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塘随笔|唐模古村不姓唐

 含山唐 2023-04-27 发布于浙江

    拽住春天的尾巴,来到皖南的徽州,走进一个叫作“唐模”的古村,领略下徽州的风土及人文故事。

    唐模村人不姓唐,他不像湖州乡村叫什么李家埭张家埭等,村民大多姓一个姓。唐模村始建于唐朝,为唐越国公汪华曾祖叔所建。公元623年,汪华的后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为妻,遂迁居该村,并采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然何以称“唐模”,据说此地村民民风淳朴,当为唐朝村落楷模,故称“唐模”,就相当于现在美丽乡村的什么精品村,文明村之类。

    走进唐模古村,徽式建筑扑面而来。粉墙黛瓦马头墙在春天的暖阳下透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味道。自古徽商是一种传奇,徽州男人一般十几岁就要跟着祖辈父辈外出经商跑码头,留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及幼童,相当于现在的留守妇女和儿童。所谓马头墙,一是防火,二是防盗,三是防家里的女人红杏出墙。看,一处粉墙之上,留有一口小窗,小得连一只小狗似乎都钻不进去。透过小窗,外面的世界依然,而里面的世界闭塞孤寂。闯世界的徽州男人,仍要扎紧家中的篱笆。

    唐模村现存的徽式建筑,大多与许氏家族有关。村中有三处许氏宗祠,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村东有一座“同胞翰林”牌坊,那是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的两同胞兄弟而恩准建造的。这两同胞兄弟许承宣、许承家为唐模许氏家族子弟,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至光绪三十年(1904 年),许承尧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为末代进士之一,如此,一村三翰林,史留一段佳话。

    许承尧,这个末代的进士,是近现代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辛亥革命后,他应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从此绝迹仕途,在家乡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歙故》等。

    皖南徽州山岭之间的唐模村却有一河横贯西东,河名檀干溪。村中之溪不宽,是为水街。街两旁是古朴的徽式民居,粉墙在碧水蓝天之间熠熠生辉。
    水街入口处,一座廊桥横卧小溪之上,石质,双孔券,是唐模村许氏家族建于清雍正年间,名高阳桥。唐模许氏始祖来自高阳郡。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这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唐模许氏建此桥,意为不忘祖宗。

    沿水街继续往东,竟有一湖,村民称之为“小西湖”。说是清朝康熙年间,唐模村有一个叫许以诚的富户,在全国拥有36家典当铺。他70多岁的母亲一心向往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奈何年事已高不便长途跋涉,其儿便在此地叫人开挖一湖,时湖广10余亩,园内“三潭相连”,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胜景。这位孝子又在园内遍植檀花,引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取名“檀干园”。

    唐模古村,人工打造的痕迹不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不少。一村古迹能保存得这么完好,特别是“文革”时期破四旧竟没有把他们破掉,说明那里的村民对村的历史文化认识不同于其他村落,不像我们湖州,像菱湖这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镇,只剩一座安澜桥,桥上石狮子的脑袋也被“斩首”。

    含山唐觉得未来乡村建设,不要湮没掉一个村的历史文化遗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