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松涛|乡村烟火

 乡土蓝田 2023-04-25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人文/村落/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史迹

乡村烟火

李松涛

烟火,即炊烟。借指住户、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烟火。引申为人生、熟食、烟花、祭祖供佛的香火及后代等等。总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常说烟火人生,有电视连续剧《人间烟火》、歌曲《烟火人间》以及赞美烟火的美丽诗句。

人们的生活生产就离不开烟火。有火必有烟,烟源于火。当人们看到升起的股股青烟,就知道那里点燃了火。大部分是做饭的炊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人以食为天,因而有了饮烟升起是吾乡的感慨。

对烟火感触最深的末代就是我们这代小时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下一代对

乡村烟火几乎无甚印象。

那时不但缺吃而且缺烧。人们整天围着土地转,土地产粮不行产秸秆也不行。大人在地里收庄稼,孩子们拾柴。有断粮断吃的时侯,也有无柴烧火做饭

的时侯,大人小孩都为烟火忙碌。

那时人们都很穷,家里有钟表的人家很少。不像现在大人小孩都有手机手表可看时间。那时大部分人看时间是看太阳畔,看升起的炊烟。在地里拔草拾柴干活的人看到村庄逐渐增多烟筒升起的炊烟就知道做饭了,快到吃饭时间。烟火就是乡村大多数人的钟表。看到县城的高烟筒冒烟就知道工厂上班生产了;烟小了就到工人下班时间了;小烟筒冒烟就是工厂开饭了。看着各机关单位的烟筒冒烟情况决定自己寻人办事时间。

我们小时侯二三月在地里拔野菜拾柴根时,肌肠辘辘,不停的看村庄有烟升起没有,玩时也一样,看到有大片烟气时,就跑回家吃饭,不用大人叫。

我们懂事时知道最早、接触最早的就是灶火的烟火。坐在火炕上,看着灶门冒烟,灶下有了火光,再就是大人拉风箱声。烟在变小,火光变亮,锅里的水开始吱吱发响,冒气到大蒸气水开,再灌进电壶(热水瓶)。开始做饭。一看到灶火的烟火就知道有开水喝有饭吃。只有灶火的烟火才能烧水作饭。冬天在锅头的灰里烧个热腾腾香喷喷红薯给我们打个尖解个馋是最幸福的享受。我们就是坐在火炕上取嗳看着灶火的烟火一天天长大。遇到雨天,柴不干,烟特别大,满屋都是,呛的人难受,不停打喷 嚏。因而特别怕阴雨天。烟火熏的灶门油光,楼板,墙体黑油油的。每年都要扫刷漫墙。烟尘土也很呛人。因而人们说烟熏火燎才是真正的人间生话。 

村里老人去世,要点上长明灯,燃香点蜡焚纸,香火不断,这是后代送老人上天成仙。因而香火也指后继有人,有孩子叫续香火。埋葬老人鸣炮开路驱邪魔,确保一路平安。

冬天每家每户天刚麻擦黑就开始烧炕确保晚上取暖驱寒。整个村庄笼罩在烟雾中。麦起身时,遇突然降温倒春寒。大人下午给每块地边放几堆柴禾,半夜村里敲锣,再提笼干麦秸点燃事前放的柴火,不能起大火,呕的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越好,保护农作物免受寒霜冻害,确保粮食丰收。每家不停捡拾柴禾堆成垛以备日常之用,懒人缺少柴禾肯定要挨冻受饿。那时有硬柴烧的人就不是一般人。

小时我们视一堆柴草为宝物,要收拾回家。没柴烧只能吃生饭。乡村人骂人不讲理就是:“某某是生生,不是吃熟饭养的,懒汉不讲理”。人们对产生烟火的原料柴禾特别重视珍惜。

乡村娶媳妇,送葬老人过大事要待客摆酒席,村里人帮忙做饭菜,就要磊地垒、高灶子,用麦秸作燃料,烟雾不断。周围人们就知道村里有人家过大事。不象现在乡村过事叫服务队,那时炉头厨师全是村民帮忙,没有工钱,真正体现亲情乡情的重要。小孩们也跟上凑执闹给灶下添柴禾。人们帮忙各家各户借桌橙、盘、碟、酒壶待客用,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真是人间烟火抚人心。 

我们长大外出,特别在山岭地区,坡大沟深,树茂密,只见树木不见村。那时瓦房都低矮,村周树木多,就看不见居住人家,住窑洞的人家更不用说。行走路上囗干舌燥找不到人家。大人们叮咛:“有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人家”。不管是找人办事打听消息,还是解决路途饥渴,向有烟的地方走,就能解决问题。炊烟成为人们的指路针。

我在岭区工作吋,雨天冬天沟里常起雾。早晨太阳一出,或炊烟升起时,雾才逐渐散去。岭区有个特别现象,人们大部分在半沟住,天冷时,乡村的烟升起不高就转头向深沟下飘动,烟顺沟走,形成烟向低处走的景象,烟也顺水走。

防治农作物虫害时也烧火造烟杀害虫,有时再加点药物,用手摇鼓风吹。森林防虫用的比较多。暑期蚊虫横行,成群结队,连咬带吵,搞的人特别难受。人们烧把火上面放着黄蒿,产生的烟就将蚊虫消灭。这是我们小时常见的灭蚊方法。人们开荒地也是先烧掉杂草除虫除草籽,草灰疏松土壤肥地好翻种。

柴禾燃烧烟火产生的草木灰也是个宝。在乡村人的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雨后垫路人就能走;光场用灰泥不粘碌碡,能把场面光平,利用碾场晒粮;菜上有虫时,撒把灰除虫杀菌;地理撒灰疏松土壤杀虫害,供应钾肥;冬季棉鞋汗水浸湿板结不暖和时,装进草木灰处理,除水湿板结,使棉垫松软保暖;动物圈舍垫圈消毒等等功能很多。乡村日常生产生活就离不开草木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为粮食增产解决温饱问题,大量使用化肥氮肥,使土壤酸化板结加重,氮磷钾失衡,使用草木灰调节营养平衡的同时,还可中和酸性,疏松土壤。更显草木灰的重要。

农作物的秸秆做为柴禾,燃烧烟火供人生活,燃灰又还田,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乡村民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是烟火人间的真实写照与体现。

那时乡村人们家家户户烧柴禾,很快随风而去,消逝在浩瀚的天空中。天依然是那么的蓝、那么的清亮、阳光是那么的光彩,鸟儿是那么的自由飞翔,叫声是那么的悦耳动听。除过大风或偶尔出现的沙尘暴,从来没见过雾霾。

随着燃料种类的增多,新能源的炉具的开发利用,电磁炉、电饭锅、煤气灶等方便清洁:晚上取暖用上了电热毡、电热板、空调、电暖器。基本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农村过事待客用酒精做燃料的新灶炉。大量的秸秆、干桔树木已成废物垃圾。成为严重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利用了多种新能源,雾霾更加普及了。应该深刻反思探求产生雾霜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摔锅於可怜的乡村烟火。

人们为了尽快收麦复种秋粮作物,大量焚烧作物麦茬秸秆,浓烟滚滚对环境及财产安全都构成极大威胁。国家加大打击治理力度,禁止乱烧秸秆也是应该的。

有关专家提出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没过几年虫害病害大量发生,禾苗死亡严重,大量使用药物处理,食蔬安全危胁增大,成本增加,加上种地不挣钱.。外出打工挣钱门路增多,大量年轻人外出挣钱。划不来回家收种庄稼,大量种植经济树木。收λ可观,也达到占地不荒芜的目的,为以后自已无法在城市生活留条后路。

因雾霾严重,为了改善乡村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一刀切的严禁使用柴禾秸秆当燃料。禁止散养鸡鸭,传统囗味的农产品在消失,村民在乡村生活收λ门路在咸少,据报道有的地方动用执法队捕杀群众散养鸡鸭送绐养老院和贫困户;有的地方为村容形象禁止群众房前屋后种菜,要求种花种草。使干群矛盾加重。本已人员稀少,烟火淡薄的乡村,再此陷入荒凉。近年合并村庄群众上楼的不利于农村农业生产生活规律高大上做法,严重影响了乡村群众的生活。

去年有一专家竞然建议禁用收割机,因收割机工作时产生大量烟尘和灰尘,影响环境,要求人们回复人工手工收割方式。试问扬场产生灰尘不?河南竞有收割机边收割,洒水车边酒水降灰尘的现象。龙囗夺食,尽快晒干归仓的粮食重要,还是环保重要。洒水不是增加粮食水份,破坏尽快晒干贮藏吗?这不是折腾农民吗?吃着乡村农民辛苦生产的粮食,衣食无忧,坐在空调的办公室内,想着折腾农民的事,这是什么专家。国家养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有何用,只能祸国泱民,遗害子孙后代的事。难怪民众吐槽专家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吃风把屁的怪物。把自已违反规律的提法认为是标新立意的科技创新、思维创新,创造着人们无法理解的偷梁换柱新名词演讲卖弄,捞取功名。有人说靠胡说八道,挣点击率捞钱,毫无道德底线,但还有人跟上附和。

有一个笑话,一头公牛急跑。母牛问你跑啥呢?公牛说:“专家来了”。母牛说:“专家来了你怕啥?”公牛说:“专家不但吹牛皮还扯蛋”。在这个人人号称专家的时代,专家的名声被蹂躏的如此不堪。

有人说过:“乡村没有了烟火气息,农村就离消亡不远了”。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北大教授的话:“农民没有贡献,只有消灭农民,国家才能富强!|”原文我不累述,百度一搜便知。

农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是人类最辛苦收益最低、人类生存最基础的产业。与工业相比利润较低,因而有人认为贡献小,瞧不起。如果没有农民前几十年的无私奉献,不可能有现代的工业基础。提醒人们不要刚离奶头就骂娘的忘恩负义作法。

目前如何调整保持农业生产、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同环保等各行业之间的利益平衡是重中之重,不能厚此薄彼。有计划轮耕焚烧秸秆,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维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这才是专家该干的事。不要把乡村变成过度推销各种打着新能源旗号谋取高额利益的名利场,增加乡村民众的超重负担,给农民自主的生存空间,不要做扰民之事,使乡村拥有烟火气息。不要再折腾嘲讽农民来争名夺利了。希望名流们淡看人间烟火,细品静好人生,还乡村一片清静。

李松涛,网快乐人生,蓝田陈沟岸村人。毕业於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专业,曾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党务领导工作多年。现在农业统技术推广部门任职。


投稿文责自负,要求300字以上,【投稿前请仔细完善作品段落,字词引用,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作品原创首发请注明作品如有抄袭永不录取作品一周内没有发表请另投别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