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洛与中医系列丨《黄帝内经》中的“河图”五行

 紫霞照我 2023-04-25 发布于陕西

《黄帝内经》中河图五行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

刘瀚阳  王仁鹏  张帆 

指导:孙广仁

导读:“医易同源”、“医易相通”,象数派易学中的重要图式“河图”,对中医理论的构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出影响河图五行模式形成的各种因素,对河图五行模式的发展过程有了初步明晰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河图五行模式的基本内涵。

中医学与象数派易学同属黄老之学,所以从来都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的说法,由此可见中医学与象数派易学的密切关系。在易学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河图、洛书等图式的传世,在象数派易学中出现了一派所谓的“图书派”,专以各种图式来解释易理,而河图又是这一派非常重视的一个图式,在研究“图书派”对河图的相关论述时,我们逐渐发现《黄帝内经》中的诸多理论问题都可用“河图”来阐释得清楚明白,后来经过不断的发掘与整理以及临床实践,我们认识到河图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框架作用,因此后来中医学中许多理论的发展如脾胃学说、藏气升降理论、水火理论等,受河图影响尤为深远。

1何谓河图

关于河图的传说由来已久,河图甚至与洛书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相传,上古时洛阳境内有背负河图的龙马浮出,后来伏羲依此而推演成八卦,成为了易学的源头。在文献记载方面,《尚书》、《礼记》、《周易》等一些古典文献中都有提及河图,但至于其具体图式为何?至少宋以前未见记载。直至宋代,才由道士陈抟首次将河图公诸于世,此图由黑白两种点画构成,黑代表阴,白代表阳,五白点居中,十黑点包于五白点之外,一白点六黑点居图下,二黑点七白点居图上,三白点八黑点居左,四黑九白居右。这十组点数与五行之间有一种直接的配属,其具体配属情况为:一、六配水,二、七配火,三、八配木,四、九配金,五、十配土,以上这一配属也就是所谓的五行的生成数,五行的生成数是由五行的生数关系发展而来,五行的生数与五行的排列次序有关。

关于五行的排列次序古籍中的记载有很多,但几乎没有一致的,《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现存文献中出现的最早的五行排序,这一排列序数在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因为这一序数,五行与数字间产生了最初的配属关系,这一固定的配数,被认为是五行之生数,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各加五,为五行配上了成数,如此一来五行与数字之间有了固定的配属,水生数一、成数六,火生数二、成数为七,木生数三、成数八,金生数四、成数九,土的生数五、成数为十。通过五行的生成数,使得河图从客观上来讲成为了一个五行生成数的方位图。

由于河图是一个图式,给我们最直观的认识就是空间上的方位,因此他对方位的认识必然有一种坚持和凝固,这样落在河图上的五行必然就会坚持对于方位的认识,才使得并不是所有对于五行的认识都转移到对时间的关注上,因而形成了一种坚持以传统方位观念为主导的五行关系模式“河图五行模式”,这与后来形成的更加注重时序的“生克五行模式”是非常不同的。

2方位、四时与五行模式

2.1方位、四时与五行的配属演变

传统上四方与四时是相通的,二者可以说统一的,如说东可以表示春,春也可以代表东。在五行学说还没有定型凝固之前,四方与四时就已经有了固定的配属,而后才有了五行的参与,进一步发展成了五行与方位及四时配属,当然五行的“行”本身就与方位观念是相通的,如甲古文“行”作“图片”,象征通东西南北的路口,因此五行与方位的配属一直都是十分稳定的。可能由于空间方位的直观性,早期的五行概念里更加重视方位方向,所以春秋以前方位五行虽没有完全定型、凝固,但方位与五行的配属却是一直稳定的,而方位与五行的配属成为了使五行学说可以对世界进行有序化分类的框架基础。

约至战国以后,人们对五行的关注,逐渐由五行与方位的配属转移到五行与时间配属上来,这里说的时间主要指的是四季。一年有“四”季的概念,在五行学说定型、凝固之前就已经很明确了。因为五行有“五”,所以在将五行与四季进行配属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五”与“四”显然是不能对等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五行与四时的配属问题上,古人进行了很多探索与调整,比较有代表性的配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比较直接的舍弃了四季而不论,直接将一年分为了五份,每份各有七十二日,配木火土金水,后来中医学中的运气学说就是采用此说。

第二种,季夏配土,此种配法仍将一年分为四季,但为了安排土行,将夏季中的季月配给了土,称为季夏,如此一来,夏季就只有两月。《内经》中“土王季夏”就是指的这个分法。

第三种,土与四季相配属,因为土配季夏的配属法,五行与时间的配属出现了不均,所以《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一种新的“完美配法”,完全将土拔了出来,即土不主时,木火金水,四行各治一季。这样一来,季夏不再配土,同时形成了“五行莫贵于土”看法。

第四种,土与四季末月相配属。有了土贵于其他四行的配法,紧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一种将四季各季月配土的配法,这就是土王四季,具体可参见《管子·四时篇》。

第五种,土配四季末十八日。在古人将四季月配土后,出现了土配了四个月的不均情况,于是后人再次进行了改进,就是将四季末十八日配土,这样一来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变得整齐,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除去比较极端的舍弃四季说法的第一种配法,其余几种配法均是在保留四季说法基础上进行的,春夏秋冬的五行配属也是固定的,唯一的分歧点就是土配何时,对所有分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略的结论,土与时间相配属的过程中,大致出现过两大类,一是土专配一季,二是土无专配,而是配属四季。

2.2河图五行模式与生克五行模式的形成

由于五行在与方位及四时的配属上存在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配法,这就导致后来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五行关系模式。

早期的五行本身就具有方位的观念,坚持五行的方位观念,当然也可以将五行学说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缺乏了时间的完美参与,这种体系终究难以成为一种动态而有序的“完美”体系。五行学说之所以最终发成为一种动态而有序的模式,得益于战国以后人们对五行的认识,逐渐从重视方位转移到对时间的重视上来。有了时间的参与,五行的动态而有序化的结构模式也就是生克模式历经发展而最终成型。当然麻烦还是依然存在,五行生克的有序化模型,客观上把五行平等了起来,“土尊贵于其他四行”、“不同于其他四行”的观念,在生克五行模式下,渐渐变得模糊,这就给我们今天理解五行全貌带来了困难。我们提出所谓河图五行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此模式下,土因没有专门配属一季,而是尊贵于其他四行,所以土没有像生克模式一样参与五行的有序化运行。

2.2.1土王季夏说与五行生克模式

五行有序化模式的建立,经过了长期的过程,从文献记载来看,最迟至春秋晚期,各种文献中已经开始零星出现一些试图建立五行有序化关系的论述,如《左传》就出现了“火胜金”、“水胜火”等说法。

在五行相生说出现之前,已经有了五行与四季的配属,随着时间的流转,古人必然试图用五行解释四季的更替,而在土王季夏的配属方法中,五行是依次流转,因此古人很容易可以联想到五行相生。后来邹衍受此启发,为了给“田齐代周”寻找依据而提出了五行相生之说。再后来邹衍政治立场发生转变,弃齐如燕,为了给“燕代周”立论,进一步变五行相生而为五行相胜。所以早期的五行相生说更多的传播于齐地,而五行相胜说流行于燕。最后,随着秦朝的一统,相生说与相生说经过发展改造以后,都汇集到吕不韦,也因此使《吕氏春秋》成为五行生克说的集大成者。所以,可以说土王季夏的四时五行配法最终凝成了五行生克模式。

2.2.2土王四季说与河图五行模式

土与季夏相配虽然使得五行可以有序的流转起来,但却一直存在配属不均的问题,为了寻得一种均平完美的配属,人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一种土不配专门季节配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此基础上,后世进一步受以“中”为尚、中央控四方等观念的影响,将其发展为“土王四季”,也就是将土行拔高而不参与五行的有序化运行的五行模式,也就是所谓河图五行模式。

古人很早就学会了立表测影的方法以获取准确的时间。而古人在立表测影的过程中,也同时辨正了方位,因此在古人的观念里,四时同时也具有四方的含义,相关记录可见于《周髀算经》、《淮南子》等。应该说古人时间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对空间的测定完成的,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因此而密不可分,所以传统上四方与四时的观念是统一的、相通的,这也为后来出现“土王四季”埋下了种子。

古人通过立表测影获得准确的时间也辨正了四方,同时也产生了“中”的概念,“中”立于四方之中,四“方”与一“中”组成方位体系,这一体系对传统政治及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中”为尚、中控的四方的思想源于此,所谓“中商”、“中国”、“中央”直接带有政治中心的意涵就是因为此,同时以“五”为进制的五行学说的可能也源于此。

五行的方位配属一直是稳定的、没有异议的,而土与时间的配属一直没有稳定下来,在土配季夏之后,事实上形成了土占火位的局势,也就是土火相争,因此为了配属的规整,将季夏之月分配给火就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春秋繁露·五行对》提出土“不与火争功名”,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调整。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种比较麻烦的情况,中央之土在时间上就没有了配属,受到当时以“中”为尚思想的影响,顺势提出土王四季也是理所当然。当然土王四季的具体配法,也经过了不断地探索与调整,最后形成了土王四季各十八日寄治的配法,如此一来土王四季说最终固定成型。可以说五行以中土为尊的观念,最终导出了土王四方、土王四季的观念,这种以“中”为尚的观念是五行生克说所不具有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这种五行模式称为河图五行模式。

3河图五行模式的主要内涵

所谓的河图五行模式,其实是一种更贴近早期对于五行的认识的五行模式,基本内容可以归纳如下:一,五行与方位的配属关系:中央配属土,木与东配、火与南配、金与西配、水与北配;二,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关系:中央土为尊,王四季,也就是说其无专门的季节配属,木与春配、火与夏配、金与秋配、水与冬配;三,五行与四象的配属:这里四象可以是太少阴阳,也可以形象的说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具体来说,木居东为少阳配青龙,火居南为太阳配朱雀,金居西为少阴配白虎,水居北为太阴配玄武,中央土在《内经》被认为是“至阴”;四,在河图五行模式下,五行莫贵于土,可以认为土为其他四行生气之本源,也同时是其他四行运行之枢纽,后人总结为“四象五行皆籍土”,这样就形成了土居中斡旋为生气之本源、气机运行之枢纽的态势。这样外四行围绕中土,金木交互回环,水火上下交济,具体来说,木自左而升发,金自右而收降,二者龙虎出入、升降相因,水自下而上,火自上而下,二者上下交感水火交济。将五行与人体五脏相配属以后,自然形成了脾胃居中斡旋为后天人体生气之本源、气机运行之枢纽,而肝升于左而肺降于右,肾水上济而心火下温的上下交济态势。

如果我们明白了以上河图五行模式的基本内涵,再看《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有些内容,可能就会有不同以往的认识。如《素问·刺禁论》曰:“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说的不就是一个完整的河图五行模式吗?再比如《伤寒论》里出现的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我们如果从河图五行模式的视角去看这些方子,肯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启发与收获,所以我们对河图五行模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参考文献】略

相关推荐

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洛书”的传说与来源之谜

孙广仁丨《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解析

河洛与中医系列丨“图书派”易学与中医

河洛与中医系列丨藏气升降与河图五行

青囊学社ppt丨河图洛书与针灸取穴法(开四关、脾胃升降、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河洛与中医系列丨大小阴阳旦汤调整阴阳之祖方
图片
月牙儿湖河洛青囊学社学术顾问简介

孙广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山东省名中医,从医、执教45年,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医临床家张珍玉先生,得其真传。
- 主要从事中医学藏象理论及思维方法的研究,现致力于发掘复原《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并形成了理法圆融且验之于临床的“河图五行理法方药体系”。
- 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 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国家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研究生教材《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主编。
- 主编教材和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顾问、山东省名医联盟理事、山东省大健康资深专家指导服务团团员。
- 山东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