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阐释论缘起

 直尾昂述 2023-04-25 发布于广东

“阐释论”的缘起

众所周知,当代知识论

立足于自然科学的立场

对于自然科学的

知识生产与确证

做了深入的讨论

构建了与精神科学立场

完全不同的当代知识论

自然科学

生产知识

知识的

客观性、

真理性、

确定性

已被广泛接受

当下面临

的困境是:

从狄尔泰始

自然科学与

精神科学的

区别

主要是认知结果

和方法上的差异

不同阵营的意见

矛盾日益,尖锐

以传统

认识论的立场看

精神科学的所谓

理解和意义

自然科学的

说明与事实

差异深刻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是客观物质世界

自有

其本态

和规律

科学研究者

天然置身于

对象之外

人的主观意识

无法影响和

改变对象

精神科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主观世界

人的主观意识

及其生产成果

就是对象本身

精神科学活动

天然置身其中

直接干涉、影响

进而建构对象

自然科学

是人对物的

认知与说明

力图把握客观物质存在

及其运动的普遍规律

精神科学

是人对人的

认知与把握

张扬主观

的尤其是

独立意识主体

的特殊理解

反对和弃绝

普遍性追求

自然科学以

事实说明

作为宗旨

生产具有

一般性、

必然性

意义的

知识

精神科学以

价值理解为

追求

出品

仅具有

特殊性、

偶然性

意义的

理解

如此,精神科学

是否,生产知识

即精神科学是否生产

与自然科学知识等同

具有客观性、确证性、普遍性

意义的知识,成为了一个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

此问题可以

具象一点的

方式

以历史事实为根据

给予如下提问:

从东方的孔子、庄子

到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

以至他们以后的无数思想家

是否生产了可为

后人信念的知识

构建了可靠的

精神科学的

知识体系

打开了通向更广大

真理空间的道路?

还有并一个

价值论问题

知识论

相区别

价值论

即主张

对现象

的认知

重在价值

一般观点是:

价值认知是

精神科学的

主要甚至是

根本任务

价值

认知和判断取决于

主体的需要和偏好

面对同一对象

不同主体作出的

不同价值判断

是独立主体

的任意选择

绝无如事实认知

一般的价值同一

独立个体的

价值判断

难以确定

如此就有

以下问题:

事实与价值

是否对立的

事实认知

可能为知识

价值认知

是否同样

可能为知识

或称

知识性认知?

具象点的表达:

孔子的“仁”学

其中诸多对于

人的价值判断

是不是知识

如果不是

孔子如何办学

价值系统如何

为学子所信念

历代的思想传承

如何被后人

接受为真

再具体的例证: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事实,或曰,“是”

抑或

是价值,或曰,“应当是”

价值论

强调人的

主观差异性

个体的

偏好及选择决定

价值生成与接受

若所谓

善与恶

好与坏

美与丑

无分

真假

对错

只有

价值

而且是

价值论者

所指称的

“当下价值”

既无客观性

亦无普遍性

更无确定性

在人类文明与

民族价值观的

定位上

价值

如何坚持

如何传递

如果价值

可被信任

生活实践中

可以被确证

并可以被无限重复

价值预设与结果

若能够取得一致

价值可否与知识同位

或者可同样视为知识

答案是确定的

精神科学

确实能够

生产知识

如以上所言:

孔子

其全部思想

与学术成果

皆为精神活动产品

这些产品,经由

后人记述与阐释

成为民族思想史的核心成分

为世代所信念,接受为真

并可重复确证

无论对历史

还是对现实

而言

孔子全部

伦理思想

首先是知识

这些知识为后人

所信任和接受

在生活世界中广泛践行

永无止境地继承和发展

与自然科学知识类似

精神科学知识

同样具有着

客观性品格

知识一旦生产了

就独立于生产者

而客观存在

无论他人如何理解

生产者生产的知识

或者知识要素自在

精神科学

生产的话语

一定诉诸历史

在漫长的

历史理性

检验当中

合理的认知

重复地出现

可信任为真

精神科学

所生产的话语

一定诉诸实践

在漫长的思想

与物质实践中

人们

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能够取得与实践者

预期一致的实际效果

知识被反复验证为真

精神科学知识及其生产

具有确定性品格

知识本身

可以确证

生产的目的即是

争取确定性结果

每一个自觉的生产者

都是在认定自己的精神话语为真

且优于或高于他人时才发出话语

并努力争取普遍赞成

达及话语的确定性

孔子

周游列国

招收弟子

自我认知

的确定性

由此可证

精神科学的

价值论产品

尤其

是古往今来

的经典产品

从休谟的,怀疑主义

到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

具备结构知识的诸多要素

当可为知识

精神科学知识如何生产

阐释是精神科学

生产的唯一方式

历史可以证明的

近三千年的中国

哲学史、思想史

即对先秦诸子

原创性思想的

阐释史

西方的哲学史、思想史

即对古希腊时代思想家

原创性知识的阐释史

阐释

不仅是说明和重述本相

而且要发现和衍生意义

一切

思想意识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

阐释于他人实现并且物化自己

通过语言与文字阐释所思

即是知识生产的唯一方式

阐释的

核心特质

是公共性

阐释者

主动进入,公共空间

自觉运用,理性

即将有关于认知对象的私人理解

公开阐明于他人,取得多方回应

在对话

与论辩

争取共识

生产公共理性

可能接受的知识

精神科学知识如何确证

自然科学知识是

可重复的

可证实的

哥白尼的天文学理论

可为客观现象所证明

譬如:

日月蚀的预测

即时见与不见

立刻证实

或者证伪

理论的

正确性

精神科学知识则不同

譬如:

伦理道德的善恶劝诫

不是即时可以确证的

而且不同时代的标准不同

关于

伦理道德的知识

不断的演进变化

那么可重复、可确证如何实现

这个就突显了公共理性的作用

公共理性

既即是知识

生产的前提

也是衡量和确定

知识真假与价值

的标准

有公共理性的引领和规范

阐释才有可能生成和实现

而为公共理性所接受和承认

阐释才可能有效并产出知识

公共理性对

知识的检验

是一个过程

阐释的结果需要

长时间、大范围

的理性检验

唯经过

历史与

现实检验

反复出现

在生活世界生成

实际效果的阐释

才可上升为知识

知识论并没有

涉及上述问题

知识论难以

解决,精神科学的知识生产

及其,确证性与普遍性问题

若不解决

这个问题

精神科学的

合法性、可靠性

就会失去了根据

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

以至

神秘主义、

谶纬之学

都可以,精神科学

的名义,大行其道

这正是以后现代名义

张显的人类理性退步

如此在

知识论、

价值论

之后

应该有

阐释论

阐释论的

基本目的

以人类精神

生产的实践

为基点

解决

精神科学

生产知识

如何生产知识:

精神科学知识的

可靠性、合理性、确证性

等等基础性、原点性问题

为精神科学及其知识生产

立法

当然

阐释论还要解决

有关阐释学的

基本结构问题

诸如阐释的

本质、目的、

动力、路径、

方法、检验标准等

提出

一系列具有

当代阐释学

基本特征的

概念、范畴、命题

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

的阐释学

完备体系

更重要的是

以阐释活动

为中心

解决

精神科学的

生产方式

及其成果的

知识化问题

为精神科学知识

生产与系统合成

找到确定可靠的

路径

提升精神生产的科学化水平

保证精神科学能真正为科学

阐释论可能突破:

事实与价值、

精神科学与

自然科学

方法论的

对立

具有更高、

更完备的人类

认识与实践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