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从湿治疗

 经方人生 2023-04-25 发布于四川

       消渴勿忘化湿
在医疗实践中,查老深感某一证型、某一立法都不能反映本病的全貌。在消渴论治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主张不限于上、中、下之分,不能拘于“三多一少”。认为消渴之发病除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虚衰等证型外,与脾虚、湿郁、痰浊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湿郁痰浊之因,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恣食辛热、营养过剩,生湿生痰、化热化浊而致。形成痰浊、湿郁是诱发消渴因素之一。


《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说明,嗜食肥甘美味,营养摄取过剩,使脾气受伤,脾伤失运,则无以化湿,湿浊内蕴(脾伤则湿郁),郁久化热(脾热上溢则口甜),导致湿热互结,焦灼成痰。痰浊郁热阻滞于内,则气机受阻,津液不布,损阴伤阳,发为消渴。故脾伤气虚,湿从内生,积湿蕴热,湿热互结,是形成痰浊诱发消渴的重要原因之一。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不节,损伤脾阳,脾阳伤则气虚,中州失运,升降失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湿郁内伏,聚湿生痰,蕴久形成湿热,伤阴耗气而发为消渴。


脾喜燥而恶湿,脾气受伤易从寒而化,寒愈伤阳,脾阳不振,脾不散精,精微不布;久而先天之本失于后天之充养,肾气亦虚,失于固摄,则精脂下注,随小溲排出而多尿,形成消渴湿寒证。此证临床亦不少见。故查老认为由湿郁导致消渴,临床不可忽视。


《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消瘅……偏枯……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本段论述进一步阐明消渴之病变进程及其变证与肥甘厚味伤脾助湿生痰关系极为密切。嗜食膏粱厚味,脾气受伤,运化失司,脂膏内积,则肥贵人;厚味肥腻,物积生热,热灼血耗阴,而生瘀积,(血不通,经络受阻,则发偏枯、痈疽疖肿,故古人有“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之说。临床实践证明消渴病变中并发痈疽疖肿 、偏枯者,恒常有之。

湿郁所致之消渴,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病情隐匿、始无消渴症状,一经体检方能发现血糖增高,易于忽视。此症多见于老年人及妇女。脾气虚,湿气内盛则体胖。老年体弱及肥人安逸少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向·宜明下气》,导致气虚湿盛,痰浊内生;且肥人多湿多痰。故老年及肥胖之人患病多见湿郁证(湿热寒湿)。

亦有形丰女性病例临床表现“三多症不显,始发于阴部发痒,经妇科久治不愈,理化检查方知血糖增高,此种病例限见不鲜,易被临床所忽视,误治失治者兼有之



查老认为精是气之本,气乃精之所化,精气来源于后天之本-脾,若气虚,精微不化,气血乏源,阴津不足,阳气衰微,正气不存,体虚不治,则病家亡矣,故湿郁为病,从脾论治,尤为重要。消渴变证多端,万变不离其宗,不越虚实二证而已。湿郁诱发消渴,论治勿循常法,强调立足于证,取法施方从胸论治,善以平淡中和之剂,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宗法有三:其一,补脾益气、佐养此法甘温益气扶之品,辅以酸甘养阴生津之物,既能助脾益气以行津液,又能升阳生津,使阳回阴复,气足脾运,散精于肺,以内养脏腑、外濡形体,生化之源不竭,改善消渴,其效佳

其二,健脾化湿,此法以平淡中和温养之参苓白术散为主,益气扶正,辅以辛温甘淡、化湿和胃、宣化湿浊之品,调理中州,使升降有序,水湿得运,脾健病去。

其三,益气化湿、佐以养阴,此法适用于湿邪内伏、郁久化热,伴见气阴两虚之证者,方用四君子汤合甘露饮化裁,清而兼补,补脾助运、益气生津,折热而祛湿,湿热祛则诸证消,病状向愈。

来源   查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