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清时教授:照见五蕴皆空!再谈现代物理学步入禅境

 Frank_Chia 2023-04-26 发布于北京

《现代物理学步入禅境》(点击即可查看)一文,本文进一步介绍了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曾经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院士是一个物理学家,在本文中,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说明了这样一些主要观点:

——物质不能再被视为实体。

——虚空可以产生物质。

——能量是无中生有产生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一、佛学的空性智慧

佛法认为,万事万物并没有 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到位的解释是鸠摩罗什在《指月录》中说的:“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这即是说,众多微尘聚合起来组成了物质世界的万有,众多微尘却无自性,空无所有。

具备一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容易理解“众微聚曰色”,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聚合而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可以看作 是不同层次的“微尘”,然而它们怎么会是无自性,空无所有呢?

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释,它太远离人类的经验了,我们甚至无法想像,历来的解释都很难让人真懂。直到今天,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才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直接而又彻底的解释。

下面我尝试介绍现代物理学的这些最新成果,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并开悟。

二、物理学中的物质观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20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 会回答说:在20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 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20世纪的失误”。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当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又进一步证明虚空可以产生物质。

20世纪30年代,狄拉克把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整合在一起,研究电子在与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时表现的行为时,发现电子必须有其反粒子(叫正电子)才能存在。两年后,物理学家们就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随后这个现象成了一个原理:质子必有反质子,中子必有反中子,几乎所有基本粒子都必须有反粒子它们才能存在。粒子与反粒子相遇就会彼此湮灭,化为纯辐射——能量。

只要测不准关系正确,一般的基本粒子都存在反粒子,虚空各处都不断进行着粒子—反粒子对的瞬间生灭!

你可能想,既然粒子~反粒子对的生灭只在短得无法直接测量的时间瞬间内出现,那有什么意义呢?有,意义重大。尽管粒子~反粒子对的生灭时间短得无法直接测量,但它们的间接效应,如它们造成的原子光谱线的精细结构,却已经在非常非常高的精度上测量证实。

现代物理学家们都相信,物质以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自发从虚空中无中生有地产生这种诡异的现象不仅是真的,而且可以说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有人会说,这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虚空中的能量转化成物质。此话不错,然而下面要讲的物理学更新的成就,已经揭示出,虚空中的能量也是无中生有产生的。

三、物质世界是无中生有产生的

20世纪30年代,哈勃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宇宙中存在许多星系,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增加着,任何两个星系互相离开的速度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这表明宇宙在膨胀,这正好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一致。

宇宙膨胀,准确地说,是宇宙中的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在变大,而非空间在延续其自身。这个图像就像宇宙的整体是在一个膨胀着的巨大的气球表面上。

宇宙在膨胀意味着,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现已确定为137.2亿年之前)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为零。这一时刻被称之为大爆炸。

综合今天所有的观测证据,我们可以得出下面这个宇宙演化景象。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早期宇宙存在过一个非常快速膨胀的时期,即“暴涨”,在最初的一万亿亿亿分之一(10-35)秒的时间里,宇宙的半径增大了100万亿亿亿(1后面跟30个0)倍。这时宇宙的体积从比原子还小,急剧胀大到宇观尺度。

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在降低,宇宙的尺度大一倍,它的温度就降低到一半。大爆炸后的一秒钟,温度降低到约为100亿度,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和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的继续膨胀,温度继续降低,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的产生率就落到它们湮灭率之下。这样只剩下很少的电子,而大部分电子和反电子相互湮灭,产生出更多的光子。

在大爆炸后的大约100秒,温度降到了10亿度,在此温度下,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产生氘(重氢)的原子核,然后,氘核和更多的质子中子相结合形成氦核,它包含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还产生了少量的两种更重的元素锂和铍。

大爆炸后的几个钟头之内,氦和其他元素的产生就停止了。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仅仅只是继续膨胀,开始形成原子,然后原子凝聚成星系,星系被分割成更小的星云,形成恒星和行星,一个行星—地球上逐步演化出了人类,演出了许多悲壮的活剧。

宇宙还要继续膨胀,温度不断降低。经过大冻结,人类和所有智慧生命死亡。然后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衰变,万物消逝。最后,按照弦论的预言,宇宙向内塌缩成一点,就像当初乍现那样骤然消失。

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物理学家经过千辛万苦得到的这个宇宙真相,震惊了他们自己。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温伯格在其名著《最初三秒钟》中说:“宇宙越是看来可以理解,就越显得毫无意义……人生是场闹剧。

四、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说组成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或原子,等等,可能处在叠加态,这种状态是不确定的。为简单计,以下我们只以两个状态的叠加态为例,这些讨论不难推广到多个状态的叠加。例如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不同地点,既在A点存在,又在B点存在,电子的状态是在A点又在B点的不同状态的叠加,或者说,粒子的状态是“在”和“不在”的叠加。粒子的这种混合状态,叫做“叠加态”。

学过大学物理的人都知道这个原理,然而有几个真正懂得它的含义呢?你真正懂得了,一定会感受到观念上的巨大震撼。这里我们就来层层剖析它的含义。

首先,不同状态的这种叠加是很诡异的。

举例说,昨天我发现身上手机没了。因为昨天晚上在家里用过,今天在办公室没用过,所以它可能在家里,也可能在办公室。

究竟手机在哪呢?大家凭经验会说:它“要么在家里,要么在办公室”,或者换种表述方法,“它要么在家里,要么不在家里”,总之二者只能其一。然而量子力学却说:它“既在家里,又在办公室”,或者换种表述方法,“它既在家里,又不在家里”,总之两个状态同时存在。它处于“在家里”和“在办公室”两个态的叠加,或者“在家里”和“不在家里”两个态的叠加。

有人会说,“在家里与不在家里”,或者“在家里与在办公室”是两对互相冲突的状态,怎么可以“既在家里又不在家里”,或者“在家里又在办公室”呢?回答是,这正是微观粒子的诡异之处,他们的两个冲突的状态,可能同时存在。

你会想:手机是否在家里,粒子是否在A点,你一看不就明白了吗?看的结果只能是“在与不在”二者取一呀!

量子力学更诡异之处在于,你只要去看它在不在,你就实施了有意识的观察动作。你一有意识地观察,它的存在状态就从原来的“在A点又在B点”的叠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A点”或者“在B点”的唯一的状态了。

聪明的人会反问:既然你不观察它,你怎么知道它既在A点又在B点呢?这是在微观世界中被大量实验确证的事实,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实验就是干涉实验。

2002年,《物理世界》杂志评出十大经典物理实验,“杨氏双缝实验用于电子”名列第一名。费曼认为,杨氏双缝电子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的心脏,“包括了量子力学最深刻的奥秘”。

双缝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的行为既不等同于经典粒子,也不等同于经典波动,它兼有粒子和波动的某些特性,这就是波粒二象性。实验发现电子同时穿过了两条狭缝,即处于一种叠加态,既在位置A,又在位置B。如果我们设法去观察电子的位置,那么它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只出现在位置A或位置B。所有微观粒子的行为都与电子一样。

微观世界的这个诡异之处震动了人类最聪明的大脑,在20世纪爆发了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论战。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波尔用量子力学做出了回答。这场论战并未结束,爱因斯坦深邃的思想揭示出物质世界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本质。

冯·诺伊曼(John VonNeumann)是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之一,他也为量子物理学建立了严格的数学基础。他指出,我们在测量中使用的那些仪器,本身也是由状态不确定的粒子组成的,因此仪器也有自己的量子状态。当我们用仪器去观察时,就把仪器本身也卷入到这个模糊叠加态中去了。

例如,我们想测量一个电子是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还是右边的。我们用一台仪器去测量,并用指针摇摆的方向来报告这一结果。但是,因为这台仪器(记为A)本身也有自己的量子状态,如果我们不观测这台仪器,它的量子状态也可能是一种模糊的叠加态。在用这台仪器测量电子之后,虽然电子的量子叠加状态坍缩了,但左与右的叠加却被转移到了仪器A那里。现在是仪器A又处于指针指向左还是右的叠加状态。假如我们再用仪器B去测量那台仪器A,A的量子叠加状态又坍缩了,它的状态变成确定,可是B又陷入模糊不定中。总之,当我们用仪器去测量仪器,这整个链条的最后一台仪器总是处在不确定叠加状态之中,这叫做“无限后退”(infinite regression)。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把用于测量的仪器也加入到整个系统中去,这个大系统的量子状态从未彻底坍缩过。

可是,当我们看到了仪器报告的结果后,不确定状态“无限后退”的过程就结束了,我们的意识不会处于叠加状态。难道人类意识(Consciousness)的参与才是量子状态坍缩的原因?难道只有当电子的随机选择结果被“意识到了”,它才从各种量子状态的几率叠加变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而只要它还没有“被意识到”,电子便总是留在不确定的状态,只不过从一个地方不断地往最后一个测量仪器那里转移罢了。造成“坍缩”的原因,难道是我们的意识?

一台仪器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指针是指向左还是指向右,所以它必须陷入左与右的混合态中。但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电子究竟是左还是右,我们是生还是死,所以一旦我们的意识参与后,混合叠加态彻底坍缩了,世界就变成了现实,以免给我们的意识造成混乱。

自然科学总是自诩为最客观、最不能容忍主观意识的,现在量子力学发展到这个地步,居然发现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

科学家们受到的震撼正如爱因斯坦的名言中说的:“就好像人的脚下被抽空,看不到哪里有什么可靠的基础,没办法在那上面建立什么。”

整个宇宙也是一样。在没有人类的意识观测之前,宇宙在百亿年中都处于浑沌状态,每个粒子都以波函数的形式存在,并无确定的状态和清晰的图像。好比近视眼看到的周围世界只是模糊不清的一片那样。在人类有意识地观测之时,万物突然从不确定坍塌到确定的状态,宇宙才突然呈现出清晰的图像。就像戴上眼镜,外界突然清晰呈现那样。

五、物理学步入禅境

真正懂得了现代物理学的这些成就,你就会相信,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确是无中生有地从虚空中产生的,可以说是“梦幻泡影”,物理学已步入禅境。

物质世界真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然而,在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空间~时间曲率都是无穷大,该处理论自身失效。这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们也不可能用之去确定之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失效了。相应地,如果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的事件。

因此,我们宣称宇宙是无中生有地从大爆炸开始的,这里的“无”并非绝对地什么都没有,准确地说,是没有目前科学理论知道的东西。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宇宙是某种“东西”通过大爆炸产生的,那么这种“东西”,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它究竟是什么?

有人会说,科学是唯物主义的,佛学是唯心主义的,二者怎能混为一谈?这个问题正是本文想商榷的。前面已讲过,唯物主义哲学的依据是“物质不灭定律”,它是19世纪科学的最高成就。然而20世纪的物理学已经表明,物质乃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梦幻泡影”,它们都是“无中生有”地从虚空中产生的。

如果这个“无”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某种东西,那么这种东西没有时间和空间,不是物质或能量,它与佛学所说的法身或“心”不谋而合。

在20世纪,哲学的发展远落在科学之后,现在也许是认真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并建立一种新哲学的时候了。

GI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