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广场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它的命运可以说是一部曲折的故事。 1928年,法国商人邵禄等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集资筹建逸园跑狗场,占地约70多亩,中间有6条蛋形跑道,能容纳万余观众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就是旧上海的法商赛跑会,即逸园跑狗场,场内能容纳2万余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进入租界逸园跑狗场被占为军营和仓库。 ![]()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逸园举行。 1952年4月,曾经的逸园被改、扩建,成为上海“人民文化广场”。 1954年文化广场又相继新建了固定舞台,会场,展览馆等,开设了人民图书馆少年儿童文化馆及文化休闲花园。从此开启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市民提供各种设施比较完备的群众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场所历程。 ![]() 然而在1969年12月19日,文化广场在大修时因工程队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罕见大火烧毁了整个大会场并牺牲了14位勇于救火的巿民和消防队员。 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重建文化广场。当年9月,一座5700平方米、三向管式网架结构、整个封闭式的观众厅落成。复建后的大会场纵深76米,横宽138米的大厅无一根落地立柱,继续保留了屋面大跨度的空间三角拱钢结构体系,舞台高度升至19米,12,137个座位上的观众都可以无障碍地都可以看到主席台,扩大了观众休息厅和各项服务设施,建成了在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新的文化广场。 三年后,朝鲜平壤歌剧院第一次在文化广场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带到上海观众面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文化广场逐渐由文化地标变成了上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1997年文化广场观众席全部拆除,文化广场主要建筑被改建为精文花市。2005年,文化广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在经历了6年的改造工程后,已然成为了拥有地下音乐剧场和露天剧场的大型开放式文化新地标,近年来海内外精品音乐剧、舞台剧更是在此轮番上演。 ![]() 2016年6月6日,由陈毅题字的“上海文化广场”在重新改造后,首次获得企业冠名赞助,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小提琴独奏曲《金色的炉台》时隔50年再次响起,1972年曾在文化广场独奏这首曲目的小提琴家潘寅林从悉尼发来了演奏视频。 那个年代,人们如饥似渴地从音乐中寻找力量,《金色的炉台》作曲家陈钢记得,提琴厂一年要造十万把小提琴,上海随处可见的小阳台和拉琴的人,潘寅林就像“林中之虎”,用这抹金色洒满了文化广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