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义气还是沆瀣一气?《水浒传》中其实早有暗示

 昵称vUWeivtn 2023-04-28 发布于陕西

作为《水浒传》中的领头人物,“呼保义”宋江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他的身上矛盾重重,似乎长着很多张不一样的面孔……

如果说他真诚待人,倒也不乏很多证据,但他时不时又显得非常做作,非常虚伪。

如果说他义薄云天,但他常常又是心机重重、城府很深。

如果说他处心积虑想要谋反,但他又对朝廷肝脑涂地、忠心耿耿。

如果说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但他经常也会做下一些非常凶残的事情。

因此,我们很难对他做出一个比较单纯的评价。

在《水浒传》原著小说中,宋江是以山东郓城县押司的身份出场的,“押司”即“胥吏”,主要负责在县衙办理文书和狱讼,属于地方小吏,并不是官。

而这也就是宋江日后时常在他人面前自称“小吏”的原因,由此也可以看出:宋江对于自己出身低贱的一种谦卑认同。

换言之,宋江本人存在着很深的自卑心理。

在宋江做押司的一个阶段内,干了一件大事——

【救人】——私放晁天王

梁中书要给自己的老丈人蔡太师(蔡京)送十万贯生辰纲,在运送途中却被以晁盖为首的七人给劫了,因而使得梁中书与蔡太师二人又惊又怒。

由于此案发生在济州,济州知府被吓得不轻,如今自己的地盘发生劫案,抢的还是当朝太师的生辰纲,唯恐自己小命难保。

果然,为了追回被劫的生辰纲,蔡太师竟派人住进了济州知府的衙门里,并责令知府:限期十日破案,如若不然,太师就要请知府到沙门岛走一遭了。

【注】:沙门岛——位于今天的山东蓬莱县以北,大约50里左右的海面上,乃北宋时期最著名也让人最恐惧的罪犯流放地,凡是被流放至此的犯人,要么被折磨而死,要么因饥寒而死,很多人都是因为不堪受虐,最后投海而死。

知府心里很清楚,如果到了沙门岛,自己必定死路一条,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拼命读书,终于考上了进士,而后又拼命巴结,终于坐到了知府的位置上,绝对不能因为这件事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因此,蔡太师如今威逼知府,知府就开始转过身来威逼自己手下的缉捕人员。

知府把缉捕使臣何涛叫到面前,对他说道:“如果我要被送到沙门岛,那么在我走之前,我就先把你这厮流放到远恶军州,雁飞不到之处!”

知府说完之后,马上把文面匠唤了过来,当时就在何涛的脸上刺下了一行字:迭配某某州。也就是说,如果你破不了案的话,那么空出来的“某某”日后就会刺上你被流放的地方。

不得不说,作为堂堂知府竟然如此行事,简直与“黑社会”无异,可见宋朝末年的官场有多腐败!

为了养家糊口,何涛只得四处展开调查,就在他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终于发现了一条线索:“白日鼠”白胜被捕之后,供出了“托塔天王”晁盖。

于是,济州知府立刻押了一纸公文,让何涛带着二十多位公人前往郓城县捉拿晁盖等人。

由于此案关系重大,何涛不敢有任何闪失,因此到了郓城之后,他就先将随行的二十多人安排在一家客店住下,以免他们到处乱走、招人耳目,而自己则带着一两个亲信前往县衙下公文。

不巧的是,县令刚刚值完早班,回家休息去了,何涛无奈之余只得来到县衙对面的一家茶房,坐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等待县令回县衙。

也就在这个时候,押司宋江出现了。

见宋江从县衙中走了出来,有人便对何涛说:“那人就是今日值班的宋押司。”

何涛一听,赶忙快步走了过去,把宋江迎进了茶房中的一个小房间内,顺便将随从也打发了出去。

关上门互通姓名之后,何涛说道:“押司乃当案之人,便说不妨。”接着,就将他此行的目的和盘托出。

何涛不知道,恰恰是眼前的这个人(宋江),才是自己最大的妨碍:宋江与晁盖是兄弟!

晁盖等人劫完生辰纲之后,阮氏三雄已经回到了石碣村,至于刘唐、公孙胜、吴用三个人,则都留在了晁盖的庄上。

此时,他们正与晁盖在一起快活地喝酒吃肉,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命在旦夕了。

好在何涛百密一疏,将如此大的惊天秘密泄漏给了宋江。

得知何涛此行的目的,宋江大吃一惊,心里不禁在想:晁天王乃我宋江的心腹兄弟,如若此番被捉了回去,恐怕性命休矣!

实际上,宋江此时有两种身份,同时也面临着两个选择——

①:作为一名押司,他应该秉公执法,积极协助官府捉拿罪犯。

②:作为晁盖的兄弟,他自然得想办法去救自己的兄弟。

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也许是个两难的选择,但对于宋江而言,却并不存在任何困难,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里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置国法于度外,救兄弟于前!

面对如此紧急的局面,宋江的内心其实也很慌乱,但表面上却装得异常镇定,还对何涛说出了一番与心中所想相反的话:“晁盖这厮奸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有一个不怪他,今番做出事来了,好教他受!”

大家可以仔细品味这一番话:晁盖真是郓城县里人人讨厌的人吗?显然不是!

当郓城县的县令时文彬得知案情之后,他曾很疑惑地说了一句话:这东溪村晁保正闻名是个好汉,他如何肯做这等勾当?

在县令的眼中,在百姓的口中,晁盖无疑是个好汉,但宋江却对何涛说了假话,而他之所以说“人人都讨厌晁盖”这样的假话,也就是为了两个目的——

①:他要让何涛认为自己怨恨晁盖,继而放弃防备。

②:他要让何涛认为自己幸灾乐祸,打消何涛的怀疑。

但问题也就出来了:何涛其实并没有怀疑宋江,如果怀疑的话,就不会对他和盘托出了。

因此,宋江此举就是典型的做贼心虚!

接下来,宋江就把营救晁盖的行动分成了三步——

①:拖延时间。

可以说,何涛此行是志在必得,因为他从头到尾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相当周密,没有走漏半点风声,有十足的信心与把握将晁盖等人一网打尽。

并且,眼看着马上就要成功了,而此时的宋江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搭救。

可即便如此,宋江还是在第一时间就想好了对策,于是他对何涛说道:“此事容易,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宋江之所以说容易,为的就是要宽其心、缓其意,让他放松警惕,不要那么着急,如此一来自己也就有足够的时间了。

②:控制何涛。

紧接着,宋江又说道:“不过,你这件密封的公文必须自己当堂交给县令,待县令拆开看完之后,才可以落实,我只是个小吏,岂敢擅开啊!”

听了宋江的话,何涛也觉得合情合理,因此对他更加信任了,于是赶忙说道:“押司高见极明!烦请押司现在就带我去见县令。”

面对何涛的迫切请求,宋江假装摇了摇头,说道:“县令一大早处理了很多事务,如今非常倦怠,刚刚休息。还请观察略待一时,少刻坐厅时,小吏来请!”

需要注意的就是最后四个字——“小吏来请”。

宋江现在不是正与何观察在一起吗?干嘛要说“来请”?按理说,应该是待县令坐衙的时候,小吏带你去就可以了!

可见,这句话里有一个心理暗示给何涛:(宋江)还要离开一下。

除此之外,宋江还有一个暗示给何涛:如果我还没来,你千万不要离开,不要自己去找县令,或者转找其他人。

很明显,宋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控制住了何涛,将其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③:脱身报信

对于宋江的话,何涛没有半点怀疑,还对其表示感谢:“万望押司做成!”(希望你能够帮我把这件事情做成!)

宋江也赶忙回道:“理之当然!我现在略到寒舍,分拨了一些家务就来。”(你不要说这么客气的话!我现在得回家处理一点家务事,马上就来。)

不得不说,宋江此人处事还是很精密的,他在离开何涛之前还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宋江交代茶馆老板:“里面的那位客人如果要喝茶,你尽管给他上,茶钱我待会儿一并算给你!”

第二件:宋江先回到自己的下处,派人在茶馆门口侍候着(监视着),一旦让何涛看见县令坐衙了,就马上去拦住他,让他等自己(宋江)到了再说。

何涛怎么也想不到,宋江此时早已脱身报信去了,自己还在那里傻乎乎地等,而且还是专等宋江一人。

现在想想,何涛也是够可怜的,先是被上司无端责罚,只能忍气吞声,如今又被宋江玩弄于股掌之上,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

在《水浒传》中,有一段关于宋江的描写特别有趣——

“却自槽上了马,牵出后门外去,袖了鞭子,慌忙地跳上马,慢慢地离了县治。出得东门,打上两鞭,那马拨喇喇地往东溪村窜将去……”

关于这段描写,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经给过一个批注——只一上马,写得宋江有老大权术,其为群贼之魁,不亦宜乎?

也就是说,只是一个上马的动作,就写出了宋江是个有权术的人,表现出他做事的机警,因此日后才成为了108个强盗的首领,难道不应该吗?

宋江慌忙上马,出了县城之后快马加鞭,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事情十万火急。

但在县城里的时候,他为什么却要慢慢地走呢?

其实,这也就是宋江有心机的地方。毕竟,如果自己在县城里表现得慌慌张张,别人肯定会起疑心,将来一旦出了漏洞,自己今天的慌张行为就会成为官府追查的证据。

可见,在宋江的身上,具备着一般人很难有的深藏不露的心机!

很快,宋江就来到了晁盖庄上,赶紧告诉晁盖:黄泥冈事发,如今只有一条路,三十六计走为上!

报完信后,宋江又快马加鞭回到了县城,当他将马拴好,赶到茶房的时候,看见何涛正对着门口焦急地张望。

不得不说,何涛太可怜了!你干嘛还在那里老实巴交地专等宋江呢?为什么那么信任宋江?你要是早点自己去找县令,此事如今已经办成了!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想见:宋江如此对待一个信任自己的人,是否有些太过分了?

此时,宋江来到何涛身边,轻描淡写地对其说道:“哎呀,我刚刚处理家务耽误了一下,现在我就带你去见县令吧!”

于是,他这才拿着公文带着何涛来到了县衙大堂上,可当宋江走到桌案边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开口对县令说,而是装模作样地叫左右人挂上回避牌,然后才向县令时文彬低声禀报。

县令拆开公文之后大吃一惊:“这是太师府遣干办来,立等要回话的勾当,这一干贼,便可差人去捉!”(这可是件大事啊,太师府派专人来等着回话,我们也不要耽误了,马上派人前去捉拿!)

不用想,如果马上派人前去捉拿,那问题就大了!毕竟还得给晁盖留一些逃跑的时间啊!

因此,宋江对县令说道:“白天去唯恐走漏了消息,只可夜里差人去捉,拿得晁盖来,那六个人便有下落!”

此话听着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下来,却是毫无道理的,但县令竟然相信了宋江的话,而且还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致使晁盖等人成功逃离。

综上所述,就是宋江出场之后干下的第一件大事,而且还干得非常周密,也非常成功。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初读水浒的时候会觉得宋江此举很了不起,简直是义薄云天,他能够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对晁盖施以援手,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确实具备了江湖老大的义气。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时候,“义气”不单单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为兄弟两肋插刀、大打出手没有问题,但一个人如果因为义气而损害到了无辜的第三方,这种“义气”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呢?

很明显,宋江在对晁盖讲义气的同时,已经损害到了无辜的何涛……

首先,何涛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公人,此人没有劣迹也没有干过什么坏事,而且还不失正派。这一点,从他经常责备自己的弟弟喜好赌博就可以看得出来。

其次,黄泥冈事发之后,晁盖和兄弟们分了生辰纲,在外逍遥快活去了,偏偏让何涛摊上了这件倒霉差事,还被上司无端责罚,在脸上刺了字,已经很值得同情了。更何况,何涛与晁盖无冤无仇,之所以要抓他也是职责所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何涛对宋江非常尊敬,而且非常信任。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①:由于宋江在江湖上的名声一向很好,而何涛也早有耳闻,因此就认定宋江绝对不会坑害自己,他相信宋江的人品。

②:除了相信宋江的人品之外,何涛在职务上也相信宋江。毕竟,宋江是郓城县的押司,原本就是专门负责办理此类案件的,总不至于徇私枉法吧!

只能说,何涛太大意了,他并不知道宋江认识晁盖,更没有想到宋江会因为晁盖徇私枉法,正因为何涛太信任宋江,没有以小人之心去度宋江之腹,才最终害了自己!

可见,所谓的“义气”也存在一个致命问题——不问是非,只讲兄弟,“义气”最终只会变成“沆瀣一气”,也就是“邪气”,失了“正气”。

【注】: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与同流合污、狼狈为奸、一丘之貉同义。

此后,晁盖一行人逃出了东溪村,在阮氏三兄弟的石碣村全歼了何涛带去的五百多官兵,以及五百多官人,而何涛本人也被割掉了两只耳朵,成为残废。

造成如此大的一场惨案,不知宋江当时作何感想?也不知他有没有对何涛心存一丝丝的愧疚?

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无从得知。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水浒传》中关于这个故事的题目《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其中已经给出了暗示:“私放”就是徇私舞弊,就是出于私心,也就是“大私无公”。

作者只用了一个“私”字就已经表明,宋江其实在做着违背国家法律,同时又不忠不义的事情。

毕竟,站在晁盖的立场,他是义薄云天,但换一个角度却大不相同:宋江蒙蔽上司、私放晁盖、藐视国法,是为不忠;另外他还欺骗何涛,致其残废,是为不义!

难怪,有人曾经如此评价宋江: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小吏小吏”,诏曰“罪人罪人”,实乃假道学真强盗也!

可见,用假仁假义来形容“呼保义”宋江,实际上也算十分贴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