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讲究“礼数”、“礼节”,真的是迂腐吗?(一)

 桔子花开 2023-04-27 发布于云南
说到礼,相信大家首先想到是礼物、礼品......,而其他的内含,容易被大家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忽略。
   在当下,大家更多的纠结则是在婚恋过程中,女方是否要彩礼这事,是近些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在知乎、头条、百家号等的问答中最是常见。比如“我该不该在订婚时向男朋友家要彩礼?或是彩礼数额我应该要多少等等问题?”其次是在很多媒体号上经常都会刷到“那些结婚不要彩礼的女孩,婚后过得都怎么样了?”
今天,在这儿和大家一起了解学习,我国上千年来的礼仪知识以及中国拥有礼仪之邦美誉的来由。
礼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时期。禮字是会意字,从字行看,是一种专用的器皿。
礼最早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表演,通常是在捕获食物和祭祀时的仪式上。特别是祭神时,必须有音乐舞蹈配合,这就形成了礼乐并称。
而且在后来宗教祭祀中形成了的一种仪态。在《说文解字》记载中,“礼”,履也;来福致福也!可知,“礼”最早的内涵里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实际意义。在后来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中,特别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人类有了等级之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被人类具体化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渐转化为阶级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存在,并被流传演化至今。
对我国生产深远影响的莫过于《礼记》和《仪礼》两部重要的古文典籍。其中《礼记》是一部传承儒家经典的著作,该书收录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朝代中各种礼仪著作的整理辑录编,该书共分为四十九篇。包含曲礼上十三篇,曲礼下十二篇;檀弓上十二篇;檀弓下十二篇。
《仪礼》一书把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八大行为,进行了具体详细的要求。这对于几千年没有规范健全法律制度的封建社会来说,是治理规范社会的基本准则。
  其中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到秦朝时已经形成了固有规定的运行模式,并在汉朝时期得到普遍推广运用,流传延续至今。
成年男女在到达谈婚论嫁时,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婚礼过程,哪怕男女双方是相知相爱还是自由恋爱,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向双方父母家庭的亲属,告知家有女儿男儿已长成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结婚双方男女对结婚向往的一种仪式感、对人生的敬畏感、对婚姻生活及家庭的责任感表现。
《礼记》和《仪礼》中,就已经把举行婚礼的程序具体化,上千年来从王公贵族推广到平民百姓生活中。因此婚礼中的必经程序都是从“三书六礼”或“三聘六礼”的开始,结束于“回门”这环节。因此,该婚礼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古籍《礼记》中记载:“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礼者,礼之本也。”
《仪礼》中记载:“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更是细化了婚礼的流程细节。
  所谓“三聘或三书”是指聘书,在古代是指婚书;男方向女方求婚时候用的文书。
  所谓“迎书”古代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在迎娶新娘时使用的文书,在结婚当日使用。比如当下,新郎在众多亲戚朋友的见证下,对岳父岳母及新娘的口头承诺。而当下更多的是婚礼主持人与新郎问答式的完成该项环节任务而已。所以二者比对,还是“迎书”最具有价值。
  所谓“礼书”是记录结婚礼品种类和数量的文书。在封建社会时期,,这份礼书是特指男方家迎娶新娘的彩礼记录文书,同时也是女方家出嫁女儿给予新人的陪嫁礼物清单账本文书,比如,商铺几间,丫鬟几人,婆子几个,男仆伙计几人,乡下田庄多少,牛羊猪几只,珠宝几箱,金银几锭等等。其次还有记录祝贺宾客赠送的各类礼物或礼品的账本。
其中的聘媒,古代也有“媒婆”这一个中间人的职业存在,几千年的演变到现在,通常只有那些比较讲究遵从老祖宗习俗规矩的家庭(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会由男方家聘请一位熟悉男女双方家庭基本情况的年长的(男性或女性)人,作为中间人,去当说媒,介绍男方及男方家基本情况。再看女方及女方家是否有相处的意愿。这一环节就叫媒妁之言。
   欢迎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