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岁儿子摔碗并还手!教育孩子时动了手,是父母错了吗?

 诺妈家有男宝 2023-04-25 发布于浙江




我是诺妈,与你一起探索孩子成长的秘密 
HAPPY   EVERY   DAY
文 / 诺妈
打10岁的儿子,他竟然还手了!
一回想这个情景,妈妈整个人陷入悲伤与绝望的情绪里:十年辛苦付出,难道是自己把他养错了?

 

事情从一场母子争执开始,因为生活琐事,妈妈与儿子说着说着吵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儿子竟然愤怒地拿起手边的碗,使劲往地上一摔。

随着一声碎碗脆响,妈妈愤怒神经被整根挑起:才十岁的孩子,怎么可以有这么逆天的行为?
激动之下,妈妈打了孩子。然而,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孩,竟然还手了!!!
打完、骂完,妈妈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一样,她怎么都无法接受“10岁儿子还手”的现实!不禁自问:
即便打孩子不对,可孩子还手应该吗?我哪里对不起他,怎么会把他养成这个样子……
01

孩子凭什么还手?

教育孩子,却被还手?这事儿安到任何一个父母身上,估计都会愤怒、伤心又难过吧。
我很能理解这位妈妈“悲从中来”的情绪,但透过现象去追溯原因,其实很多矛盾源自“立场”“情绪”双方立场不同,理解不一;彼此没有兜住情绪,于是矛盾激化。
还原事件过程,其实分为两个层级,“摔碗”“还手”。“摔碗”行为成事件导火索,之后才有“打”与“还手”的事件升级。
也许有家长会说:
现在的父母都已经卑微到容许孩子顶嘴了,怎么还能容忍孩子摔碗?
先说“摔碗”行为。
诚然,这是父母“开明”的态度,但我们是否可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摔碗呢?
碗,其实是孩子情绪的发泄物;摔碗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情绪预警。此时此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他无法再承受父母的任何指责。(设身处地,其实跟成人一样)
也许父母会指责,孩子情绪再差,也能不能摔碗啊!
的确,碗不该摔。一方面或许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发泄自己的情绪,譬如父母在平时没有告诉过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借助枕头等物件发泄情绪;一方面,很有可能,父母本身在生气的时候就当着孩子的面乱扔过东西。此时此刻,孩子手边有碗,一愤怒,啥也顾不上,一砸了事了。
实际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静默处理才是最好的方式。家长住嘴,或径直离开,孩子情绪平复后就会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不对。此时,家长再做教育处理,效果远远比直接动手来得强。(当然,父母如果无法管控自己涌上来的情绪,这里先不做讨论)
再来说“还手”行为。
“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儿子打老子,天打雷劈”。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孩子“还手”的举动挑战了道德底线,挑衅了父母权威,才成为妈妈万万不能接纳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我们抛开父母子女身份来看“挨打”这件事,孩子的还手行为其实是身体条件反射,是孩子本能的自我防卫。
试想:如果此时,当外人的拳头落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学会了“还手”,为人父母,是不是另一番心情呢?
再退一步讲,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孩子要有什么样的表现,家长才会解气呢?
孩子一动不动,任凭父母发泄脾气?孩子躲闪,父母追打?
扪心自问,父母情绪上头,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错,都无法消解父母当下的怒火。
02

科学角度看:孩子为什么会“还手”?

 才十岁的孩子,就敢还手,再长大点,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为人父母的伤心,更多是对孩子的“不认识”: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关于孩子“挨打还手”这件事,我们从科教学角度来分析,或许能够更客观地来看待“亲子矛盾”的发生,和“亲子关系”的改变。

十岁的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敏感期前奏,孩子的身心方面都暗暗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是父母不太察觉。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孩子的身高,大多数男娃身高基本堪比妈妈的身高。此时此刻,孩子看父母的“视角”变了!原来,孩子需要“仰视”父母,面对挨打,他自感弱小,不敢还手。
但当孩子身高与家长齐肩齐额甚至高出父母一头,他看父母的视角变成了“平视”乃至“俯视”,这种身高变化会带来心理变化,无形之中增加孩子的自我力量感,情急之下,遇到人身攻击,出于本能自卫,孩子就会还手。
其次,9岁到12岁是男孩由童年过渡到青春期,寻求成为“独立者”的阶段。身体发育带来的力量感和自主性,让孩子不断地与制度抗争,“制度”包括父母的规矩和权威。而在情绪上,难过也好,愤怒也罢,甚至害怕与孤独,都会让男孩以愤怒的形式来表现,“还手”就是愤怒的一种表达。
并且,据不完全调查显示,会还手的孩子与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父母长期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动辄打骂教育,使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在某一个节点,爆发而已。
但是,孩子被打还了手,并不能证明孩子天生 就是恶魔;孩子被打还过手,也并不能说明他长大后会更逆天。但透过“还手”事件,更重要的是,其实给予了家长一个“教育信号”:
我们的孩子正在长大,需要换一种方式来对待他!
03

面对孩子反抗,父母该怎么办?

我们常常把孩子比喻成小苗,把父母比喻成园丁,父母的养育恩情一如园丁施肥浇水,才有小苗茁壮成长。
养育孩子,特别像培育绿植,我们若放宽视野到户外,当你 看到破土而出的嫩苗,你是不是会为生命的努力而感慨?

当你看到岩缝中挣扎出来的小苗,你是不是会被它的求生欲望感动?

当你看到被岩石压制,小苗依然不懈顽强弯曲成长,你是不是会被它的韧劲而惊叹?

同样是这个画面,父母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解读孩子“还手”,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父母的权威就像岩石,孩子就像岩石下的小苗,无论怎么样被压制,它们总是会向阳而生,努力破土、钻过石峰、绕过岩石,都要出头见阳光。
母子吵架、孩子摔碗,妈妈出手,孩子还手。纵观整件事,其实妈妈和孩子都有问题,但问题不仅仅是出现在这件事上,而是一直以来,亲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断裂。
我特别感慨一位网友的现身说法:
作为孩子的妈妈,她摸着良心讲,自己从小没有被父母打过,老公也从小没有被公婆打过,夫妻俩也从来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5岁了)。
每一个过来人父母都深知养娃不容易,孩子调皮起来真的会让父母血压飙升,但这并不代表着“打孩子”就是天经地义,也不预示着不打孩子就没法教育。
生活中,也真真实实有孩子在不打不骂的教育环境里健康成长,但更多的是,在打骂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转身成为父母后,依然沿袭了打骂教育。
家庭教育难,或难在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一个家庭也有不同的成因。但万象归一,为人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80%的亲子问题也便迎刃而解。
就像美国教育作家杰弗里·伯恩斯坦博士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中说的那样:关注好你自己,有助于帮助你,帮助孩子。
共勉。

我是诺妈,
专注亲子成长,
聊育儿干货,写育儿锦囊
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