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荨麻疹的名家经验方(六)

 为什么73 2023-04-28 发布于北京

肖相如频道 2023-04-28 07:06 发表于河南

导读:今天继续学习治疗荨麻疹的中医名家经验方。


24

李林诊治经验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李林教授认为荨麻疹病因病机复杂,内因禀赋不耐,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外因虚邪贼风侵袭,或由鱼虾、辛辣、膏粱厚味化热动风,或因七情变化,或因虫积、异味等多种因素诱发。
前者是发病的基础,为本;后者是发病的条件,为标。标象明显时,则发病快来势急骤;本象突出时,则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上李林教授将本病分为10型。
风热相搏证:发病急骤,全身散布红色风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略高出皮肤,可相互融合成大片,触之有热感,剧痒,得冷则缓,微热恶风,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方选消风清热饮或荆防方加减。
药用荆芥10g,防风10g,银花10g,薄荷6g,黄芩10g,丹皮10g,大青叶12g。蝉衣6g,浮萍10g。
风团鲜红灼热者,加生地、紫草;风团泛发周身或大班片相连者,加知母、生石膏以清解肌热;心烦口渴者,加黄连、竹叶、麦冬;风团高起不消退者,加冬瓜皮、木通以祛湿消肿,痒甚者,加白鲜皮。
风寒外袭证:突然起病,风团色淡白或同肤色,散布或堆垒,风吹、着凉或触碰冷水后加重,得暖则减,自觉瘙痒,兼恶风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疏风散寒止痒。方选麻黄方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用荆芥10g,防风10g,桂枝10g,麻黄4g,白芷10g,蝉衣6g,羌活10g,生姜10g,刺蒺藜15g。
初起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病程较长者可选用麻黄方加减;若触冷水即发者,加制附片;风团遍布全身者,加川芎、赤芍。
心经郁热证:发病较快,多为微小风团散布全身,色红灼热,刺痒难忍,或由于搔抓后起条索状风团,继而融合成片,夜间痒甚,心烦少寐,或兼有口舌糜烂,舌红尖赤,苔薄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方选凉血消风散加减。
药用生地30g,丹皮10g,当归10g,黄芩 10g,知母10g,生石膏10g,黄连10g,竹叶10g,荆芥 10g,蝉衣6g。
风团高出皮肤融合成片者,加泽泻、木通、冬瓜皮;心烦难眠者,加莲子心、柏子仁;痒甚者,加刺蒺藜、珍珠母或磁石;口舌糜烂者,加黄连、木通、甘草梢。
脾胃不和证:风团淡红或不红,形如云片,自觉瘙痒, 进食辛辣等食物则加剧。脘腹胀痛,腹泻,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淡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缓或沉弱。
治宜健脾祛风。方选健脾祛风汤或搜风流气饮加减。
药用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2g,陈皮6g,木香6g,乌药10g,荆芥10g,防风10g,白芷10g。
肠胃症状明显者选用健脾祛风汤加减,皮损比较明显者选用搜风流气饮化裁。恶心呕吐者,加佩兰、藿香;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
虫积伤脾证:多见于小儿,风团发无定时,瘙痒明显, 身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时而脐周疼痛,或有偏嗜等不良习惯,睡眠中磨牙咬齿,舌质正常,苔白或腻,脉弱或濡。
治宜健脾祛虫。方选乌梅丸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乌梅10g,黄连10g,黄柏6g,川椒10g,细辛3g,人参10g,当归10g,桂枝10g,附子6g,干姜10g。
治疗时先用乌梅丸加减,待虫体排出后,再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
毒热燔营证:发病突然,风团鲜红,压之退色,散布体表,或融合成片,遍布全身,瘙痒剧烈,伴高热恶寒,口渴喜冷,或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选皮炎汤或清营汤加减。
药用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知母10g,生石膏30g,竹叶10g,玄参10g,麦冬10g。
全身症状轻者选用皮炎汤加减, 全身症状重者选用清营汤加减。
卫外不固证:患者常因表虚而恶风自汗,汗后着风则出风团,色淡或同肤色,以针头或蚕豆大者多见,发大片者少,常成批岀现,瘙痒不止,发作不休,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治宜固表御风。方选固表御风汤加减。
药用黄芪12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0g,大枣7枚。
反复发作,可加熟附片、乌梅、五味子;常自汗出者,加浮小麦、麻黄根;瘙痒缠绵,加白芷、刺蒺藜。
气血两虚证:多见于久病或体质虚弱患者,风团色淡或与肤色相同,反复发作,瘙痒不休,劳累后加重,迁延数月或数年不愈,兼见头晕,精神疲惫,面色萎白,体倦肢乏,睡眠欠佳,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或沉细。
治宜益气养血。方选八珍汤或当归饮子加减。
药用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6g,当归10g,熟地15g,白芍10g,川芎6g,何首乌10g,防风10g,荆芥10g。
冲任不调证:风团色淡或同肤色,发无定处,常在月经来潮前岀现,经后逐渐消失,反复发作,瘙痒不休,并可见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舌质正常或淡,苔薄,脉弦细或弦滑。
治宜调摄冲任。方选二仙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用当归10g,熟地15g,白芍10g,川芎6g,仙茅10g,仙灵脾10g,巴戟天12g,黄柏10g,知母10g。
若月经不调、色暗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丹参。
血瘀经脉证:多见于久治不愈患者,风团暗红或为大片紫红色,好发于腰带、表带压迫等处,消退缓慢,自觉瘙痒,面色灰暗,口唇色紫,口干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血祛风。方选活血祛风汤或通经逐瘀汤加减。
药用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皂刺10g,荆芥10g,银花10g,蝉衣6g,刺蒺藜15g。若风团色红者,加生地、丹皮。

25

张曼华诊治经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张曼华教授将荨麻疹分为五型论治。
风寒型:疹色淡红或淡白,受风遇冷即发或加剧,得温则瘥,冬重夏轻,舌淡苔薄白,脉迟缓或紧。
治宜疏散风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等加减。
受冷或接触冷水而发者选加制附子、制草乌等。久病用玉屏风散加味,或用麻黄6g,乌梅肉10g,生甘草15g 组方。
风热型:疹色鲜红,皮肤灼热,瘙痒异常,烦躁不安,咽喉疼痛,遇热加重,受风尤重,甚则面唇俱肿,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数。
宜凉血疏风清热,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等加减。大便闭结加大黄、芒硝、石膏、栀子。
肠胃湿热型:发疹瘙痒、纳呆、脘腹疼痛痞满,大便秘结或泄泻,口渴舌燥,苔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有力;常见于急性荨麻疹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宜清热利湿、通腑泄热,方用防风通圣散或藿香正气丸等加减。
便秘加生大黄(后下)、芒硝、枳实;腹泻加银花炭、炒黄芩,去大黄;腹痛加元胡、金铃子。
冲任不调型:发疹有周期性,如皮疹常在经前发,经期重,停经后减轻或消失,或伴神疲乏力等。
宜调摄冲任,方用四物汤,六味地黄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
气血两虚型:多见体质虚弱之人,症见皮疹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劳累加重;神疲乏力,舌淡润,脉濡细。宜调补气血,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26

郝文轩诊治经验


郝文轩认为荨麻疹一证,中医名称颇多,或曰“风疹”。或曰“风疹块”,或曰“鬼风疙瘩”、“疙瘩风”但一般以“瘾疹”呼之。
命名既异,治法亦殊。一般多以疏风解表,消疹止庠为法。
岂知些须小恙,内关五脏,仅只数法,安能尽其道哉?
郝氏于此症,每从辨证入手。据证按脉,多求其因。详察病机,然后选方用药,所谓“见病推源”,“外证内求者”是也。郝氏总结出荨麻疹治疗十五法。
疏散风寒法:“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一旦失和,则“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瘾疹。"所谓“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是也。
风寒伤表,病属气分,故瘾疹色白,逢风、冷则甚,得晴暖则瘥。发疹时间,多在隐晦之日或朝夕阳微之时。
症见:皮肤瘙痒,周身拘急,舌苔薄白,脉浮紧,颈背、胸腹及四末,岀现碗豆大丘疹,愈搔愈多,灼痒难忍,此邪气犯表,欲出而不能也。
《伤寒论》所谓“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是也。治应疏风散寒,急驱外邪,荆防敗毒散主之。
方中荆防、二活辛温解表,以驱外邪,桔梗、前胡、枳壳、茯苓宣肺化湿,以展气机;柴胡、川芎畅发少阳,以杜传变;参、草扶正祛邪,以固正气。
姜、薄少许为引者,“轻以去实”、“治上焦如 羽”也。
解表化湿法:瘾疹而投荆防败毒散,是从太阳立法,倘胸闷苔腻,头目昏重,四肢烦痛,则非上法所宜,亦犹感冒夹湿之例也,须从太阴调治。
经云:“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芳香通阳之药,应当随时加入。荨麻疹患者,凡症见舌苔白腻,胸痞不饥,头重体倦,精神疲困,瘾疹消现较慢,分布多在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搔不痒,下午较重,则应“二太”合治。
宜辛温之剂以通太阳之表,芳香之药以化太阴之湿。《局方》消风散主之。
方中荆、防、羌辛温轻浮以通太阳;藿、朴、橘、苓芳香苦温以醒太阴,川芎上行头面,下行血海,走经窜络以行血中之气;蝉蜕、全虫轻扬纯真,而去皮肤之游风。
而方中参、草外助卫气、内补脾肺,正所以建“安内攘外”之功也。
消痞透疹法:《局方》消风散,虽为“二太”合病设,但毕竟偏重太阳。以解表逐邪为主。
倘症见:心下痞塞, 饮水则呕,不饥不食,四肢沉重,苔黄而膩,口中苦粘,脉濡数。
瘾疹团聚,遍布各部,则病机重在太阴矣。治应消痞透疹。
展布气机,应予泻心汤主之。方中苓、连、蒲、夏辛开苦降,消痞开结;苏叶、川朴、槟榔、竹茹、杷叶芳香化湿,止呕消胀。
但得痞消结开,气机畅和,则瘾疹自退。此不治之治也,“气清风自消”、“浊化疹自退”也。
疏达募原法:“募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温疫论》),“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通俗伤寒论》)。
倘秽浊之邪,聚结其处,则胀满不食,舌苔厚如积粉。西医所谓“肠胃型”荨麻疹是也。
症见:面色晦黄,精神呆滞,腹痛而胀,口腻纳呆,脉沉滞。风团团聚,偏着胸腹四肢某处。片大色滞,消失迟缓。
此秽着募原,表邪郁滞而发瘾疹也。治应疏达募原,化湿透疹。达原饮加茵陈、浮萍主之。
方中槟榔、川朴、草果降气导浊,疏达膜原;黄芩、知母、白芍苦寒坚阴以清伏热;茵陈、浮萍不仅清热化湿,也能解表透疹。
疏散风热法:《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㾦痈,风为阳邪,其色必赤,故《千金方》曰:“赤疹者,忽起如蚊始啄,烦痒,极者重沓垄起,搔之遂手起。”
症见:舌尖红赤,脉浮数,疹色浮活红嫩,此风热束表,郁而为疹也。治应疏风解表,透疹止痒。
桑菊饮加牛子、蝉蜕主之,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解表;桔梗、杏仁、甘草、牛子、蝉蜕宣肺透疹;芦根上通肺气,下达阴窍,生津止渴兼透肌窍,诚解肌透疹之良药。
宣散风湿法:瘾疹色红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此风热夹湿也。多因浴后感风或汗出解衣而得。
症见:舌苔黄腻,脉濡数而浮,胸闷口腻,心烦恶食,小便黄赤,口渴而不引饮,疹色红滞,搔之烦痒,血痕密布。治应宣散风湿,透疹止痒。《外科正宗》消风散主之。
方中荆、防疏风透表;苍术、苦参清热燥湿;石膏、知母独清胃热,取白虎汤之意;生地、木通、甘草专戕心火,取导赤散之旨;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蝉蜕、僵蚕、白蒺藜、牛子消风透疹而止痒。
全方刚中具柔,动中有静,为荨麻疹之有效方剂,随证加减,辄有奇效。故一般方书列为首选。
升清降浊法: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惟一形式,清升浊降乃自然之常态,倘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必表里闭塞,络脉阻滞,外邪袭入,则发瘾疹。
《伤寒序例》所谓“风气相搏,必发瘾疹”是也。
症见:舌红苔黄,脉急数,胸中烦热,大便坚涩,瘾疹累累,结块成条,瘙痒病急,久治不愈。
治应升清降浊,斡旋气机,升降散主之。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达,而杂气流毒顿消。
“气清血畅”而瘾疹自愈矣。
通泻阳明法:“阳明如市,经曰“五脏六腑之海”抑亦藏污纳垢之所。
一有积滞,则气血失和,脉道不利,经气立见郁滞,所以然者“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故也。
且关“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燥则生风,为疹作痒,亦属常态。
故《医学入门》曰:“赤,因天热燥气乘之,稍凉则消,得温反剧。
症见:舌苔干黄,脉沉数,瘾疹云集,色泽红暗,甚则间发粟状丘疹,血痕遍布,扪之碍手,此燥热生风,病在阳明血分也。宜子和“玉烛散”滋阴和阳而下之。
其方即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也;方中四物滋阴和阳而荣木,承气泻火坚阴而存津;四物得承气补不滞气,承气得四物下不竭阴,刚柔相济,适相辅而相成也。
清肝泻火法:湿热伏匿肝胆而碍疏泄,亦能郁而发疹,所以然者“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素问·六 元正纪大论》)木气失荣故也。
症见:面色苍黄,口苦胁痛,头晕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瘾疹入夜即发,色紫痒痛,抓痕遍布,此肝火偏炽,风气内都也。
治应清肝泻火,消风止痒,当归龙荟丸加蝉蜕、白蒺藜主之。
方中当归滋养血脉以补肝阴之不足;胆草、青黛清肝泻火以制肝阳之有余;芩、连、栀、柏、川军通泻上下三焦之火;借芦荟、川军之大苦大寒,俾火由地道而出,所谓肝胆实火,必假阳明为岀路也。
麝香、木香辛而通窍,虽无启门逐邪之训,颇具通络消疹之能。
再加消风止痒之蝉蜕、白蒺藜,瘾疹岂不见药而退。无麝香可用茵陈代之。
温通厥阴法:肝藏血而主春生之气,倘血海空虚,木气不荣,则络脉经气失其敷布之性。“邪气入经,则身痒而瘾疹。”
症见:面色不华,四肢清冷,舌质胀大,脉虚细。疹色红淡,分布稀疏,此营血虚寒,经气疲惫,复感外邪, 痹而为疹也。治应温养营血以通血脉,当归四逆汤主之。
方中归、芍、桂、草温养营血以滋肝木,细辛、通草开痹散结以去风邪。但得木气敷荣,则万物皆春,不治疹而疹 自消矣。
养血润燥法:瘾疹邪搏血分,久治不愈,必耗营阴。
症见:皮肤枯槁,疹色滞暗,夜间发作,剌痒彻心,舌赤无苔,脉见细数。甚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夜难入寐。得暖则甚,稍冷则消。
此阴虚内热,风气乘之也。治之之法,刚药宜戒,“唯润药以滋其燥,静药以养其血”,营血一复则瘾疹自消。地黄饮子主之。
方中归、地、首乌、甘、草大滋营阴以制其燥;僵蚕、丹皮、蒺藜、红花,微动郁阳以止其痒。
养血消风法:营血素虚,客风再至,发为赤疹,瘙痒无度。倘舌赤无苔,脉见细数,夜间瘙痒,风团时起,色泽较鲜,此血虚风客也。
四物消风散主之。方中归、地、芎、芍养血润燥;荆、防、柴胡、独活辛温轻浮以消客风;薄荷、蝉蜕、白鲜皮疏风止痒;枣肉为引煎服,为护阴以防燥也。
清热解毒法:瘾疹搔后,往往溃烂痛痒,形成脓疡。倘舌红脉数,口渴心烦,便燥溲赤,胸中灼热,此邪火充斥,湿热交蒸也。
治宜清热解毒,泻火护阴,解毒泻心汤主之。方中芩、连、栀苦寒清热以蠲热毒;石膏、知母辛寒清热以护胃阴;滑石、木通、甘草导火下行;防风、牛蒡子宣表透疹,以免毒热内陷。
独一味元参咸寒入肾,以启阴液,上济心火,以护神明。
活血搜风法:湿热搏于血分,久则络脉瘀塞。
症见:疹色紫晦,结条聚垄,肌肤甲错,搔后见血,脉见沉涩,舌有瘀点,此血瘀而风邪内伏也。治应活血搜风,以冀痊愈。
桃红四物汤加蝉衣、全虫、乌蛇等治之。久瘀非此不效。
温补少阴法:少阴为太阳之里。瘾疹火化,多耗肾液, 然亦有戕及肾阳者不可不知。
《素问·四时逆从论》所谓 :“少阴有余,发为皮痹瘾疹”是也。有余谓何?水盛火衰也。
症见:舌质胖大,脉沉细而微。形寒肢冷,腰膝无力,甚则便溏,下利清谷,精神疲惫,二目无神,瘾疹遇冷则发,得暧则瘥。
此少阴虚寒,生气不充也。治应扶阳抑阴, 温经通络。茯苓四逆汤主之。
方中附、姜、草辛甘化阳以补先天之火;参、苓甘温益气以扶后天之正。但得阳气充沛,则瘾疹不治自愈。

27

王乐诊治经验


王乐亭认为荨麻疹多由风、湿、热邪袭于肌表,郁于血脉;或胃肠郁热,复受风邪所致。
治疗取穴:
处方1:曲池、合谷、风市、血海、三阴交。颈部加风池、迎香。
上肢加肩髃、尺泽;腹部加中脘、足三里;背腰加肺俞、肾俞、风门,下肢加伏兔、委中、阴陵泉;痧毒红疹取曲泽、委中放血;伴有腹痛加中脘、气海、公孙。
处方2:适用于胃肠实热、风邪外束。取穴:大椎、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表邪外束加百会、肺俞、风门;大便秘结加支沟、太冲、合谷。
处方3:神阙拔火罐,每罐三分钟,连续三罐,日一次。过敏性疹加曲池;风邪袭表加风市。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从书-皮肤病》,李元文、张丰川编著,中国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