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进行深度阅读,你会了吗?

 低頭淺傷2011 2023-04-27 发布于山东

ChatGPT时代,深度阅读依旧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


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浅阅读的层次,包括很多书友也总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读完一本书就忘?为什么读完一本书没有改变?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你在浅阅读,而浅阅读带来的收获一定更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放在读书上也同样适用。


我自己是深阅读的践行者,虽然还不够深,但我深深体会到了深阅读的好处。


比如,我深阅读了几十本书,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极大锻炼,概念记得更牢,阅读速度更快,解决问题能力也有提升。


比如,我还把更多的知识、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深阅读让我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大幅提升,这一点相信关注我比较久的朋友,能感受得到。


虽然现在各种人工智能涌现,但我还是坚定的相信,一个人的深阅读能力,依旧是决定他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因为深阅读,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学习,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实操,这些是无可替代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深阅读能力,一段时间后,你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明显的进步。


今天这篇,就分享一下我深度阅读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重复检索
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经常重复检索。
因为,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你能清楚的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知道的,哪些是自己不清楚的,然后你就能针对薄弱部分继续学习;


二是,检索可以巩固记忆,有效终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强化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今后回忆就更轻松。


比如,我每读完一部分内容,停下时就会立刻回忆,边检索边画思维导图,然后就会发现,很多刚刚读过的内容都忘记了。


这时候可以对照目录进行回想,一般就能回忆起大部分内容,再不清楚的,就打开书继续看一看,这样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第二次检索,一般是当天晚上回家路上,我会根据画过的思维导图,再回忆一遍,这时候同样会有一些遗忘,继续复习就好了。


第三次检索,通常是读完一本书后两三天,对整本书的重点知识进行回忆。这三步做完,一本书的重点基本就有印象了。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重复检索,二是有间隔的检索。


重复检索能巩固记忆,使大脑中的知识联系更紧密,同时能够强化大脑中用于检索的神经回路。


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甚至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大脑中,使其形成条件反射,也就是不用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


间隔检索,则是给大脑消化的时间,我们把短期记忆存入长期记忆是需要处理时间的,一般需要数小时或是几天。


所以说,读一本重点书时,我们要建立重复检索和间隔检索的习惯,你付出多大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


大脑虽然不能像肌肉那样,通过锻炼加强,但是大脑的神经回路可以强化。检索,就是让你的神经回路更强大。

02
生成式阅读
主动尝试解决一道题,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相比直接接收信息,生成式学习记忆效果更好,比如在测验中,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


读书时,强迫自己写一篇读书笔记,书中的内容就会记得更牢固。


这是因为,当你想方设法寻找答案,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在得到答案、填补知识空白之前,你会先强化大脑中到这部分空白的检索路径;当努力填补完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到新知识的联系。


所以,现在你能理解读书前先提问的重要性了吧?提问后主动思考答案,然后再去书中寻找,就是生成式阅读。


在学习一个东西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在浏览方法本身之前,最好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


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当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


阅读前提问有两种方式,一是准备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核心理论和概念是什么?这些概念的本质是什么?


二是可以根据章节进行设问。
但注意,提完问题一定要先想想自己的答案,想的越多,读完书的收获也就越多。


03
写下来
刘未鹏在《暗时间》中提到一个观点:要学习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写下来,并常常拿出来翻看。


因为在写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进入到理性分析模块,进一步检验和推理那些道理,我们越是对一个道理审视的详细、深入、全面,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


从记忆加工的角度来说,这叫深度加工,带来的结果就是该记忆与更多的提取线索相关联,于是便能够在更多的场景下被唤起。


我们常说,要真正掌握一个知识,就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原文,复述其实和写作是同样的原理。


借助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哪里理解的不够清楚,更重要的是,这能培养我们区分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这会大幅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我们就能读的更多,读的更多我们学习的也就更多。


这样就会进入一个良好的正面循环,不仅读的多,写作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写这样的文章或笔记也会越来越容易,我们就能感觉动力十足。


就像老陈一样,以前写一篇读书笔记,至少4个小时起步。现在写一篇深度笔记大概2-3小时,简单的文章2小时以内可以搞定。


我是“写下来”的坚定践行者。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写很多知识卡片,最后还会把一本书,写成一篇笔记,把最重要的知识串联一下。


然后这一系列的工作做完,对一本书的理解,就真的非常深度了,至少一些重要概念,记得非常清晰,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


我今年的目标是读102本书,写102篇笔记,目前已经完成19本,继续努力。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和老陈一起践行,相信我,你的所有付出,都会转化成更为可观的回报。

04
深度练习
学习分两种:一种是认知上的学习,另一种是技能上的学习。
如果我们只读书,不实践,那就不算完整的学习,也没法把学习的内容转化成真正的价值。
而且,真正的学习不只涉及思维这个单一维度,还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


罗尔夫·多贝里在《明智行动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知识有两种类型: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和非语言描述的知识,我们往往过度地重视了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请你把对文字的敬畏放到一边,从现在开始停止阅读,做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所以,好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阅读或知识这个单一层面,还应该尽最大可能调动我们的潜意识和各个感官参与其中,维度越丰富,学习效果就越好。


另外,调动潜意识参与,相当于大幅提升效率,因为你会更加专注。


当你专注一件事的时候,你的表层意识就会全功率投入,这是显性效率。同时,你的潜意识也专注到这件事情上来,这是隐性效率。


如果表层意识和潜意识都能够专注到一件事情上,就是完全投入的状态,这就是双倍效率。
所以,深度阅读中,实践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你真的抱着实践的目标去学习和阅读,你就会调动各种感官,就会发挥强大的专注力。


那应该如何深度练习呢?
周岭老师说过,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时不能泛泛而学,泛学看似快速,但最终只能收获普通和平庸。


正确的方式是要深度练习,把知识当成技能去练习,关注那些能把握的点滴细节,持续做,直到做好。

比如曾国藩在家读书时,他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因此他也在家书中留下了“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的忠告。


事实上,曾国藩年轻时资质非常普通,进步也非常慢,但凭借步步扎实的积累,得以做出一番成就。


让自己慢下来,真正去理解一本书,真的去实践书中的道理。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我们上面写到的深阅读步骤,其实也属于深度练习的过程。


另外,做一个东西出来,是最好的深度练习。


我们现在喜欢读书、报课,但怎么能检验你学习的好不好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一个东西出来。


虚舟在《复盘》中提到:我们如何去判断一个人呢?你说一个团队当中,到底张三好还是李四好,其实不太容易判断,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都会很主观。


但是你一旦有东西做出来,人们就可以凭借你的东西去判断你,说你的那个课程特别精彩,说你的产品特别吸引人,说你写的这篇文章特别有创意,等等。


因此,你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如果不思考这个问题,我们80%的学习都有可能变成假学习。
因为我们极有可能为了学而学,学习本身成了目的。
没有目标,看别人都在学,我也要学,看别人好像都在努力,我也不能落后,于是知识焦虑就这么产生了。
所以我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这就是我的交付物。


甚至在此之上,我读书和写作,是为了做出这个公众号,把这个公众号,做强做大,这也是我的交付物。
本质上,我读书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成长,而这些成长部分体现在这个公众号上。
如果没有做公众号这件事,那我的学习就缺少了根,那么我可能就是,今天不想读了就不读了,今天不想写了就不写了,就无法做到始终如一,就更不用谈成长和进步了。
所以,以做一个东西出来为目标去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
首先,深度阅读依旧是我们未来的竞争力,所以要锻炼自己深度阅读的能力;深度阅读可以分4步走。
第一步,重复检索;第二步,生成式阅读;第三步,写下来;第四步,深度练习,包括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