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学习连载(一四一)

 经方人生 2023-04-27 发布于四川

2022-10-14

络病研究与经方传承

图片
图片

导语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络病研究与经方传承》,重点探讨络病研究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以及与经方方证用药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络病研究

络病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经脉、经络、血脉、络脉、络病等概念及络病治疗。汉代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脉络”,创立通络治疗方药。清代叶天士进一步丰富发展络病纲要,提出“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总的看来,络病虽然是指络脉损伤而引起的脏腑组织的病变,它还是以来自临床为主。

“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是指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治的一类疾病。从文献看,包括了胸痹、中风、癥积、消渴等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新病入络”常见于外感温热病引起的脏器损伤,像近年来流行的流感、新冠肺炎等。

尽管历史上有一些散在的论述和宝贵的治疗记载,但总的看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理论。正像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这两位医家所言是络病论极高的学术及临床价值,同时也说出了相对缺乏研究的现状。

从1979年到1982年我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上研究生期间接触的课题,看到了叶天士、喻嘉言的这两段话,意识到络病研究是历史留给我们当代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终身的研究方向。

二、络病理论当代研究

图片

络病在当代的研究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70年代末到2000年重点是文献整理和临床研究。此后首次形成络病证治,系统构建脉络学说,系统构建气络学说,这是一个系统构建理论体系、提高临床疗效、研发创新药物、发展学会和学科的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

当代研究显示了三个特点:

◎ 整体思维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 临床研究由心脑血管病向内分泌、肿瘤、呼吸、衰老等多系统延伸;

◎ 系统构建络病研究的三大理论框架: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

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就为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而创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在国内的规划教材当中,络病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也都给予了反映。

建立了包括国际-国家-省级-地市四级学术组织体系,召开了18次国际络病学大会,和9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络病学术的影响、相关研究论文每五年都成倍增加。络病研究成为当代中医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热点。

用络病理论来指导创建三甲医院,促进医院专科发展。

创立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把络病理论创新发展研究,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和有效组方创新中药技术研发密切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目前络病已经转化成13个创新中药,其中8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7个列入了各类专家共识、诊疗指南、高校教材,全部列入了国家重点新产品。

获得了6项国家大奖。其中2019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该年度医学领域唯一的一项国家一等奖。

图片

系统构建络病体系,我们三部专著《络病学》(络病证治)、《脉络论》(脉络学说)、《气络论》(气络学说)。“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部著作均获得中华中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三、络病证治

首先介绍一下络病证治。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古人称为络病的临床辨证认知方法体系。

古代因为没有现代的系统研究,只有三次大的突破性进展,我们把它称作络病理论形成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首先是《黄帝内经》。伴随着经络学说,提出了络脉、经脉、络病等,初步奠定络病概念。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络病证治基础。

大家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潘澄濂教授认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应当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总论。我们对它的篇名做一个解释,“脏腑” “经” “络”是空间概念,“先后”是时间概念,“病脉”是临床表现。张仲景把时间、空间和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创立了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但是如果经和络分开来看,络病证治初露端倪,一些通络的药物旋覆花汤、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等被后世称为通络组方。络病证治已经有了这种学术思想,但并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

清代叶天士对张仲景应用虫药通络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讲:“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突出了虫类药搜剔疏通的功能,和一般的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提出了“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的病机概念,同时记载了络病的表现,丰富发展了络病治法用药。

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我们首次提出中医络病的理论框架,即“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指出了络脉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遍布全身的网络结构。

络病的空间概念,包括了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

网络层次按古文献记载,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系统,包括了别络、细络、缠络、孙络。特别指出最末端的孙络按照古文献记载已经是160多亿根,显然到了微血管、微循环等层次。

在体内呈网状分布的络脉空间位置概念,张景岳讲:阳络是指的“浅而在外”的络脉、经脉“伏行分肉”,阴络“深而在内”,在体内脏腑间的。

叶天士又补充,“阴络乃脏腑隶下之络”,分布在体内脏腑中的络脉叫阴络。这种“外-中-内”空间位置概念,对理解中医的发病、病机传变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络脉的时间概念,它的运行时速,气血运行的时间和速度,它的循环状态和节律。《针灸大成》指出:“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营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百丈(0.52m/s,现代医学尺神经传导速度50m/s),脉行八百一十丈(0.03m/s,微循环血流速度0.03m/s)(气行/血行=16.7),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络脉的时空特点决定了络脉功能的独特性。由于络脉是逐层细分的网络组织,气血循环、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等。这种功能特点为络脉实现弥散气血、营养人体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由此来探讨络病的病机特点,络体细小迂曲,气血环流缓慢,病则易滞易瘀;阴络为脏腑之络,病久入深,病则易入难出;经主气络主血,气病及血,伤及形质,病则心之病则易积成形。

我们分别总结八类通络类型,传统的通络药物有辛温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络虚通补。尽管疗效非常独特,但是这种分类方法不是一个标准。因此我们按功能重新进行分类,分为七大类: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祛痰通络、祛风通络、解毒通络、荣养络脉。

由此建立络病证治。络病症候的辨证论治,包括证候、治法、方药,以及脏腑络病的辨证论治。

我们举个例子,2003年SARS爆发,全国的中医基本上说是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但是这些人致死也很难见到营血证。张仲景用六经辨证,叶天士用卫气营血辨证。按照络病论治,早期在阳络,表邪在外;进一步发展到经脉,高热,中期,但是没有出现三阴证和营血证,而是直中肺络、阴络,引起呼吸衰竭。基于这种病机,我们提出了积极干预的策略,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

基于这种策略,我们把《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温病银翘散,特别是明代吴又可《温疫论》用大黄的经验汇聚在“连花清瘟”这一个处方中,又加了红景天和藿香,通过绿色通道获批新药。

2009年在我国甲流爆发期间,这个药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防治作用。同时进行了和达菲随机、双盲、多中心的循证评价研究,结果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与达菲相当(P>0.05),退热、缓解症状均明显优于达菲(P<0.05)。另外,连花清瘟的价格相当于达菲的1/8,也没有发现达菲的副作用。

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我们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上均发现连花清瘟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和抗炎的双重作用。在武汉疫区开展了对新冠肺炎病毒的随机对照、多中心性的临床研究,明显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和肺部CT好转率。

对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开展了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可以降低密接者阳性发病率76%。

因此,连花清瘟20多年来成为国家卫生部、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治疗甲流、乙流、人禽流感、埃博拉呼吸综合征,以及新冠肺炎的专家推荐和指南推荐用药。连花清瘟治疗流感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新冠肺炎获得2020年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且已经在30多个国家、地区药品获得注册,在世界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通过张仲景络病证治的学术思想,通络药物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成络病证治体系,以连花清瘟三方三药的代表处方来看,也应用了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是将络病证治正式完成了张仲景想建立而未能完整建立的络病证治体系,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脉络学说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研究内容。这里面包括许多像山东大学张运院士,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院长,武汉大学黄从新校长等高层次的中西医专家。

我们的研究还是从经典入手。《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脉络的概念,而且张仲景使用经络受邪、血脉相传和壅塞不通,从经络和血脉两个方面讨论所有疾病的发病因素。

张仲景的“三因学说”离《内经》时间不长,显然是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后世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外感六因,内伤七情,不内外因,是有临床价值,但是远远不如张仲景的“三因学说”。对张仲景“三因学说”很少宣传和学习,这对张仲景不公平,也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张仲景设立了脉络病变的专论,胸痹、中风、惊悸、心水(心积)等,首创通络治疗的方药,像旋覆花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不光张仲景是经络和血脉并列论其病因,汉书《艺文志》也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是并列讨论血脉和经络。显然和现代词典、辞海,以及高校的教材观点是不一样的。《中医大词典》:经脉,经络名。《中医辞海》:经脉即经络。把经脉和经络完全等同。我们中医内科学教材基础理论也讲,经络包括了经脉和络脉。这样一等同,就把指导微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给丢掉了,非常可惜。

大家看《内经》所讲,“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都是讲的经脉,不是讲的经络。关于络脉,“经脉在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的分支是络脉,这是《内经》的原意。

由此我们提出,经脉是第一层次,经脉包括了经络和脉络,经络学说和脉络学说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和临床价值。经络运行精气,它的分支叫气络,血脉运行血液,它的分支叫脉络。

古人像清代周学海已经把络脉分为气之细络和血之细络,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脉络,这才符合中医学说的原意。我们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属于中医学术理论的重大原创。

脉络学说的研究领域有:中风- 脑血管病、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真心疼-心肌梗死、心悸-心律失常、心积-心力衰竭、心病-风心病,支饮-肺心病、脱疽-周围血管闭塞症。现代西医学所讲的血管病变重大疾病,在古代文献特别是《内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当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记载,包括理论和临床、方药。由于脉络学说没有建立,这些都隐藏在文献中,缺乏系统的研究,非常可惜。

当然这些疾病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心脑糖。微血管病变是这些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的973就把微血管病变这样一个全球的难题作为目标来进行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血管和中医的血脉都是来源于解剖学的概念。中医讲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有多少,皆有大数。这里的脉显然是血管。脉络中小血管,孙络按照文献160多亿根显然是包括了微血管微循环在内。中医认为,遍布全身的血管系统,是一个奇恒之腑的独立实体脏器,它循行于脑-血脑屏障,循行于心-冠脉血供系统,循行于肾-肾单位。西医是按照还原分析进行治疗研究,中医则是按气血相关的整体论进行辨证论治。“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

五、临床应用

那么理论上是这样,临床上究竟是不是这样?

从黑龙江到广州,在11个城市,我们进行了3469例的临床调查,建立了以病理环节为纲,病位、病性、病势为目的辨证诊断标准。

图片

我们把这些症状集合为证候以后发现,络气的虚和滞为始动因素贯穿全程。气化异常的病理产物,痰、瘀、热(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致病因素。当损伤到脉络、形体的时候,形成了缩(脉络绌急、血管拘挛)、窄(脉络瘀阻、动脉硬化、管腔狭窄)、闭(脉络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中西医认识是基本相同的。

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营卫理论,营卫理论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理论。张仲景六经辨证用到了营卫理论,叶天士卫气营血也用到营卫理论。脉络学说核心理论仍然是营卫理论。气血之体,流通之用。

我们看《内经》讲:“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伤寒论》:“营卫不通,血凝不流”。《金匮》:“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这四部经典,32个字已经揭示了脉络血管病变的生理、病理、传变与治疗。因此把它确定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

我们分析自古以来的2487首方剂,提出了调营卫气血的规律。以《伤寒杂病论》为例,以桂枝、芍药为代表,完全呈现出调营卫气血,治疗脉络病变的用药规律。在这个用药规律当中,我们研发了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大量用了虫类药,正是张仲景虫类药的应用经验。

01

通心络胶囊

营卫失调导致血液量质以及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我们探讨了营在脉内,营气与内膜及血液相关性;卫在脉外,卫气与外膜及神经调节相关性。营卫交感异常,血管外膜、内膜异常及其相互影响,对血管平滑肌的影响。因此发生了动脉硬化和血管痉挛。运用通心络进行干预,血管紧张的发生率可以从91%下降到17%。同时损伤血管内皮和外膜都可以诱发动脉硬化,通心络均可以有效地给予治疗。

现在研究的焦点最终在易损斑块,不光是看它的下界程度,更看它的易损程度。张运院士近20年的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以通过抑制易损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进行了1200例的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以稳定易碎斑块,减少血管事件的发生。张运院士这篇研究论文在国外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针对斑块破裂成为心梗,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研究证实,通心络保护了极期心梗新增缺血区心肌的微血管,进而减少了无再流和心肌梗死的面积。

同步开展的临床研究,在急性心梗ST段抬高型病人身上,临床疗效又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在急性脑梗上,同样通过保护微血管保护血脑屏障,缩小脑梗死的体积,改善了神经功能。

由天坛医院主持的2007例临床循证研究,通心络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身体功能。因此通心络列入了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西结合学会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冠脉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梗、心肌损伤、脑缺血等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用药。

02

参松养心胶囊

参松养心胶囊是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我们在张仲景炙甘草的基础上,提出了温清补通的组方规律,把叶天士络虚通补的经验,充分用到心律失常的组方上来,形成了参松养心胶囊。

开展的药效学研究证实,这个药具有像胺碘酮那样多离子通道阻滞作用。它可以治疗室早,阵发性房颤;可以通过调解自主神经促进窦房结恢复,改善心脏传导;还可以用于缓慢性的心律失常,同时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和西药的王牌药胺碘酮比较,在改善微循环,改善心功能,抑制神经重构方面,均优于胺碘酮。

临床随机、双盲、多中心的1476例的循证研究证实,参松养心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心律平相当,症状改善优于心律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平均每分钟冠脉心率提高7次,没有发现心脏不良反应。

黄从新教授进行的研究证实,参松养心治疗室心心律失常早搏伴心功能不全,在减少早搏的同时改善心功能。大家知道目前西医抗室心心律失常药物多数损伤心功能,因此这就为这一国际临床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

曹克将教授研究证实,在一个病人身上参松养心既可以减少室性早搏,又可以提高心室率,这就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使这一部分病人不用安起搏器,单纯用药物治疗获得疗效。

因此参松养心列入了中华医学会《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0、国家卫健委《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中国老年医学会《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列入了西医最新版的内科学教材。

03

芪苈强心胶囊

脉络学说指导慢性心衰辨证治疗,我们恰恰用张仲景水气病篇的气分、血分、水分的学术观点,提出了气血水同治分消的组方原则,提出了“络息成积”,揭示了心室重构、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的病机变化,从而验证了芪苈强心胶囊这个药物。

芪苈强心和四类西医抗心衰的药物进行比较,它的强心作用和洋地黄相当,降低肾脏水通道蛋白2的作用优于速尿,抑制血管紧张抑制AngII优于雷米普得,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优于美托洛尔。同时开展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循证研究证实,在西医国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16个百分点。

图片

这篇研究文章发表在循环类杂志顶尖杂志JACC。杂志做的编注评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同时把它列入年度的学术亮点。评述认为:“该研究证实了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可靠的疗效,与西医联合治疗获得协同效应,使心力衰竭患者获得更显著的疗效”。

Circulation Research评论:“芪苈强心胶囊循证研究在美国医疗领域引起了极大关注”。

《新英格兰杂志》副主编Anthony教授评价:“芪苈强心临床研究非常令人振奋,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高质量的试验,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

因此芪苈强心列入了中华医学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国家卫健委《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8),中国心衰中心联盟《舒张性心力衰竭早期防治专家建议》(2021)等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

最后973项目专家组对我们的评价认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

大家知道微血管病变目前还是个世界性难题,专家组对我们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04

八子补肾胶囊

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八子补肾胶囊抗衰老研究。

我们从哲学之气、医学之气、气的功能实现形式--气络,三个层面进行论析,系统构建气络学说。广义的气是“百病之母”。我们这里研究狭义的气络病变,重点讨论气络学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相关性。

提出了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生命运动自稳态的内在调控机制;制:病理状态下机体自我代偿性调节能力;调:“调者和也”,中医治疗学的最高境界;平:中医治疗学的效应目标及效应规律。这四个字在道德哲学层面上概括了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和预后观,它成为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

我们总结了气络病变的临床表现,创立了气络病变的辨证方法。总结出气络病变的临床证候类型,以“承制调平”为指导,提出气络病变治疗方法。

中医气络学说的精气神理论指导抗衰老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精是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由此提出肾精虚衰是衰老根本,元气亏虚是衰老关键,形神耗损是衰老表现。

衰老正成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国际疾病法典》(2018)年正式宣布:衰老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我们可以阻止自己衰老吗?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一多半的人在二三十岁就对衰老产生了焦虑。

衰老不仅是人体机能的减退,衰老与系统衰老同步,不仅让人失去功能,也是一些慢性病发病的最大危险因素。过早衰老导致了疾病高发、早发。

图片

中医对寿命研究悠久。我给“寿”字的新解是:一个人有房子,有工作,能吃饭,不贪心,就能长寿。

古人的长寿叫天年,天年究竟多少岁?120岁。这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一致的。可是我们看,世界包括发达国家的寿命也只是80多岁,还有30多岁的自然寿命没有享受,显然这是我们抗衰老研究的主要目标,延长寿命。

实际上中医早就提出了未老先衰,叫早衰,年40或半百而衰。早衰的表现多病寿短。而且古代中医提的“老者复壮”,通过适当的治疗,衰老者还会重新恢复健康状态,但是需要我们构建抗衰老新理论,寻求有效的干预策略和药物。

气络学说的精气神理论则揭示了衰老发展关键病机。形神耗损是衰老的表现,元气亏虚是衰老的关键,肾精亏虚则是衰老的根本,而肾精盛衰又贯穿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因此要抗衰就必须补肾精,肾精充足,化生元气,元气充足,化生元神。这个人精气神很好,这个人很精神,就包括了中医抗衰老的本质。

从张仲景开始就研究补肾的方法,“金匮肾气丸”,方中养阴药和温阳药并用,重在肾气,多是用于水液代谢异常的。后世的方药大部分都是在张仲景“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小儿药证直诀》把桂附去掉就成为六味地黄丸,成为补肾阴的。

张景岳左归丸、右归丸强调了补肾精,去掉了三“泻”,又增加了温填肾精的药物。明代五子衍宗丸号称古今种子第一方,重在填补肾精。清代叶天士强调血肉有情之品。

在张仲景“金匮肾气丸”及后代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八子补肾胶囊。八子补肾胶囊是用八种种子药(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蛇床子、金樱子、韭菜子、川楝子),重在补肾精,有生地黄、鹿茸、海马,助肾阳、滋肾阴、燮理阴阳,同时用人参温扶元气。

由于整体衰老与系统衰老同步发生,所以八子补肾抗衰老研究从整体衰老和系统衰老同步开始的。

用老鼠做实验来观察在整体衰老的情况:一组是模型组,一组是美国推荐的雷波霉素组。八子补肾显然比模型组和雷波霉素组的毛发的颜色、精神状态、运动、思维能力都要好得多。和目前国强最热门的NMN抗衰老的一个产品相比较。八子补肾明显优于NMN。

目前世界发现了多种衰老机制,我们现在研究八子补肾对衰老的六大机制:减少衰老细胞、维持干细胞功能、维持线粒体稳态、改善细胞间通讯、调节表观遗传、提高端粒酶活性、增加端粒长度均有效。也就是说八子补肾已经阻断了大多数衰老的通路。

衰老首先是运动功能降低,八子补肾可以明显改善卵巢切除大鼠的骨质疏松,增加了骨量、促进骨合成,同时抑制了骨分解。

肌肉衰老也是衰老的一种独特表现,它主要是肌肉减少。实验证实八子补肾可以明显减少老鼠的肌肉萎缩,改善它的肌耐力、平衡力、抓力。

我们在运动员身上应用八子补肾,也可以看到它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功能,增加肌肉,减少体脂,降低体脂率,但是不含有任何兴奋剂。

神经功能减退,记忆减退也是衰老的表现。八子补肾可以改善早衰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它的认知功能。

皮肤衰老,过早的皮肤苍老,皱纹增加:在老鼠身上包括了毛色的异常和脱落。八子补肾可明显改善小鼠的皮肤衰老。

内脏的器官发生着同步衰老:我们的研究证实,八子补肾可以明显对抗卵巢切除老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包括心肌的纤维化和心功能的减退。

消化道的衰老:八子补肾可以改善肠道绒毛结构,增加绒毛长度,减少肠道a贝塔的沉积。

改善自然衰老小鼠的睾丸生精细胞状态。应用八子补肾之后,小鼠的神经细胞变得致密,形态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精子的数量和质量。临床试验也证实,八子补肾可以明显改善阳痿患者的临床症状。

项目专家组对我们研究成果进行验收意见认为:这些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作出了示范”。

结  语

最后与同道共勉:

多读经典勤临床,

穷格医理精微彰,

发皇古义融新知,

岐黄薪传有华章。

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从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当中汲取学术营养。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当中写道:“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


张仲景的经方惠及中华民族近2000年,络病学也是从《黄帝内经》当中就已经提出来的,是具有非常重要学术价值的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直到近年才在国内专家共同努力下,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形成一个新的学科。我们就是在仲景学术思想的不断传承,在络病研究的不断创新发展中,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让中医药不仅造福国内老百姓,也走国门造福全人类。

谢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