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弄他一斧子——杂文用典谈片

 吴营洲文存 2023-04-27 发布于河北

弄他一斧子

——杂文用典谈片

吴营洲

一味地讨论杂文该不该用典,总隐隐地感到无聊。
用典也罢,不用典也罢,那是作者的性情、爱好等诸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全然与他人无涉,大可不必整齐划一,来个向右看齐,统统不得用典;或见人家文中有典,便讪讪地说:“那小子,无典不成文。”非弄得人家谈“典”色变不可。
一般说来,为文的人,创作路子各有不同;正如动物谋食,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孰优孰劣,谁也说不清楚。倘若你是往前拱的,便让人家也往前拱,那芸芸众生都得变成一副猪相。
其实,文章的优劣,并不在用典不用典。用典的劣质杂文,自然不少,但,不用典的残次产品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有的人对不用典的劣质杂文抱以宽容而对用典的则恨得咬牙切齿呢?这,似乎失之公允,有时叫人从感情上也难以接受。
有人说,如果杂文作者,确实有话要说,那么就径直说来,大可不必诉诸于典。
此话自然不错。
但,有些事情,是不便小胡同里赶猪的。可作者,不说出来有时又会憋得要死,怎么办?无奈之余只得求救于典。
记得在一次党小组会上,有人说:某某某很有魄力,倘若性子温柔些就更好了;又有人说:某某某工作勤恳,倘若再有些开拓精神就更好了……这时,有位杂文作者不满于这种求全责备的论调,但他也委实没有那么大的苦胆将这活生生的事例搬进杂文,于是他想起了武二郎:如果武松不把老虎打死而是将他生擒并送到动物园岂不更好;如果武松打那老虎时又不折断哨棒岂不更好……于是他写了一篇《“岂不更好”论》。

于是我感到,用典,对杂文作者来说,有时是一种嗜好,有时则是一种无奈。

难怪“典”字从“曲”。

现实生活中,自然多得是水灵灵的菜;历史的尘埃下面,自然多得是白森森的骨。
人们喜爱那菜而不喜爱那骨本是无可非议的,殊不知,不吃菜不行,有时不看看那骨也不行。那骨,往往能向人昭示出某种东西。
杂文作者,有时出于某种使命感,不得不匍匐在历史的尘埃上,去翻检那未枯的骨,去到那骨中寻觅那蓝幽幽的磷火。
看到磷火,有的人可能不怕(因为心中无鬼),有的人可能就有所警醒。当然,如果能见得几枚化石,更是万幸万幸。
(此则芜文原载《杂文报》1990年2月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