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三盗贼类 柳太尹设榜捕盗

 zqbxi 2023-04-27 发布于江西

  广陵县胡纳忠,世家巨富。忽夜被强盗三十余人,明火劫掠,掳去财帛不可胜计。又家人被伤,婢妾被辱,受亏难忍。柰贼散去后,莫知所在,只得赴县陈告云:

    “状告为强劫事:台法霜清,民生有主。盗风蜂起,世界变常。忠素善弱,守积财帛。陡于今月十三夜静人定,强盗三十余徒,明火持杖,打进大门,捆缚男女,杀伤老幼,淫辱婢妾,勒逼金银,抄掳钱帛,家财髜[qiǎo ]空,门壁粉碎,荼毒非常。冤屈弥天,恳台准差捕盗,缉拿众贼正法,惩恶究赃,追给被掳赀财,开单粘告。”

       时柳庆为令,审曰:“盗有许多,岂不能认一二人乎?”胡纳忠曰:“贼皆白布包头,烟墨搽脸,故不能认。虽有影响相似者,今亦不敢妄指。”柳曰:“汝一家并无一人脱走乎?”胡曰:“大门一响,贼群拥入,焉能走脱?”柳曰:“邻里亦无相助逐贼者乎?”胡曰:“贼势浩大,人那敢赶之?”柳曰:“汝乡有惯为盗者,有与你有深仇者,有夜间所见之贼举动似某人者,可逐件开来。”胡即取笔面报曰:“某也惯贼,某也与我有仇,前夜之贼有似某人者”一连共疏二十余人。柳尹都拘来审,众人各不肯认。柳曰:“且拘你辈在监,可各代他跟寻得贼出,然后放你。”由是官拿既紧,众人各为体访。又且柳尹知贼众既多,人心不一,今捕拿又紧,贼岂不惧,此可设诈以求之。乃作匿名帖,令手下贴于衙前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恐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又将此帖贴胡家附近。各处贼见此帖,果然彼此相疑,都道自己伙中真个有人要先首免罪者。胡纳忠亦信之,谓真是贼帖,乃揭与官看。柳令遂出一告示张挂:“见得前日劫贼,若有悔过自新先出告首者,许免其罪。”居二日,有王家一奴昝吉,自出首曰:

  “状首为恶党牵玷事:吉本家奴,素非徒棍。不幸前月十三夜出守园,路遇强徒三十余众,执将扪命,哀告乞免。逼往胡家,同伙打劫,并未分赃。蒙台出榜,先首免罪,理合首明。乞念孱奴被胁,情非得已,愿悔夙非,许开后善。上首。”

  柳尹曰:“汝自首明,本当赦罪不问。但当报出别贼,方可免你,岂但洗明自己乎!”昝[zǎn ]吉曰:“别贼生面,不知是谁。”柳尹曰:“岂无一二熟人乎?”昝吉曰:“认不真,不敢妄指。”柳尹怒,将吉起。吉难禁痛,乃报出缪复、于聪二人。又提缪、于到,严刑拷勘,乃尽报出三十人。柳尹曰:“吉先出首,又系胁从,又未分赃,理当独赦。余人都拟死。”缪复等恨吉首出他辈,都执曰:“吉本同谋同劫,又分赃某物,哪是胁从?死便当同死,怎得独生?”柳尹曰:“吉若便告出三十人,虽同谋亦应免死。彼初但糊涂洗己,待然后指出一人,便知是同伙之贼。亦不得以自首减等论矣,理当同罪。”遂各令画招。柳侯判曰:

  “审得缪复、于聪等,闾阎恶少,市井饿夫。啸集不义之徒,逞威恣肆;指挥无赖之党,乘夜纵横。举燧而行,不惮邻人之觉;斩关以入,尽发事主之藏。杀戮自由,猛过豺狼之势;奸淫无忌,毒甚犬羊之凶。日甚一日而谁何,浸淫鲁邦之盗跖;三十三人而不戢,依稀梁山之宋江。盗取人于萑蒲(1. 两种芦类植物。 《左传·昭公二十年》:“泽之萑蒲,舟鮫守之。” 杨伯峻 注:“萑蒲即芦苇之类。” 明 朱朝瑛 《感怀》诗:“小鸟巢萑蒲,依然得其所。” 刘师培 《论中国古代财政国有之弊》:“而 春秋 之时 齐 以衡麓守山林之木,即萑蒲、薪蒸,盐蜃亦守以舟鮫、虞候、祈望之官。”2. 因盗贼常聚集于萑蒲所生之地,故亦用以指盗贼出没之处。 《陈书·留异传》:“萑蒲小盗,共肆贪残。”《旧唐书·高骈传》:“况自萑蒲盗起,朝廷徵用至多,上至帅臣,下及裨将,以臣所料,悉可坐擒,用此为谋,安能办事?” 明 吕坤 《盗对》:“一日,﹝ 强恕子 ﹞执劫杀者於萑蒲中。”3. 指盗贼;草寇。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渊藪胥萃,萑蒲攸在。”《旧唐书·僖宗纪》:“今 平卢军 节度使 宋威 深愤萑蒲,请行诛讨。” 清 姚际唐 《念奴娇·由陈泾东望有怀城中家室》词:“ 陈涇 东望,可长嘆一旦萑蒲氛起。”),子太叔(游吉(?-前507年),姬姓,游氏,名吉,公孙虿(子蟜)之子,春秋时期郑国正卿。子太叔年少有仪度,熟悉典故,支持子产改革,受到重视,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继子产执政,善于辞令,曾出使楚、晋等国。长于外交辞令,多次出使晋、楚大国,为政先宽后猛。时郑、宋一带流民结集在萑苻之泽(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东北)。他大发徒兵,前往镇压,博得孔子的赞赏。《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兴徒悉歼;贼共谋于空舍,赵广汉(赵广汉(?-前65年),西汉中期官员,字子都,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少为郡吏。后历任州从事、平准令、阳翟令、京辅都尉、守京兆尹等职。以参与立汉宣帝的讨论,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有豪强原氏、褚氏,宗族宾客横恣,之前的太守不能羁制。赵广汉上任后,诛其首恶,郡中震栗。后为京兆尹,精明干练,严于吏治,被誉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霍光死后,摧辱霍氏及贵戚大臣,无所回避。地节三年(前67年)以杀害无辜,事下丞相御史案验。因上书告发丞相魏相,为司直萧望之劾奏,下廷尉狱,腰斩。)遣吏捕诛。如患胜残之难,何惜无道之杀。不分首从,俱正典刑。”

  按:此匿名帖之设,即兵家反间之计,此推其意而用之,果能钩索乎贼党。故知治狱无定法,在官之临机设算而善发摘之也。

 附

      柳庆字更兴,十六国时期后赵河东郡守。其人刚正不阿选用官吏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在其任内皇亲国戚犯法柳庆同样绳之以法,留下了清名。曾经有人为了构陷他,逮捕他的下属官吏严刑拷打,要求他们诬陷柳庆。审问持续了六十余天,很多官吏都被活活拷打致死。即便是付出性命,也无人肯诬陷柳庆。其人格魅力之高可见一斑。

      广陵胡纳忠,乃是当地豪富。忽然一天夜里,三十多个强盗冲进家门,明火执仗的劫掠,掳去财物不计其数,家人多数被打伤,妻妾奴婢皆惨遭侮辱。劫掠之后,强盗们一哄而散不知所踪,胡员外遭此大难,只得去报案。

      状告为强劫事:台法霜清,民生有主。盗风蜂起,世界变常。本月十三日夜,更深人静,有强盗三十余人,明火持杖闯进家门,捆了男女老幼,杀·伤人命,淫辱婢妾,勒索金银,家里财帛被洗劫一空。冤屈弥天,恳请缉拿盗贼正法,追回被劫财物。哭告。

      当时柳庆为一方父母官,接了案子询问被劫的胡纳忠:“那么多强盗,其中就没有一两个认识的吗?”胡纳忠回答:“强盗们都用白布包着头,用墨把脸涂黑,所以认不出来。虽说有些看着面熟,我也不敢随便指认。”柳老爷又问:“你一家人一个逃出来的都没有吗?”胡纳忠说:“大门被撞开后,强盗们一拥而入,哪能逃出去?”柳老爷接着问:“街坊邻居就没有帮忙对抗强盗的吗?”胡纳忠说:“强盗人数众多,哪有人敢出头?”柳老爷说:“你乡里有平时经常做贼的,与你有深仇大恨的,夜间看到强盗的举动有点像某个人的,都逐一列个单子呈上来。”胡纳忠随即拿笔,把平时经常偷东西的,与他有仇怨的,看起来跟某个人行为举止相似的都一一写下,一共有二十余人。


柳老爷把这些人都拘来审问,却没有一个肯承认的。柳老爷先把这些人收监,让他们的家人帮忙把强盗找出来,然后再放他们回去。官府追查得特别急,被收监的人的家属们也各个帮着查访。柳老爷觉着,强盗人数这么多,这帮乌合之众是为了钱财才聚在一起的,其中肯定有不齐心的。如今查得又这么紧,强盗们肯定也害怕,或许可以使点手段诈他们一下。于是,柳老爷让人写了匿名帖,令手下们贴在衙门前。帖子上面以强盗的口吻写着:

      我等一起打·劫了胡家,官府严令迅速捉拿,奈何人多嘴杂又不齐心,每天提心吊胆,怕此事终将败露。现如今想主动自首,又怕衙门不肯饶恕。若是衙门能保证自首免罪,我便愿意到衙门自首。

       又把这个帖子抄了好多份,贴在胡家以及附近到处都是。这不就是反间计嘛。各处藏匿的强盗们看见这些帖子,果然开始彼此怀疑起来,都觉得自己身边出了叛徒,真的有人想去自首免罪,哪里都不安全。就连苦主胡纳忠本人也信了,以为真的是强盗贴的,揭下帖子给柳老爷看。柳老爷觉得时机成熟,又下了一道令,出了一张告示贴在衙门前:“鉴于前日打劫胡家的盗匪愿意悔过自新,柳老爷准许免除自首者一切罪行。”没过两日,便有王姓人家的一个小奴名叫昝吉的,来到衙门自首。状首为恶党牵玷事:昝吉只是个家奴,素来不是恶棍。于前月十三夜里外出,路上不幸撞见一伙强盗三十余人。他们把我捉住不放,逼着我强盗们一起打劫胡家,然而并未参与分赃。承蒙老爷出榜,先自首的免罪,我因此决定自首。乞求老爷念在我被强盗胁迫胁,情非得已,愿痛改前非,请老爷开恩赦免。上首。


       柳老爷说:“既然你愿意自首,本就应当赦免不问,但你不能只顾着洗白自己,你得供出其他强盗的来,有了立功表现我才有理由赦免你呀!”昝吉答道:“其他强盗贼生面,我实在不知他们是谁。”柳老爷问:“里面就没一两个看着面熟的吗?”昝吉回答:“小的认不真切,不敢随便指认。”柳老爷见这家伙还不老实便动了怒,将昝吉吊起来拷打。昝吉难忍酷刑,终于说出同伙缪复、于聪两人。又将缪复、于聪二人抓获到,严刑拷勘,终于追查出其他三十余人下落,将这伙人全数捉拿归案。柳老爷说:“昝吉先自首,又是胁从,并且没有参与分赃,理当赦免。其余人等都拟定死罪。”缪复等恨昝吉供出自己,都异口同声的说:“昝吉与我们一起策划一起打劫,并且参与了分赃,哪是什么胁从?死便应当一起死,怎么他能独活?”柳老爷说:“昝吉若是自首后马上供出你等三十人,即便是同谋亦应当免死。可他当初糊涂,又想洗白自己又不肯供出同伙,两边都不得罪,哪有这种好事。经过严刑拷打之方后才指出一人,我当时就已经知道他不是胁从而是同谋。自首却不愿意交代出同伙,不能算是自首,理当同罪。”遂即令众罪囚一一招供画押。

柳别驾判决:

      审得缪复、于聪等,闾阎恶少,市井饿夫。啸集不义之徒,逞威恣肆;指挥无赖之党,乘夜纵横。举燧而行,不惮邻人之觉;斩关以入,尽发事主之藏。杀戮自由,猛过豺狼之势;奸淫无忌,毒甚犬羊之凶。日甚一日而谁何,浸淫鲁邦之盗跖;三十三人而不戢,依稀梁山之宋江。盗取人于萑蒲,子太叔兴徒悉歼;贼共谋于空舍,赵广汉遣吏捕诛。如患胜残之难,何惜无道之杀。不分首从,俱正典刑。

       本故事并非明代故事,而是源自《北史·柳蚪传》,是南北朝时期历经西魏、北周两朝,最终被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赐姓“宇文”的名臣柳庆出任雍州别驾时的断案故事。别驾从事史,汉代设置的官名,也称别驾从事,简称“别驾”,是州刺史的佐官,类似于秘书长或者幕僚长,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隋朝初年废郡存州,改别驾为长史。

       注: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 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 庆曰 :“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 :“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 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

古代侦破手段:谲术 

    古代侦破手段中,审讯方法有五听、三种尸检技术。而谲[jué]术是古代办案的获取证据的主要途径。

相对于复杂多变的案情来说,五听和尸检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不是所有案件都可以通过五听和尸检来找到证据,有时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取证,在古代被称为谲术。

谲是欺诈、狡诈的意思,比如成语波谲云诡。但是用在侦破上就有所不同。宋代的刑侦典籍《折狱龟鉴》正式提出过,办案应该采取正谲结合的方式,并称“尽心君子不可忽也。”解释是尽心做事的人,不能忽视谲术的重要性。

谲术归纳总结为三种:一个是诈、欺诈;二是诱、引诱;三是挑、挑拨离间。

一、诈

其实就是用假话试探,让对方暴露隐藏的秘密。

郑克编著的《折狱龟鉴》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北魏定州(河北)有一对兄弟,哥哥解庆宾,弟弟解思安,两个人本是军中士兵,因犯事被流放扬州。弟弟不想服役等死便中途跑路,哥哥怕担责任,就在城外找了一具无人认领的尸体,一口咬定这是自己弟弟,并声称弟弟是被人杀的。

尸体下葬的当天很多百姓都来围观。尸体的模样和他弟弟很像,围观群众没有看出破绽。这时、哥哥花钱请来的一个当地的女巫阳氏(类似跳大神儿、出马仙儿)在一旁添油加醋,称看见了解思安的魂,是被人杀害的,死得很惨。

此时围观群众对尸体的真实性,就确信无疑。铺垫已经做好,便诬陷一同被流放的两个军兵、苏显甫和李盖是凶手。苏、李两人被抓。

严刑逼供之下,苏、李二人被屈打成招,判为死刑。

行刑之前,北魏的太守李崇(时任荆州刺史)。来到扬州,听说此案后觉得有蹊跷,吩咐暂停此案,同时派两个人秘密调查。这两人都是跟随李崇刚到扬州,脸生、城内没人认识他们。

这么一天,两个密探就来到解庆宾家里对解庆宾说:“我住在北州,离你这有个一二百里地,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从我那经过,并在我家里投宿。我发现他有点奇怪,就追问他来历,他说自己是被流放到扬州的士兵,叫解思安。”

看了看解庆宾接着说:“你跑出来在我这住,这事一旦漏了出去,我就得担责任,我得把你押送官府。他苦苦哀求我救救他,还说有个哥哥叫解庆宾,在扬州城里,嫂子姓徐。如果帮了他,哥哥必然会重金相谢。”

解庆宾听了此话,吓得惊慌失色,赶紧拿钱给两个人封口。

这两位密探回来后,马上向李崇汇报,李崇下令立即去抓捕解庆斌。

解庆宾知道事情败露,被人诈出了真相,也就不再狡辩全盘托出。两个受冤枉的士兵,苏、李二人被第一时间释放。几天后,解思安被捕遣回扬州。帮着解庆宾造假的巫婆阳氏,廷杖100。这桩荒唐案经李崇之手三天告破。

这个案子,李崇用的就是谲术当中的诈,是利用犯案者的心虚,用合情合理的谎话诈出真相。现代警察办案,也经常会用这样的方法。

二、诱

是用某种手段让嫌疑人上当。继而在无意当中交出证据。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三言二拍》作者)的《智囊》记载:“李靖为岐州刺史,或告其谋反,高祖命一御史案之。”

这是唐高祖年间,皇帝李渊收到一份御状。一位大臣状告李靖(哪吒他爹、大唐风尘三侠之一、《西游记》托塔天王原型)意图谋反。

李渊看了后心里非常矛盾,他既不信又不放心。因为李靖是李渊手底下的得力干将,即忠心又能干,大唐的版图能扩大到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李靖居首功。可李靖手握重兵,智勇谋略样样精通,如果真想造反危害太大。

所以李渊又有点心虚,权衡利弊之后,李渊就决定了派御史刘成,去千里之外李靖(时任岐州刺史)的驻地查明真相。

刘成向来对李靖非常尊敬,他知道李靖为人忠良刚正不阿,绝不会干谋反的事。同时他对那位告状的大臣也有耳闻,知道这个人擅长权谋,比较奸诈,而且平时对李靖比较眼红。所以御史心里头已经确定李靖是被诬告,他想证明李靖的清白,必须得想一个对策。

《智囊》载“请与告事者偕”,就是说出发之前,御史刘成请求李渊:“皇上,我对这个情况不太了解,希望告发者跟我一起去核查。”李渊同意。

刘成和告发者一行人赶往岐州,一路晓行夜宿,行至途中,突然这一日管行李的随从跑过来跟御史报告,状告李靖的状子丢了。

御史非常生气,以玩忽职守罪,下令把这随从绑起来用皮鞭抽打。

御史又做出很为难很抱歉的姿态,对告状大臣说:“我是奉旨来查案的,结果把您写的状子弄丢了,我是要掉脑袋的。但是您陪我办案,也得负连带责任,就不掉脑袋也要丢官罢职,我实在是对不起您,我死不足惜,却连累了您。”

告状大臣一听可吓坏了,赶紧问:“御史大人这可如何是好?”

刘成苦着脸、皱着眉喘了一阵粗气。把他拉到一边悄声说:“原来的状子不就是你写的么,你再重写一份,咱们就当这状子从来没丢,继续查案怎么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告状大臣想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利用在驿站休息的空当,又写好了一份状子交给御史。其实原状子没丢,御史回到房里,把这两份状子做了对比后。

马上下令:“把告状的大臣绑起来,回朝。”

回朝后,御史把两份状子交给李渊。李渊一看就发现了问题,两份状子上关于李靖谋反的陈述出入很大,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显而易见是捏造事实,对李靖进行诬告。

李渊大发雷霆,命人把告状的大臣押至朝堂上亲自审问,果然是诬告没错。李渊最终把这诬告的大臣判了死罪。

这案子采用了引诱的方法,让嫌犯在毫无怀疑的情况下主动上钩,主动交出证据,这是很高明的办法。

三、挑

通过挑拨的方式来分散犯罪团伙的凝聚力,达到互相指正,让他们内讧的目的。这在兵法上叫离间计,在侦破手段上,他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这个词是1950年一个美国人提出来的。囚徒困境这个词出自一个案例。

有两个人共同作案之后,都被警察抓住了,分别接受审讯,他俩是见不着面的。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证据,需要口供,所以警察想个办法,就分别对两个嫌疑犯说:“你们两个人都不承认,因为证据不足,可能就是判你们一年;但是你两个人要都坦白,那就各判八年;如果一个坦白,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无罪、抵赖的判十年。”

两个嫌犯听了之后,心里都算计一番,因为见不着对方,所以他们各自算计的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他们都怀疑对方会为了逃避刑罚选择坦白,同时他们也在想,即使双方都坦白,都被判了八年,也好过抵赖被判十年。

所以两个嫌犯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八年。囚徒困境所反映的,就是人的自私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它也考验了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是合作还是背叛。

虽然囚徒困境这理论,是五零年美国人提出,但实际上,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人用类似的方法破案。

南北朝时《柳庆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雍州境内广陵县,有个姓胡的人家,户主叫胡纳忠,是世家大户家财万贯。

一天夜里胡家被一群蒙面劫匪洗劫一空。这属于特大抢劫案,衙门接到报案之后,马上展开大规模搜查,可查了很久也没查到劫匪踪迹。为了尽快结案,这糊涂县官把失主的一些邻居抓来,称他们都有嫌疑,便都关进大牢,想草草了事尽快结案。

胡家的邻居根本就不是劫匪,所以人人都喊冤,涉及的人数很多,这事越闹越大就传到上一级州政府里,后来雍州别驾柳庆接管了这个案子。

柳庆是历史上有名的破案高手,有关他破案的故事,在很多古籍里有记载。有些文言文故事,甚至都写进了语文课本成了范文。当时的雍州刺史就是看中他的破案能力,才派柳庆调查此案。

接手后先是亲自审问了胡家的邻居,一审就知道这些人是冤枉的。就连受害者本人也不相信是邻居所为。邻居们立即释放。

柳庆仔细研究了一下犯罪嫌疑人心理,他认为这些劫匪虽然很多,但是是乌合之众,彼此也不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伙,彼此没什么交情和信任,如果对他们进行挑拨,很有可能会造成人心涣散互相告发。

于是柳庆用罪犯的口吻写了一封匿名信,贴在县衙公之于众。匿名信内容是说:“我与人合伙劫了胡家,可这些人鱼龙混杂,有些人根本不靠谱。迟早有一天事情会败露,我不想每天惶惶不可终日的活着。我想去自首,但是又怕自首被杀头,如果县老爷能答应、我第一个自首能免罪,我就来投案自首。我还可以检举揭发。”

第二天柳庆又命人贴出一张官府告示,宣称“政府郑重承诺,对带头自首的人,保证免罪不究。”落款盖上官府大印。

果然、没过几天,广陵一个叫王昝[zǎn ]吉的人来自首,随后又有缪复、于聪两人的检举揭发,嫌疑犯很快就全部落网。

此案就是通过挑拨离间,来制造猜疑,最终达到离间犯罪团伙的目的,和现代的囚徒困境理论如出一辙。

之前的五听、尸检,加上这谲术,是中国古代侦破技术的核心,而这些核心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破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