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圈2023(系列22),樊杰颖

 收藏推荐 2023-04-27 发布于四川

樊杰颖

樊杰颖

1971年生于河北怀安

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现为

天津画院专职画家

艺术展览部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

绘画作品曾参加2009、2010全国中国画美术作品展,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被湖南美术馆收藏),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被山东美术馆收藏),2019金陵百家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被江苏美术馆收藏),及多个社会专业艺术机构组织的学术展览。

樊杰颖题字:山水圈

樊杰颖的绘画(节选)

文/马妮娜

樊杰颖的绘画通过大面积的墨色来渲染画面,将水墨的扩张力发挥到极致,他的画面带有一种岁月的沧桑感,也有大面积的黑色带来的压抑感,而他所要表达的正是当代人,或者作为以个体艺术家为代表的群体性孤独。他的题材多选择的是石窟造像,将民族传统的石窑艺术造像表现的极具现代感,画面中造像之间的排列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打造出了一种空间错位感,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都能感受到这种挤压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力量,这才是其绘画作品本身的力量。

他的绘画有点像西方肖像画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伦勃朗通过明暗对照,运用光线和阴影让绘画丰满而生动,但是却并不只是用来表现具体的人的面貌,而是旨在让你通过所承载的人像体会到人物的内在心理。虽然伦勃朗采用的是写实的创作方式,但是却刻画出的或者想让观者看到的却是人物抽象的情感,而樊杰颍则是采用抽象的呈现方式,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那就是让观者感受到的一种视觉错像,进而迸发出一种被压抑,被束缚的体验感。这是现代水墨价值观的基础,视觉上的空间错觉与精神上的虚空错觉转换。

当然载体也不同,一个是以真实的人为载体,一个是以不动声色的石窟造像来体现。伦勃朗绘画所做的是褪去了这层神圣的光环,恰好的拉近了物与人的距离,所以施坦伯格曾将伦勃朗作为现代主义的开始。而樊杰颍则是以曾经被众生瞩目膜拜的石窟造像为载体,运用东方水墨这种古老的媒介,拉近了其与时代的距离,这是一种隐喻,古老的石窟造像用静止不动的身躯承载了“众生”千姿百样的需求,但在画面中的石窟造像又获得了一种新生,如镜子般照射出了现代人众生的心态与思虑。无论众生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诉求是“同”与“不同”,石窟造像就在那里,它的功能不论是在古代众生的眼中还是在现代水墨的作品中成为一种“担当”。

为什么千百年来我们从艺人对石窟造像初心不改呢?这是个玄妙的问题,这也是现代水墨画家樊杰颍帮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所有这些却都是一个现代水墨画家因为对人的关注,拥有人文情怀之后的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

▼樊杰颖 作品欣赏

石窟造像系列 之一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二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三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四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五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六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七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八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九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十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十一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十二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十三 33cm×65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十四 25cm×5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石窟造像系列 之十五 25cm×5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书系列 之一 25cm×5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书系列 之二 25cm×5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水墨风景系列 之一 25cm×57cm 纸本水墨 2023年

水墨风景系列 之二25cm×57cm纸本水墨 202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