分享

【金针花】唐志平:我的诗与远方

 帝子飞618 2023-04-25 发布于湖南

散文第6期

我的诗与远方

作者丨唐志平

图片

01
我的文学情缘:众里寻他千百度
图片

笨鸟先飞。我就是那只笨鸟。15岁开始,在文学的天空里展翅试飞,一晃四十余载,我飞得很慢,飞得不高。但我一直保持奋飞,在更加悠远辽阔的天空。
最初的情怀要从先父说起。我的父亲讳名唐星照,是邵东第一位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后来又相继加入了省诗词协会、省楹联协会、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家协会。受家父影响,我自幼尤喜读书。父亲看的书报,我都喜欢,《红小兵》《工农兵文艺》《邵东文艺》上面刊登的儿歌、新民歌、快板、顺口溜,特别感兴趣。后来,父亲将他的作品读给我听,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个明白。上初中时,我将积攒下来的压岁钱和偷卖家中父亲收藏的铜钱,以及偷摘大队蓖麻子卖来的钱,不断地从供销社买来《沙家浜》《地道战》《水浒传》《小英雄雨来》等等连环画。
对文艺如此痴爱,在当时50多人的班上甚至同年级几个班,作文成绩自然名列前茅,作文每每被语文老师夏金成当作范文在课堂宣读、讲解。1981年,我读初三,父亲将我的作文《我的启蒙老师》推荐给省里刚创办不久的《小溪流》杂志,竟然发表了。邮局寄来的两本样刊和10元稿费单,不啻于重磅炸弹,在我们当地和我刚刚入学的邵东四中校园,引起了不小轰动。
由此点燃了我的文学梦。宁肯周末走10公里的路回家省下车费,宁愿吃从家中带去学校变味的菜省下餐费,到离学校不远的佘田桥邮局书摊上,买来当时全国各地出版的各种文艺杂志。像饥饿的婴儿扑在面包上,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课间休息时读,在晚自习时读,在课堂上偷偷读,在寝室熄灯后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读……读得多了,就有点手痒,就想写。写诗歌、写散文,甚至构思想写小说,毕竟写不出有分量的东西来。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依然大着胆子去投稿,“石沉大海”的情况居多。高中期间,除了《秋游佘湖山》在四中团委主办的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在县文化馆主办的《群众文艺》报上发表了散文诗《颂歌献给党》、民间故事《鳊鱼的传说》等几篇小文外,收获寥寥,倒是把英语、数学成绩落下一大截。
高中毕业后,我在老家野鸡坪乡下,先后担任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务农,生活清贫,但依然没有放弃文学梦。繁忙的工作、生产之余,笔耕不辍。1984年春节,我还和当地热心人士一起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兴村车马灯班子,走村串户传承传统文化,中断多年的车马灯表演“死而复生”。1984至1986年,我常常利用周末骑着单车到当时的皇帝岭乡羊家冲中学和皇帝岭中学,找宁社华、宁佐芳两位文友畅聊文学,并结成了“三叶草”文学社,还出刊了油印报纸。1988年3月,我告别教学岗位,被借调到仙槎桥境内邵东二职中从事勤工俭学工作,先后担任该校校办工厂——邵东县建筑防水材料——厂经营厂长、厂长。这期间,经常和在九龙中学、灵山寺历太中学任教的郑玛丽、孙传胜,两位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不时相聚,探讨文学、切磋诗艺。那时,我常在邵阳、郴州、冷水江等地跑业务,联系销售防水油膏、承包防水维修工程,出差时,一个人住在小宾馆,晚上无聊时多以读书打发时光。工资不高,依然自费买了不少文学书籍,弄得常常手头拮据,以至于刚参加工作的弟弟福宏都劝我少买些书,省下钱来以补家用。父母从没批评过我,妻子玉莲也从没埋怨过我,给予了默默支持。在这期间,我先后加入新邵县野菊花歌词学会、邵东市诗词协会、邵东市楹联协会,什么都写,创作的诗歌、歌词、旧体诗词、楹联,在邵东、新邵的县级刊物多有发表。九十年代中期创作的诗歌、歌词、散文、小小说、文艺评论还不时在《邵阳日报》《湘江歌声》《厂长经理日报》《长白山诗词》和广西的《河池日报》等报刊发表,多年获县文化馆、县文联表彰,领了几回小奖。
1993年7月,生下第三个孩子劭举后,我辞去工作另谋生路。1994年,我创建了邵东县漏必克建筑防水工程队,那几年,因主要精力花在拓展业务上,除了读书看报外,文学创作几乎中断,无暇顾及。
1999年夏天,我在原《邵东报》社副刊编辑唐顺富办公室,结识了前来送稿的安徽诗人朱记书。我们交谈甚欢,“臭味相投”,从此结下深厚友谊。自幼生活在淮北平原、当过铁道兵的老朱,高大魁梧,热情正直,质朴豪爽。在我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广交文友,经常在茶楼酒肆品茶喝酒、吟诗论对。在我和老朱的首倡下,邀请时任县文联主席佘锦华和贺绍凡、禹爱民,每人出资2000元,编辑出版了《风华正茂》诗歌纪念册,由时任邵东县委副书记谭玉振题写书名,印刷了5000册。我们利用晚上或周末,在县城管大队工作的文友曾晓风开着他的私家车,素有“流浪诗人”之称的孙传胜负责煽情演讲,到县城邵东一中、十中和乡下的邵东三中、四中、七中、九中、十一中、职业中专等学校“上门推销”,在县内各高职中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
趁着这种文学热情,2000年我与朱记书、曾晓风三人组成“乡风”文学小组,接连编辑出版了4期《乡风》文学报,主要发表我们创作的诗歌散文,也发表了彭鹤鸣、邓星照等文友的文艺评论,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反响。于沙、贺晓彤、姜贻斌等名家纷纷给我们题词或写信予以鼓励。2003年4月,邵东县作家协会成立,我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2004年3月起,由我联系赞助,筹资创办了对开大报《邵东作家》双月刊。文学的火苗在心中“旧情复炽”,越烧越旺。

02
我的诗歌情结:为伊消得人憔悴
图片
2006年7月,我精选发表的文学作品159件,结集为《乡风四味》,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时任《邵阳日报》编委、主任编辑伍经建作序,原邵东县委副书记郑长清为我写了《唐志平印象》一文予以推介。作品按体裁分为诗歌、歌词、散文、文艺评论四辑。书中收入最多的是诗歌,共58首。
我写诗最先是受民歌和旧体诗影响。开始对邵东“农民诗人”、“新民歌体诗”的代表人物匡荣归的诗特感兴趣,他的很多新民歌我背得滚瓜烂熟。受其影响,我最初也写了不少新民歌,如《户户喜送“三超粮”》:“人挤人,筐挨筐,队伍排上里路长。一担金谷一颗心,颗颗红心献给党。”这首和另外两首新民歌同时刊登在当时邵阳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宝庆文艺》杂志;《民间文学搭歌台》:“民间文学搭歌台,鲜花朵朵向阳开。簇簇红花献给党,只因幸福党带来。”这首刊登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民间文学》杂志上。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读诗写诗的兴味越来越浓,其时最喜欢读的是《艾青诗选》和徐志摩、李季、郭小川、李瑛、叶延滨、叶文福和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洛夫等人的诗,对“朦胧诗”和“先锋派诗”了解不多,兴趣不大。独独对朦胧诗人代表之一舒婷的诗很有感觉。读得多了,心中便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灵感乍现,我便酝酿成一些简短的句子,如《某个午夜》:“一星灯光如豆/在这静谧的午夜闪烁/某个街巷的某个窗口/某个孤独的恋者/任无边的思绪蔓延/燃烧成蓬勃的衰草/洁白的稿笺/铺开广袤的心事/一缕缕情丝/随暗淡的光线牵出/织成网打捞记忆//智者曰:此乃作茧自缚/愚者曰:其人自得其乐”,这首诗将当时我在文学孤旅上勇毅前行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挽住春天》:“要走的/并非都不能挽住/比如  春天/挽不住缕缕柔情的风/挽不住丝丝飘逸的雨/挽不住百花迷人的笑靥/挽不住众草轻盈的舞姿/但美好春光的回忆挽得住/一如  春天/有勤劳的双手挽得住”,自认为这样的诗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又如《劳动号子》:“简单而古朴的号子/没有现代舞的优美旋律/没有打击乐的强烈节奏//原始而古老的音乐/单调却不乏激情/粗犷而充满魅力//从古至今/这是最有生命力的歌唱/源于生活/发自肺腑”,简单朴素的句子包含着人生多思辨和生活的哲理。因是初学,当时写出的多为10行左右的小诗。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便尝试着写一些20行以上的诗,如有感于当时县城乌烟瘴气的环境一气呵成的《鸽子从城市上空飞过》:“鸽子从城市上空飞过/鸽子在我们的头顶盘旋/在我们凝重而滞涩的目光里/只有鸽子  这唯一/在我们视野里飞翔的鸟类/间或写上灵动的一笔//在这座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星罗棋布的小城/草坪与绿意几乎荡然无存/街旁的梧桐居然莫名地枯死/新植的樟树呆立着毫无生机/无数高耸的烟囱吐出蛇信似的乌云/喧嚣的车流鼎沸的人流嘈杂的音流/高分贝的噪声伴随现代人窒闷的躁动/令远方的啼鸟发出绝望的悲鸣//叽喳的麻雀喧闹于老人们的记忆/翩舞的紫燕斜穿于乡间的阡陌/只有鸽子这笼养的生灵/依然盘旋于城市的上空/孤独地寻觅着些许诗意”。这首略有些针砭时弊的诗交给当时的《邵东报》副刊编辑唐顺富后,获悉报社某分管领导不签发,说是把我们县城的环境描绘得这么糟,发出来怕县领导不高兴。我只得投给《邵阳日报》,结果一字不改地在该报“双清”副刊发出来了。
随后陆陆续续发表在《邵东报》《邵阳日报》和广西《河池日报》上的《端午水涨了》《中秋月》《江南少女》《江南四月》《山道·老人》等诗都是在20—30行之间。因那几年忙于生计,很少对外投稿,在省级刊物特别是专业诗刊发得甚少。
1998年,我受聘于《邵阳广播电视报》(《邵阳城市报》的前身)邵东记者站,这期间主要是写“天下邵商”“邵商传奇”的特稿,业余也写诗赋对。一些旧体诗和对联在《邵东诗词》《昭阳楹联》内刊上发表,也有旧体诗公开发表于《江南诗词》《东坡赤壁诗词》上。一天,我和记者站站长宁景华一起散步时,突然来了灵感,回到房间后便记了下来,标题是《竞走》:“一些人原先在我的前面/一些人本来在我的后面/我在看他们/以各种姿势竞走//有慢者越走越快/有快者越走越慢/也有的保持原速/不快不慢//有慢者赶上或超过了快者/将快者远远地甩在后面/有快者筋疲力尽停下歇气/让慢者悄悄地走过身边//慢者快者都已离我老远/只有我这看者寸步不前”,这首不加修饰、一气呵成的诗后来被时任《邵阳广播电视报》总编伍炳勋看中,发表于该报副刊。应该说,这是我最先发表的、也是我发表的唯一一首纯“口语诗”。
2000年起,在《邵东报》工作的我,主要精力花在通讯报道和联系广告方面,文学创作只是偶尔为之。2003年4月,邵东作协正式成立后,我的写作劲头更足了,一方面我在县城星城花园买了一套二手房定居下来,不用周末“两头跑”浪费精力,另一方面我担任《今日邵东》副刊编辑,时间更充裕、工作更得心应手了。

03我的远方情怀:踏破铁鞋无觅处
图片
一直喜欢旅游的我,因出差机缘到过国内不少旅游景点。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实现“远足”的愿望更加强烈。开始是和三五好友利用假期,或到省内和广西桂林、贵州同仁等地景点“自驾游”,或者文友结伴“AA制”,到海南三亚、云南昆大丽、四川九寨沟等地旅游观光。后来,随着家庭条件的逐渐好转,妻子玉莲携儿女也加入了“麻雀子随雁鹅飞”的行列,我们先后随团参加过云南昆大丽七日游、江浙水乡七日游、四川黄龙九寨沟七日游、东北“雪乡七日行”“豫来豫美河南行”“晋善晋美山西行”等旅游行程。
2008年,邵东作协换届,我开始担任作协主席至今。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的我,自然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带领会员们外出采风,经常组织会员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先后组织会员到邵东境内的佘湖山、大云山、怡卉园等景点和斫曹芍药基地、廉桥“南国药都”、堡面前大羊村、火厂坪木林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和邵东经开区、生态产业园、宋家塘管理区“三大园区”开展大型创作采风活动,助力重点项目、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助推邵东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为了进一步开拓视野,积累素材,激发灵感,增强凝聚力,我组织会员以采风、联谊、笔会等形式,到外地交流取经,先后组团到新宁崀山、绥宁黄桑、城步南山、邵阳县油茶基地和“南方抗大”、新邵白水洞、隆回花瑶、洞口系列宗祠等邵阳市内景区采风;到娄底双峰曾国藩故居、新化紫鹊界梯田,永州零陵古城、柳子庙、九嶷山、桂阳樱花园、江永女书文化园,怀化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溆浦枫香瑶寨,湘西凤凰古城、张家界,常德桃花源、柳叶湖,益阳周立波故居、安化云台山等省内景区采风,还先后组团赴湖北神龙架、荆州古城和长江三峡,重庆武隆,广西桂林、龙脊梯田、黄姚古镇,贵州梵净山、思南、镇远,江西井冈山、铜鼓天柱峰,广东丹霞山、惠州大亚湾等省外景区采风。采风作品在《邵东作家》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刊发,并择优向各级媒体推荐发表。
对于能深深打动我、触发我写作灵感的景点,我不失时机地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受。初游张家界归来,我写了散文《云雾黄石寨》;初游长江三峡后,我写出散文《夜谒屈原祠》;到芙蓉镇,我写了《王村寻梦》;《龙脊梯田行》《婺源漫笔》等散文,也是采风后的体验感受。尤其是初游凤凰古城后,我为这座古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以及纯朴的民风民俗所感动,写出《古城乡韵》后欲罢不能,接着写出《风雨沧桑南长城》《古城犹读“马蹄声”》等姊妹篇,后都在《邵阳日报》副刊发表。
诗歌这种“轻武器”便于发挥记述自己的出游行踪,抒发自己的旅途感受,胸间笔下,自然出现了不少“旅游诗”。如早期的组诗《平原掠影》《水乡写意》《三峡写意》《放歌佘湖山》《常德吟草》《龙脊写意》《壶瓶山放歌》《如歌的通道》等,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显的韵律。而近年来的组诗《拜谒井冈山》《行吟岳阳》《行吟大西北》《雁城鱼粉故事》等等,都是经过心中反复酝酿、写出初稿后不断打磨的“成品”,都倾注了我的心血,呈现出较为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如《夹山寺怀古》:“几度兴废述说着历史的酸楚/千年古刹今又升腾袅袅香雾/多少善男信女跪拜在佛前祈求保佑/却哪管这曾是一位起义领袖的最终归宿//是非功过任由红尘里的世人评说/幽寂的山谷回荡沧桑沉郁的晨钟暮鼓”……
2015年以后,“诗风”突变。语言讲究干净纯粹,简洁明了,尽量少用形容词,几乎不押韵,更注重内在的节奏感,如《放歌东洞庭》:“绿色的虚无被放大/沙鸥,江豚,远处的“青螺”/被一一嵌入/烟波浩渺间,这生动的事物/被我的目光一网打尽//遥远的时光隧道那头/柳毅,龙女,寻夫的湘妃/在湖面上洒下歌声/飘向芦苇和荻花//摇荡间,秋色起伏/乘着诗歌这枚船票/载满清风”;又如:《鸣沙山·月牙泉》:“前面是沙,后面是沙/左边是沙,右边也是沙/一弯月牙,一岸芦苇,一座佛寺/让我交出心中的全部位置//金黄的沙啊,别挤进来/得让风不时唤起/掩埋的厮杀声//得让空气中无法遏止的兽性/时时警醒//恍惚有驼铃声响起/鸣沙山,月牙泉/咀嚼这两个名字/诗的味道漫延开来”。近年创作的诗歌,不管是在微信公众号还是纸媒发表,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收到不少文朋诗友的激赏和鼓励。

04
我的创作情致:看似寻常最奇崛
图片
2015年夏天,《湖南日报》社陈惠芳老师应邀来邵东采访“纯粹教育”工作,在当时联系文教卫工作的县政协副主席、作协顾问兼名誉主席、诗人郭竟成(笔名钟石山)的牵线下,我们有幸结识。这位神交已久的“新乡土诗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诗人,和十几位邵东文友一起游览了双凤古奇洞、钟石山,由此点燃了邵东狠抓诗歌创作、着力打造“诗歌强县”的第一把火。陈老师在《湖南日报》副刊开辟了“同题微诗”征集专栏,邵东诗人踊跃参与,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创作的多首微诗被陈老师选发。受此启发,我在近500人的邵东作协会员群开始每周一次的同题诗作品征集,并择优在《今日邵东》《邵东作家》刊发,迅速提升了邵东文友的诗歌创作热情。
就在这一年,我们响亮提出“打造诗歌强市”的目标,着手举办首届中秋音乐诗会,并于2018年9月成立了邵东市诗歌学会。至今,我们已连续举办了7届大型中秋音乐诗会和4届端午诗会、3届重阳诗会,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予以报道。
说实话,我的诗风转变,源于郭竟成主席多次在会上公开或当面对我委婉的批评,说“客观地说,唐志平的作协主席当得在全市首屈一指,全省名列前茅,全国小有影响,但他的诗却写得很一般。”“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一向不甘示弱的我一方面只得“忍气吞声”承认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暗下决心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力争花一两年时间改变诗风,突破自己。于是,我集中精力将写作重点放在诗歌创作上,坚持多读、多练、多思考、多请教。2019年以来,我坚持每个月至少写出一组5—6首像样的作品来,初稿写出后,我多方请教、反复斟酌、不断修改,并发给身边和远方的多位高手“挑刺”。在如此锲而不舍的精心打磨下,才有了《身边的匠人》《倾听民乐》《少年拾趣》《拜谒井冈山》《生命的舞蹈》《乡间的美味》《野草及其他》《清明忆慈父》《光辉的历程》《行吟大西北》《行吟岳阳》《好玩的正月》《家乡的年味》《科技助我飞奔》等等一组组打上生活烙印和时代印记、不同以往风格的诗歌作品,分别在《邵阳日报》《湖南工人报》《诗词》等报刊发表,还纷纷登上了《诗刊》《诗潮》《诗歌月刊》《草原》《阳光》《湖南文学》《湘江文艺》《特区文学》等大雅之堂。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通过30多年断断续续的摸索和历练,我在文学旅途倍尝艰辛,个中滋味可谓是“有苦有甜、五味杂陈”,但对于“乐天派”的我来说,从未叫过苦,更从来不言放弃。特别是在诗歌之旅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虽然只捡拾了几枚小小的果子,但依然自得其乐,心里美滋滋的,真可谓“知足常乐”也。
要说对诗歌创作有什么心得和体会。个人以为,诗歌创作首先必须有感而发,千万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必须带着感情去写,叙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抒情,倘若一件事物连你自己都感动不了,绝对无法打动别人,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写诗必须语言通俗,不拗口费解,要讲究语感,诗的排列、节奏要有所讲究,万不得已不用生僻字;再次,写诗要有新的发现,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新意,千万不可人云亦云,一味跟风模仿;另外,诗要追求美感,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给读者带来认同感和愉悦感,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当然,拉拉杂杂扯了这么多,自己做得如何,全凭各位品鉴并多多提出批评意见,本人定当虚心接受并不断吸收,以助于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作者简介

图片

★★

唐志平,曾用笔名唐芙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理事,邵东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邵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车马灯”表演传承人。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潮》《诗歌月刊》《湖南文学》《湘江文艺》《草原》《辽河》《阳光》《特区文学》等刊物。出版有文学专著《乡风四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