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疑为公元947年前后铸造的“會同通寳”“大同”纪念币

 天府源泉 2023-04-27 发布于四川

  “会同通宝”是古辽国(契丹国)铸行的金属方孔圆钱之一。始铸于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即公元938-947年铸钱。“会同”年号直到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改元为“大同”。

 “会同”年号用了10年,但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会同”钱币之实物却一直没有露面。直到1989年,收藏家冯毅才在一批出土钱币中发现了第一枚“会同”钱币。尔后,被称为“辽钱大珍”。

     “会同通宝”版本按“会”字分,有“人字会”,(辽宁冯毅藏),“八字会”,“简笔会”,以人字会最罕。其“简笔会”之“会”字为唐代写经简体,存世量也较大。亦有背星,合背等版别也少见。如今已发现的还有折三,折五等会同大钱。曾见特大型钱,直径超过三寸,重近一斤,疑为镇库钱或祭祀皇族先人的特铸钱。和其他辽钱一样,“会同”钱也分有铜、铅、银、金(鎏金)等不同材质。据说还已发现了铁质的“会同”钱币。

      曾有杭州石狮日报下属的《收藏快报数字报》刊有《“会同通宝”故事多》一文述:       

     “一枚“会同通宝”,其直径34、廓9.5、厚2.6毫米,重11.8克。泉界将其列入折五钱的范畴。该钱铸制精良,钱文为隶书旋读。”

     《360图书馆》馆友“美丽人生”载入一枚辽会同元宝背下星折三 银钱 重:10.2g 厚:1.8mm,直径32mm。

     《360图书馆》另一位馆友“尽显风流”也载有一枚辽·会同元宝光背折三银钱,直径32毫米 重9克。

老朽自藏有两枚,均为“人字會”版。





一枚阴刻背下“O”,背上契丹文。


  (翻译为契丹小字“大”)。直径31.5mm,厚2.2mm,重10.81。

      另一枚阴刻背上“同”字,下凸日。直径31.3mm,厚2.1mm,重10.21克。






  把这两枚钱的穿上之阴刻字加起来是“大同”之意。因此推测,此“会同通寳”鎏金银钱,是在公元947年或之后铸造的或是为新改年号“大同”后铸造的一款纪念币。这就有意思了!




  另外,无论圆圈是阴“O”还是凸“日”,无不是辽人崇尚的(太阳)图腾!

     我测算了铸钱的材质比重为10.6克/cm3左右,敲声有银币声音特征,应系纯银鎏金钱。采用贵重金属银又加以表面鎏金,符合这枚钱作为朝廷铸造纪念币的身份!

      两枚藏钱的币文与已公示的同款钱币一致,书体为隶书,笔画有隐起。特征有:

     1、“會”字为繁体,“人”字头似有移范。“會”字中部的第一个“田”字部,中心是一个“十”字,竖横笔交汇处是一个特别的圆“点”。

     2、“同”字笔画上细下粗。

     3、“元”字第一横短,第二横左挑。最后一竖勾成圆弧。

     4、“寳”字为“尔”寳,下“貝”中短横。“八”字角。

     5、四字均离廓离缘。

     6、内穿面廓细,背廓宽,外缘宽。

     7、面文立面深峻,挺拔有力道,字高0.6mm。背缘与地章切面高0.6mm,但边缘浅浮漫焕。

     8、凸起的圆柱“阳”直径有4.5mm离地高0.5mm。

     9、两枚藏品的穿口均规整,穿内壁有精修。面穿径7.0mm背穿径6.5mm。

    10、钱币整体保存完美,无严重锈蚀。币面有较厚滴鎏金层,鎏金颗粒和氧化层自然。

            2023年4月27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