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生气,也不要在这5个时候骂孩子,否则后悔一生

 xianshanyuquan 2023-04-26 发布于河北

常言道:与善人言,暖如布帛。伤人之言,痛如刀割。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难免会犯错,父母批评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父母的批评也要讲究方式、地点、时间,这关乎孩子成长中性格的塑造。
下面这5种场合,再生气也不要批评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你。

 01 

饮食不责
在饭桌上不要责骂孩子
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一个“通病”。
因为白天父母要忙于工作,孩子忙于上学,饭桌上就成了一家人难得聚到一起的时光。
父母都爱在吃饭的时候对孩子问东问西和讲大道理,但聊着聊着就变了味,成了责骂批评。
本该是亲子沟通非常愉悦的时间,被父母变成了生硬的饭桌教育,这样不但会让气氛瞬间变得尴尬,还会让孩子产生恐惧。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在访谈中透露: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

最高兴的,就是我爸出差了,终于可以好好吃一顿饭了。

因为,只要一上饭桌,我爸就开始唠叨,你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我经常是委屈得一边吃饭一边哭。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本应该是温馨快乐的,可在董卿的心中,却是最痛苦的,久久不能抹平的伤口。
其实,很多都和董卿的父亲一样,爱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有的孩子会“忍气吞声”吃完这顿饭,憋着火,感到很委屈;
有的孩子边吃边和父母顶嘴,大动肝火,食而不知味;
还有的干脆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有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的消化系统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情绪的好坏和消化的好坏是成正比的。
吃饭的时候责骂孩子,会影响他的食欲,造成消化不良,长期下去,有可能引起孩子厌食,影响身体发育。
饭桌上,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感情的场合。
如果我们能保证跟孩子在一起吃饭的每一餐,都充满欢乐和情感的交融,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饭桌上,家长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而不是“教育者”。
Image

 02 

对众不责

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在《圆桌派》节目中,马未都曾指出: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喜欢“当面教子”。

即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喜欢在公共场所直接教育孩子。

这样做好像能强化记忆,让孩子“长记性”。

但是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天生都会在乎自己的名誉与尊严,我们如此,孩子亦是如此。
不要当众指责孩子,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产生亲子隔阂。
《少年说》中,高一女孩走上勇气台,恳求妈妈可以“关起门来教育”她,不要在外人面前责骂她。
妈妈却对女儿的问题不予理会,反而质问起女儿。
“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在妈妈的话语里,女儿的面子始终不及维护自己的威信重要。
Image

Image

最后,母女俩虽然在台下挽手和好,但女孩脸上并不显得开心。
被当众揭短、被言语抨击、被跟别人比较,是很多孩子童年梦魇般的回忆。
这样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面子即是孩子的自尊,父母不给孩子留面子,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内心缺乏力量。
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就在家庭里。关起门来,指出孩子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就事论事比当众责骂更有效。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尊重孩子的脸面,就是保有我们的体面。

 03 

疾病不责

在孩子生病受伤的时候,给予关心

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这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这时候就算是孩子犯了再大的错误,家长也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立马批评教育孩子。
所谓“爱如良药”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反之,不合时宜的责备,只会让孩子身心受挫,从而影响身体恢复。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受伤了,宁愿自己忍着也不肯告诉父母。 
Image
当父母知道孩子受伤后,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责骂。就像小孩子撒谎一样,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骂。
有个网友也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我就想说说我二十年多来每次生病都不想给我爸说的原因。

我小时候身体特别差,特别容易感冒。每次生病尤其是只是感冒了,给我爸说,我爸就会特别凶神恶煞的吼我,然后还会骂我,骂我穿得少啊(就算我根本穿得不少)不喝热水啊不吃蔬菜啊(就算我都有喝有吃),各种理由乱骂一通。

只是感冒了,非得说得我像犯了弥天大罪一样,真的超级憋屈。
在最脆弱的时候,最亲的人却在你的伤口上撒盐。
这样不但会伤了孩子的心,更会形成隔阂。
当孩子失去跟父母沟通的愿望,以后孩子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就不会来跟你沟通了,他的快乐,他的悲伤,都不愿意来向你诉说。
这才是作为父母最悲伤的事情。
因此,在孩子生病或受伤时,家长再生气,也不要责骂孩子。
家长要做的是先给予孩子关爱,等孩子病好了之后,再跟孩子好好沟通。
Image

 04 

暮夜不责
临睡前不要责备孩子
睡前就是父母和孩子最难得的美好的亲子时间。
此时若是责备孩子,会让他无法安然入睡。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睡前焦虑紧张,会导致睡觉多梦,睡眠质量下降。
睡觉之前原本应该是一天中最松懈的时候,但是家长暴风雨式的打骂会让孩子觉得紧张害怕。
睡前,孩子带有过多的负面情绪,不仅会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委屈,难以入眠。
而且睡得不够,情绪就越容易烦躁,从而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生活。
好的情绪才会有好的心情,好的心情才会有好的睡眠。睡眠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
家长们,睡前就不要责骂孩子了。
孩子入睡的状态应该是抱着放松的心情,而非带着伤心和委屈等负面情绪。
Image

 05 

悔愧不责
当孩子认错误了,就别揪着不放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父母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果家长还是一直对孩子的错误纠着不放,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当孩子做错事时后,你还对他还喋喋不休地吼叫,孩子愧疚的心理也就慢慢消失了,会故意跟你唱反调。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知错之后,最不需要的,就是再多一次指责。
否则在下次再犯错的时候,为了逃避你的责骂,孩子就会用撒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不想被人揭伤疤,孩子也是一样。
而且孩子本来内心就很愧疚难受了,家长还这样给孩子伤口上撒盐,孩子会更加痛苦,并变得不自信,总是担心自己犯错。
为人父母,责任重大。
和孩子相处,父母要用语言、用行为、用真心真爱去沟通,经营幸福和谐的关系要从自省自变开始。
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注意时间场合,千万别随意批评孩子。

*来源:优秀父母必读(ID:jiaoyu22),作者:优妈,百万爸妈的育儿顾问,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精准服务6-18岁孩子的父母群体,输出正向管教专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