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和家长全面焦虑时代,孩子们为何失去了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

 skysun000001 2023-04-26 发布于北京

马老师前言:

今天的题目比较客观实际。

春暖花开,春夏之交,是择校、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前奏,熙熙攘攘的可过瘾了。最近我常被邀请讲座,大部分都拒绝了,但偶尔参加的讲座,让我系统的整理了自己这些年思考和实践的内容。还是收获很大的,与时俱进,每年都在重新整理不断进行否定和肯定,然后自我升级,挺好。

从2020年之前开始,我就做过很多次讲座,也做过更多的跟家长和孩子、校长和老师们的一对一的聊天。深入到每个不同的家庭,走进每个不同孩子的内心,我发现,我自认为很多成熟的建议,都是无济于事的。讲的再精彩,当时热闹,事后还是一地鸡毛。而且,教育,不能独立在教育内部看,更不能锁定在家庭内部看,孩子和整个时代是融为一体的,社会的因素、时代发展的因素是大潮流,是决定孩子成长变量的重要参数。

后来,我在观点上越来越倾向于呼吁家长的个人修炼修行。当然,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我也更倾向于我针对我自己的修炼修行。是的,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上修。假设我们自己停滞不前,总在讲过去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我们对周围的人的影响会更小。而真诚的体验自己的变化,用自己的变化去解悟、证悟,是做事最高的效率。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愿各位参考任何人的正确做法,最终自己成就钢筋铁骨。通过我们的自修自悟自证,去正面影响自己的孩子。

基于此,提供今天的资料如下,很实用,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图片

彭凯平,男,1962年出生,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正文】 


不确定时代如何选专业与选工作

问:社会变化太快了,有太多不确定,对孩子的未来很迷茫!怎么办?

彭凯平:我个人觉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心理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最后决定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够做得多好、多成功的,不是大学的专业,而是自己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和心态。

有很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证据已经表明这一点:在刚毕业的时候,一个人能赚多少钱,是由所学的大学专业以及毕业的学校决定。

真正和收入、财富有关系的,是看这个人有没有具备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愿意学习、愿意交流、愿意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个人不成功、不发财都是不太可能的。

去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所做的研究就证明:读名校的孩子并不一定比读普通学校的孩子未来更好,但长期坚持读书与学习,确实可以给未来带来更多的收益。

所以还是那句话,生命不是短跑,生命其实是马拉松,而这个马拉松一定是那些有坚强耐力的人才能跑得最远、跑得最好,而不是那些起跑很快,却半路“夭折”的人。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也挺多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家长向远看、向前看,向将来看齐。

问: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行业才能活得更好呢?

彭凯平:我觉得,一定是那些简单的机器和低成本的劳动所替代不了的一些行业和职业。

我自己曾经提出来,至少有9个方面的工作,可能是将来需要的:

第一,就是需要审美能力的一些工作,就是能创造美、体现美、实现美的工作。

第二,是那些需要讲故事能力的工作,包括当老师、当宣传工作者等等。

第三,需要处理人际关系、调整资源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把不同的事情整合起来、综合起来,这种工作是永远需要人来做的。

第四,需要利用人类情感的工作,包括陪护、陪伴、咨询这些事情肯定需要人来做的。

第五,需要用到人类的创作、写作能力的工作,包括记者、媒体等等,这都需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这些工作也是机器取代不了的。

此外,一些简单的,但是我们认为能赚钱的工作,比如说做工程师,其实迟早会被机器取代。

因为再优秀的工程师可能都斗不过机器,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去学的所谓赚钱的专业。还有金融工作,其实迟早也会被取代,但是现在也是我们很多人认为赚钱的行业。

现在那些被我们轻视的,需要心智、表达、情绪加工能力的工作,反而在将来可能是特别重要的。

总结下来,我可以这么说,孩子们应该多学一些软技能,而不是那些硬的技能。

硬的技能,其实会让你成为打工的人,而这种工作很可能被机器取代,而学到的那些软技能,在未来从事相应工作时,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我说的这句话,可能暂时很多父母亲不相信也理解不了。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衣食温饱不再是最重要的生活挑战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活出美好生活体验的那些事儿,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如何看待竞争与淘汰?家长其实要抓这2件事

问:现在竞争压力太大了,担心孩子会被淘汰!怎么办?

彭凯平: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很重要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家长自己要再想一想: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活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

过去的中国是求温饱、求工作、求生存,现在其实我们基本上解决了这些温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让自己活出积极的、有价值的生命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长们的观念要改一改。

当然,现在说这些话,可能暂时对家长们没有作用、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还没看见这些变化。但我觉得还是有三个方面的事情,是家长可以去做的:

第一,真正去了解孩子的特长、天赋、优势到底是什么。

很多家长其实没有真正关心孩子,而是只关心学校的标准是什么。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我们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更重要。

如果我们的孩子,他并不是一个考博士的材料,但你却希望他考博士,仅仅只是因为导师、学校……大家都说好,那你其实就是对不起孩子,而且会伤害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他的特长是做技术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经常讲,一定要让孩子做擅长的事情,不要担心他会被淘汰。因为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来的话,他会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业绩的。

不要相信市面上的那些说法,比如哪些专业有前途、哪些专业会赚钱、哪些专业找不到工作……一定要让孩子做他自己最擅长的专业。

这个专业即使开始看起来很艰辛,或者是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如果他有天赋的话,他最后一定会出类拔萃,做得好。

人生从来都不是由高考决定,也不是由起跑线决定,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我们很多人被这些错误的说法欺骗了,以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起跑很早,却没有足够积极的心态,孩子活得不开心、不幸福,那最后,他一定是走不下去的。所以一定要从长计议,而不是按短暂的、即时的、现在的目标来判断。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建议,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

每个孩子都会有擅长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发现,那说明你还和孩子交流不够、陪伴不够、分析不够、了解沟通不够。

第二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陪伴孩子。

这个“陪伴”,就是给他足够的支持、足够的欣赏、足够的激励,要让孩子从他自己做得好的、做得成功的事情中得到一种积极的反馈,愉悦的心情。

因为,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最好的原因就是内在驱动力,也就是他自己想做这个事情。

而内在驱动力怎么产生呢?

人一般在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奖励激素“多巴胺”,而这个奖励激素能够激发他自觉自愿地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在得意的时候,在庆祝自己成功的时候,在欣赏自己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允许他分泌多巴胺。

很多父母亲见不得孩子休息、停顿、得意或是庆祝。每次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很开心的时候,家长过来立马问:还有什么新作业,下一个作业是什么?

其实,管理职工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多的管理人员见不得自己的部下享受成功的愉悦,老是急着催他们做下一件事情。

最后这个人就一辈子被催促、逼赶,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缺乏内在驱动力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结论。

第三,我们还要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心态。


因为人最重要的是那种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很多人即使做得很成功,但一受打击立马崩溃,所有的成功都成为泡影。所以这种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很多的文化国家会提倡孩子参加竞技体育比赛,他们不是为了奖牌,而是为了磨练孩子的心态。因为比赛有赢有输,我们不可能总是赢,有的时候还要学会输。


“输”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的保护机制,将来在人生中间,遇到挫折、打击、失落的时候能够熬得过来、挺得过去,而且挫折之后还能不断成长。


中国家庭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问: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它对我们中国家庭有什么样的意义?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人的积极心理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力量利用起来,让我们达到普遍的幸福感,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这个定义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它一定是科学的。

每个人都会说一些心灵鸡汤,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但是有没有科学依据是非常重要的,而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一定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来进行研究实践的。

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的话,你试了一下发现效果不好你就会放弃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去看一些小技巧和小方法,那些都不会跟你讲道理,但人其实是需要有道理的。

人不光要知道怎么做,人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做得就比较顺,比较正确,而且比较持久,这是我们行动产生效果的很重要的要素。

第二个要素,它一定是积极的。

我们的人类心理学可以讲一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比如心理抑郁、焦虑、自杀……但是这些事情它并不能够让人产生好转,我们讲这样的心理学已经讲了一两百年了,却并没有解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我们的思路可能错了,这就是心理学家的一个反思。

我们需要用一些积极的力量来转移、替代、升华消极的力量,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情绪调节”,这个在家庭教育中也很重要。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和知识,能很快让我们改变我们的身心状况,学会如何控制负面情绪持续的强度。

第三个要素,它是行动的。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学了这个知识就停留在知识上,不把它做出来,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知道很重要,但做出来更重要,知行合一,你才能够真正改变不好的情景。

很多时候人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特别严重,而是因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所以,人从来都不是被过去决定的,人其实被未来决定的。

所以(把不顺都归因于)“原生家庭”为什么是错的?因为人从来不是被原生家庭决定的,是你自己认不认为你能够走出来,只要你相信未来可以改,未来可以做得更好,你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会消失,就不会被控制。

我经常讲,有心理问题的人,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信心,是绝望,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你要是这么想,你就做不到,你要是去做,你就能够逐渐做到。

最后,我想让大家意识到,善良是一种竞争力,长期主义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策略,自主的、内在的动机才是我们长期发展的特别重要的原因,而不是短期的成功。

下面9条有科学证据的积极心理学送给大家:

大部分人是心理健康的,而且是快乐的。

人心是坚强的,不幸是可以克服甚至超越的。除了至亲之人亡故之痛比较长久,其他痛苦带来的伤害都有可能较快愈合。

人性是善良的,即使是婴儿也有善恶之辨。

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情商比智商重要。

信仰很重要,人要心存敬畏。

养生重要,养心比养生更重要,积极的心态是长寿的重要原因。

关心他人很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应对各种挫折和失败的最好保障。

金钱对幸福的影响是边际递减的,人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幸福的生活是可以学的;知行合一是有道理的;追求高尚,甚至只是心向往之,也比无动于衷、自甘堕落好得多。

内容来源:美中科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