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成为父母前也要考试

 咸余作文 2023-04-27 发布于湖北

如果成为父母

也要考试

(一)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人说,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你还能在人家生孩子前设槛,这不是闲操萝卜淡操心吗,这话没错,所以我也只能说“如果”了,如果国家规定做公务员要考试,做父母的,也要考试合格才能生孩子,该是什么情形呢?很多准爸妈知道了为人父母原来也是不容易的,很多孩子也许不会受那么多冤枉罪,毕竟你爸妈好不容易通过考试才考出了一个你,肯定得当做宝贝疙瘩,会不会有父母生了孩子后拿孩子撒气:这破孩子,让我又考晕了!那简单,孩子可以向国家启动不合格父母认定程序,回炉重考,提高思想觉悟,备考期间,孩子盯着,若考试期间开小差,不够端正,再启动国家强制督促机制........

有人想到这儿估计美滋滋了,一想到我爸我妈埋首书堆被我呼来喝去,就感觉翻身农奴把歌唱。

有人想到这儿估计美滋滋了,一想到我爸我妈埋首书堆被我呼来喝去,就感觉翻身农奴把歌唱。

(二)

我们来理一下最近关于失败家庭教育的案例。

4月17号22时,上海17岁的男孩和自己的同班同学发生矛盾,回家路上,母子发生争执,途径卢浦大桥,矛盾升级,强势的母亲冲出车怒骂坐在后排的孩子,趁着母亲回到前排,男孩不顾一切冲到桥边,跳了下去,孩子当场死亡,母亲捶地痛哭。

事后,为人父母的指责孩子意气用事,年轻的更多同情孩子,批评母亲,孰是孰非我们下结论也已经毫无意义,当生命消殒时,我们更多的是反思。

我自然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反思教育方式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

做孩子的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毫无犹豫的跳桥后经历的肯定不止一次的言语攻击,这种言语攻击如果来自最亲的妈妈,那么,伤害性肯定会很大,最爱的人往往伤我伤的最深,我们从新闻中看到孩子跳桥,当人处于愤怒和委屈状态时,理智这个东西很难起作用,教育一方的父母不仅不能继续追问责骂,反而要体谅孩子,以退为进,可我们也要看到,父母就一定能在生气状态下保持冷静和理智吗,不一定!做父母教孩子写作业时肯定深有同感,看到自己孩子磨磨蹭蹭,恨不得把孩子撕了的心都有。所以教育应该的两方的心平气和,在双方都存在理智的情况下,才能有教育的效果,当你坚持无效教育时,结果会事与愿违。

有人还原当时的对话

母亲:“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供你吃穿供你读书,说你两句还说不得了,你太不争气了,我老了可能也靠不住你,要死现在就去死。

母亲料定儿子不敢死,便把车停在车流穿梭的桥上,还去敲车窗:“要死快死啊,有本事就从这里跳下去。

母亲料定儿子不敢死,平息怒火后又回到驾驶位,还没来及锁门,悲剧就发生了。

母亲的情绪化刺激了孩子的情绪化,所有才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情。

(三)

4月25日,福州市公安局宣传处负责人透露,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已经被抓获。据接近警方的内部人士透露,吴谢宇于4月21日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抓。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通过网络购买,三年来一直在国内活动。

这是个细思极恐的故事,也成为这两天议论最多的事情,我们都在说这世界怎么了,连亲生父母都能杀害,还有谁的生命是安全的,可怕在犯罪后的表现,吴谢宇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弑母后,还以母亲名义贷款。

高智商犯罪题材电影我们都看过,只是我们没想到一直提倡以孝治国的中国竟然出现了如此可怕的孩子,像是有人在文明古国上打了一耳光,告诉你,教育这件事,再不好好从根上治理就会酿成更多不可知的惨祸。

有人说你是唯恐天下不乱吗,是不是危言耸听了。

很负责任地来说,我看到的中国家庭教育,大多是不正常或者说是失败的,我不是理科生,无法给大家一个数据,这个教育失败的比例是多少,但不合理的亲子关系正在异化孩子,让孩子的心理扭曲和灰暗。

我们说教育的根在哪儿,我个人认为是社会的观念和教育的观念,社会的观念是追求适者生存和强者生存,社会的观念是推崇高学历,社会的观念是崇尚财富和地位,很多作家写作都在试图扭转这种唯物质论,这种达尔文进化论,这种喧嚣和浮躁,可笑的是,追去物质和变强的人都没闲暇时间看一眼这种文章,他们会觉得既然与成功无关,我还看他做什么。精神这种东西,等我功成名就了再慢慢处理就好了。

自我安慰而已。

社会的观念作用在教育观念上,表现就很直接了,大部分父母推崇唯分数论,一和孩子聊天就是成绩,所谓的兴趣,创造力,绘画,梦想,与塑造精神气质性格有关的东西,能扼杀的绝不留情面,社会的喧嚣和浮躁在教育上就是成绩提高越直接越快,就越好,品质道德这一类东西,等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再慢慢解决。

三观都形成了,还能解决吗?

(四)

有人就疑惑了,难道没有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梦想吗?有,真有,所以你看一旦出现这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被某某国外名牌大学录取的孩子,谁看到不心动啊,可个别案例能改变整体环境吗,并不能!

一份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是全球15—29岁年龄组中,除了交通事故外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自杀和自残在全球每年约造成6.7万青少年死亡。而一半青少年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自杀的想法。

北京大象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揭露出来的数字非常可怕。报告中说,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超过半数的自杀行为,从意念到实行不到15分钟。

“他们觉得自己遇到了自己过不过去的坎儿。”心理学家说:那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发现,除了死亡,他们没有其他的出口,求生欲为零。

这是孩子的自杀倾向,有没有孩子有了反抗实力后,会产生杀害父母的念头,想到这儿,我们全身一寒,别抖,北大学子吴谢宇已经把念头付诸行动了,有多少孩子还会做出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我们真不知道,也绝对不愿意看到。

(五)

如果成为父母前真的要参加考试,我想这种考试并不能像中高考这样,考过关就认为合格了,高分的孩子尚且会出现不合常规的举动,考过关的父母难道就不会吗?

我看到的不合理和矛盾是什么呢?

把生孩子当成一种义务,就是家人都想要孩子了,自己压根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孩子就来到这世界,而不是当成一种责任,父母这门课不该是摸索着过河,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未来大部分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那为什么把养孩子的行为变成了摸索教育行为,就像赌博一样,孩子自由发展得好,我就是成功的父母,然后我给周围人说我教出了成功的孩子,孩子发展得不好,再强行干预,粗暴干涉,很多家庭教育都成了亡羊补牢。

矛盾是什么?

家长的成长跟不上孩子观念的成长,因为家长和孩子本来就是隔代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难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选择匹配适当教育方式,因为成人的三观早已成型,如果没有相应的权威结构进行定期地疏导和灌输,我们的父母怎么能保证教好孩子。

难道都是父母的责任,学校,社会就没有责任吗?

肯定有,可家长始终不能推卸年幼的启蒙教育以及同在屋檐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风气肯定影响到了学校,学校的风气不纯粹,孩子走出社会,又构成了恶性循环,我们要想办法在循环的源头,学校教育这一块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把思想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挂钩,我们也许这样才能看到良性循环的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对父母的教育。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不挂科,同时孩子们学起来,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因为喜欢,走到这一步,教育才算有了未来!

- end -

文字落笔生花。梦想生生不息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