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附子汤-《经方100首》

 庆哥哥呀 2023-04-27 发布于内蒙古

大黄附子汤

组成用法

大黄15~3克、附子20~50克、细辛5~10克。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剧烈腹痛,腹胀,四肢冷,或发热,脉紧弦者。

现代应用

1,胆绞痛(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2,肾绞痛(尿路结石发作期);

3,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4,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5,龋齿疼痛;

6,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7,顽固性湿疹;

8,肠梗阻、肠粘连;

9,过敏性紫癜(腹型);

10,顽固性荨麻疹;

11,老年性便秘;

12,前列腺增生症;

13,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

14,阑尾炎;

15,肋间神经痛。

经验参考

《金匮要略》用大黄 附子汤治腹满寒疝病“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本方为温下法的经典代表。陆渊雷认为此证即限局性腹膜炎之发于膈膜下一侧者(《金匮要略今释》)。但从经文看,大黄附子汤主治的却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胆系结石所致的胆绞痛。胆系结石常常伴有感染和梗阻,伴有感染则发热,梗阻则会导致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发作性剧烈疼痛,伴有呕吐或黄疸等。从“其脉紧弦”来看,疼痛的程度应该是相当剧烈的,因此,“胁下偏痛”之“偏”不仅指疼痛部位,更应该是形容疼痛性质或程度。需要指出,大黄附子汤证的“其脉紧弦”是与疼痛相伴而生的,是疼痛发作时的脉象。大塚敬节的经验是“强烈的疼痛不时发作,这时脉也变得弦紧。疼痛有所缓解时脉大,疼痛加剧时脉变得弦紧。”(《汉方诊疗三十年》)。再看赵明锐 的一则医案:王某,男,12岁。患儿开始患腹胀 ,起初是午后胀,以后即整日胀。约一个多月以后,伴发阵发性的右肋下疼。该父是医师,曾给予对证治疗,证状毫无改善。后腹胀肋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质也日渐衰弱。以后经历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及中医研究所等八个医院的治疗,诊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医院考虑为肝炎、或肝脓疡、或肝癌,有的医院考虑为胆囊结石或腹膜炎等,经服药打针治疗二个月,俱不见效。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三个多月。腹胀经市中医研究所服中药治疗已好转(药物不详),唯右肋痛增剧,部位在乳根下距腹中线五分,平均每数十分钟即发作一次,日 夜数十次发作,剧痛难忍,满床打滚,汗出淋沥,面色口唇白,二、三分钟以后即自行缓解,每于发作以后精神更加疲惫不堪。脉浮数无力,舌淡,苔薄。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投以大黄附子汤二剂。附子6克,细辛3克,大黄10克,服药以后其病若失,观察数月概未发作,共花费二角四分钱(《经方发挥》)。此案脉象“浮数无力”,与经文不符。然而,此脉象是否为疼痛发作当时所诊得?令 人生疑!

后世极大地发挥了本方的应用,如用本方治疗肠梗阻、肠粘连等引起的腹痛;治疗尿路结石发作导致的肾绞痛;更被创造性地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这完全脱离了经文治疗腹痛的指示。不过,多与芍药甘草汤合方使用。张广麟把本方用于过敏性紫癜,无疑开拓了用方视野。请看他的医案:朱某,女,10岁,于1978516日就诊。患儿一周前全身发现紫斑,经儿科诊断为过敏紫癜欲收治入院,因家属不同意而在门诊治疗三日,又继服清热凉血活血中药二剂均无缓解。证见四肢伸侧面有大小不等之密集紫斑,下肢为多,不痛不痒,按之不退色,皮损表面光滑,无苔癣样改变。面色萎黄,印堂发青,鼻头冷色白,大便三日未行,时腹疼痛,脉象弦紧,舌淡苔白。证属寒实内结,脉络凝阻。处方:附片30克,大黄15克,细辛6克,当归10克。服用1剂后,大便通畅,腹痛止,四肢鼻准转温,紫斑明显消退,再服1剂,紫斑全消(《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很显然,此案不是单纯的过敏性紫癜,而是伴有腹型者的紫癜。此案的可贵在于超越了凉血止血的思维局限,把着眼点放在“寒实内结,脉络凝阻”的病理本质上,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大黄附子汤主治为寒实内结,而大柴胡汤主治则为热实内结。胆系疾病,其属于热证者选用大柴胡汤,而偏于寒证者则当选用本方。一为胁下疼痛,一为心下疼痛,也是二者区别之一。本方还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看。二者都可主治痛证,但本方用大黄,偏于里实,而彼方用麻黄,偏于表实;本方附子用三枚,所主之痛远较彼方为重。两方所主都 有发热,但本方之治终日在从下而去,彼方则振奋阳气驱邪在表。除了寒、痛以外,是否有里实之证是二者的鉴别关键。大建中汤也主“心胸中大寒痛”,但没有发热,而且有呕吐不能饮食。除此之外,腹部可以见到明显的如头足样凸起。其疼痛范围也十分广泛,为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注论精选

尤在泾: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于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金匮要略心典》)

黄杰熙:此方即附子泻心汤之变方,去苦寒之芩、连,加辛温之细辛而成,变补阳轻浮,清散膈、胃口之热邪而为温降之法。大黄入血分,清热逐瘀而降下;附子入肾通阳,而温暖十二经与脏腑,辅以细辛之辛润而润通之。此为温通法之滥觞,凡脏腑有寒凝结气,此皆可温通之,既可入血分,又可入气分,真为妙剂。(《伤寒金匮方证类解》)

浅田宗伯:大黄附子汤主偏痛,然可不拘左右胸下各处。即自胸肋至腰痛者,亦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是自腹中及于偏腹者,此方自胁下痛引于他处者也。盖大黄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附子与石膏为伍亦然。(《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