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瑞來:“徙命乘軺入錦川”——趙抃入川兩任轉運使考述丨202304-111(总第2340期)

 七大王图书室 2023-04-28 发布于江苏

 感謝王瑞來老師賜稿 

原文載原載《宋代文化研究》第29輯

引用時請注明出處

“徙命乘軺入錦川”

——趙抃入川兩任轉運使考述

文丨王瑞來

图片

图丨王瑞來老師

摘  要:北宋名臣趙抃與四川的緣分之深,超過了在他之前的治蜀名臣張詠。一生四度入蜀,五次任職,這在趙抃之後也幾乎無出其右者。趙抃第二次入蜀,先後兩度擔任路一級大員轉運使,為政頗為當時和後世所稱道。迄今為止的既有研究,對於趙抃兩度擔任轉運使的史實儘管已有一定的關注,但以綜合性的簡略敘述為多,尚乏歷時性的全面考察。考察趙抃治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歷史人物研究,更在於通過對具體人物活動的考述,來展示學界關注不多的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地方樣相。

關鍵詞:趙抃、四川、梓州路轉運使、益州轉運使、士大夫政治

立朝有“鐵面御史”之譽的北宋趙抃,一生四度入蜀,五次任職,與四川結下遠超其他地域的不解之緣。研究宋代四川的歷史,繼治蜀名臣張詠之後,趙抃是一個繞不過的重要歷史人物。迄今為止,關於趙抃在四川的政治經歷,已有一些研究積累。較早有粟品孝的《趙抃與四川》,[1]後來又有張邦煒的《關於趙抃治蜀》、[2]祁和暉的《趙抃四次入蜀政績考論》[3]以及魏華仙的《“民思不忘”:北宋為官地方的趙抃》等。[4]不過,審視既有研究,多以綜合性概述為多,個別逐次記述,也過於簡略,且有遺漏和錯誤。有鑑於此,因做詳細縷述,以期通過歷時性的考察,較為全面地展示趙抃為政四川期間的政績、交遊等相關史實,為知人論世留下一份典型的個案,也從中展示中央政治以外士大夫政治的具體形態。

趙抃曾在四川兩度擔任路一級大員轉運使,由於兩次任職時間緊密銜接,都是在第二次入蜀期間,因此一併考述如下。

一、短暫梓州路

(一)任命時間 

相比較前幾年在朝擔任殿中侍御史的緊張生活,外放知睦州的趙抃,的確是把神經鬆弛了下來,得以時常徜徉于富春江秀麗的山水。然而這樣的清閒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僅一年有半,任期未滿,在嘉祐三年(1058)上半年,便被任命為梓州路轉運使。

在七月到任完成交接手續之後,向皇帝例行遞交有《梓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在謝表開頭寫道:“臣某言:伏奉敕就差充梓州路轉運使,已於今月十七日到任交割勾當訖。”關於趙抃梓州路轉運使的任命時間,儘管缺少明確記載,但根據這一時間座標,拋除赴任路途所需時間,可知趙抃梓州路轉運使的任命,當在在嘉祐三年(1058)的上半年。

(二)即刻赴任

趙抃受命為梓州路轉運使後,深感重任在肩,沒有像前幾年離任朝中殿中侍御史知睦州時那樣,給自己放上幾個月假才赴任。或許也是被要求儘快到任,趙抃把家人暫時安頓在寧波,隻身赴任,二次入蜀。這一事實,由趙抃在《梓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中的自述可知:“竊愧冥頑,特膺寄任,遽托家於甬上,即馳傳於潼中。”[5]臨時安頓好家人之後,即刻啟程。

雖說是一個人,也不寂寞,身邊還有一鶴一龜。龜是幾年前買自睦州,一直養在身邊的。趙抃以詩志云:

買自桐江數歲前,潔中輕外欲巢蓮。

同麟薦世宜為瑞,邀鶴尋真定得仙。

肯示吉凶貽後悔,祇隨呼吸到長年。

主人幸不煩供養,俾托軺車看兩川。[6]

一鶴一龜,趙抃祈禱平安吉祥,攜帶入蜀。

在赴任途中,趙抃路過曾經擔任知縣的江原。故地重經,不到十年,已從一個初等京官的知縣,成為總攬十四州的大員,這不禁讓趙抃感慨萬千。為此,他寫下一首《再經江原縣有作》詩來抒發感懷:

徙命乘軺入錦川,岷沱寒霽好人煙。

彈琴舊治俄三政,持斧重來未十年。

欲去民憂同樂只,敢孤朝寄獨恬然。

邑城東望踟躕久,魏闕天遙里數千。[7]

在曾經理政的江原縣衙,趙抃撫琴賦詩,決心去民憂患,與民同樂。“欲去民憂同樂只”的詩句表達,其實也有著他的前輩名臣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在。

唐代後期的中央派出機構稱為“道”,宋初還沿襲唐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始改稱為“路”,將全國分為十五路。在各路設置轉運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有時視需要設置安撫使。統領一路的軍政、民政和財政。因為還負有監察州縣官員之責,又把路一級官署稱為“監司”。因此,路一級長官擁有很大的權力。[8]

由一般知州成為一路的長官,無疑是一種升遷。

(三)到任報告

經過七八千里遙遠的舟車勞頓,於嘉祐三年(1058)當年七月便已到任。“八千里舟車之勞,敢辭艱險”,趙抃在《梓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中,如此自述赴任。謝表中趙抃還回顧了前些年擔任殿中侍御史時的驚心動魄和心路歷程:“伏念臣稟性晻拙,逢辰昌明,比由郎曹,驟入台選。指奸救弊,敢思身計以自容;極口輸誠,知有主恩而上報。”相比較路途的自然艱險,趙抃其實更感悟到的是人世險惡。不過,趙抃向仁宗表示,作為“風憲之遠臣”擔任“分漕挽之外計”的轉運使,不光要完成向中央輸送財賦的任務,還要盡到監察的職責,“始終一節,夙夜乃心,奉近詔督察之文,識本朝澄清之意!損無名暴橫之斂,所以存遠人;去不逞猥墨之徒,所以激汙俗。民吏以戒,邊疆以寧,實將助風化之源,豈獨取財賦之足。”這樣做的目的是,“少答中宸之賜,用寬西顧之憂”,即一是報答君主的知遇之恩,二是要免去君主對西面四川的擔心。[9]

宋真宗咸平年間,朝廷將原本川峽兩路的四川,劃分為益、梓、利、夔四路。梓州路管轄領梓州、遂州、果州、資州、普州、昌州、敘州、瀘州、合州、榮州、渠州、懷安軍、廣安軍和富順監,共十四個州、軍、監。[10]因此趙抃在《梓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中就說:“十四郡兵農之夥,期盡綏調。”趙抃由睦州一州知州成為管轄十四個州一級單位的首腦,所以他感到責任重大。

(四)視察與邂遘

在梓州路轉運使任上,趙抃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席不暇暖,但他還是很盡職的。下轄的十四個州軍,他一定也走訪視察了幾個。比如,趙抃後來在的奏章中就講到:“臣前任梓州路轉運使日,訪聞鄭戡先在淯井監所殺夷僚一百二十餘人,其間半是年老或幼稚並婦女之屬,邊徼至今冤之。”由此可知,鄭戡在淯井監濫殺少數民族住民老幼婦女一百二十餘人的事實,就是趙抃在擔任梓州路轉運使時進行的調查。[11]

此外,在走訪期間,還有一個重要的邂遘。這就是與當時在所轄合州任官的周敦頤相識了。如果趙抃在這一個月期間,不去合州,也就無緣在那時與周敦頤相識了。所以說,趙抃在調令下達之前,還是到屬下的一些地方走訪了的。

不過,從記載來看,趙抃與後來的理學大家周敦頤的初識並不愉快。《宋史·周敦頤傳》載:“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於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當時,周敦頤為合州判官。判官是位於選人層級的下級官僚,以恩蔭入官的周敦頤,向來在行政方面很有能力。在合州,一些具體事情,如果不經他手,胥吏都不敢做出判斷。即使是傳達下去了,百姓也不聽從。周敦頤行事,可能得罪了一些人,所以當趙抃來到合州時,有人就對趙抃說了周敦頤的壞話。由於聽了他人的讒言,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趙抃見到周敦頤,便一直板著面孔。對此,周敦頤泰然處之。[12]

沒有時間讓兩個人有充分的接觸,趙抃便離開了梓州路。趙抃後來給周敦頤寫詩也表明此時他們只有這一次接觸:“蜀川一見無多日。”[13]不過,山不轉水轉,後來兩個人居然又在同一個地方成為上下級同僚。這使趙抃對周敦頤有了深入的瞭解,才明白以前對周敦頤印象不好是聽信了傳言。於是,趙抃拉著周敦頤的手說,幾乎與君失之交臂,現在我才真正認識了你。從此,兩人結下很好的友誼。作為仕途先進,趙抃幾次向朝廷推薦周敦頤。不過,這是後話。

二、轉任益州路

(一)轉任時間

蘇軾寫的趙抃神道碑說趙抃擔任梓州路轉運使沒多長時間,就調到了益州。[14]這一事實,由趙抃本人的文字可以證明。趙抃在調轉到任後,例行給皇帝呈上了感謝的文書。在《益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中,趙抃說,這個月十一日,我收到文件,調任益州路轉運使,已經在二十三日到任了。儘管趙抃沒寫明是幾月,但從下文講到“領漕左潼,僅能逾月”,即擔任梓州路轉運使剛過一個多月就接到調任命令的表達來看,七月中旬以後到任的趙抃,大概是在九月接到這一新的任命的。

益州路管轄益州、眉州、蜀州、彭州、綿州、漢州、嘉州、邛州、簡州、黎州、雅州、茂州、維州、陵州和永康軍十五個州軍。[15]治所在益州,趙抃到任的第二年嘉祐四年(1059)升益州為成都府,益州路也更名為成都府路。到任後,趙抃向皇帝呈上了到任報告《益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

臣某言:今月十一日,進奏院遞到敕牒一道,蒙恩就差臣權益州路轉運使,已於二十三日到任訖。領漕左潼,僅能逾月;移司西蜀,只是鄰邦。寵命非常,驚懷失次。臣某中謝。伏念臣本緣寒士,竊慕古人,素非事業之長,偶入風憲之選。南台二歲,勉竭孤忠;左浙一麾,慚無異跡。未幾被中宸之命,誤令分外計之權。虔署涪川,不遑于暖席;改轅蜀部,忽拜於朝緡。而況地雄井絡之區,古重蠶叢之國,惟是輸將之寄,宜求特傑之才。均民賦庸,贍國儲偫。部封違法者,刺舉以正其罪;官屬首心者,薦揚以達於朝。潔廉乎貪邪之風,敦厚乎偷薄之俗。至使夷獠威服,兵民惠安,以寬聖朝之憂,以宣治土之澤。豈伊愚品,輒付重權,懼清議之未平,在煩言而曷逭。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體堯仁智,越舜聰明,謂其草芥之賤微,嘗納蒭蕘之議論。俯憐孤外,不使遐遺,亟回乾造之恩,俾易坤維之任。臣敢不冰霜其操,松柏乃心。澄清必自於身先,安有家為之顧;職業已充于己任,冀專國計之忠。庶幾治行之成,少答聖恩之賜。臣無任。[16]

從重要性上,益州路要高於梓州路。這一點可能在官職上也有所體現,所以趙抃在謝表中用了“寵命非常,驚懷失次”的表達,說自己很驚訝得到了這樣的恩寵任命。 

(二)所任為何

趙抃轉任益州路轉運使,本來並無疑義,但由於《宋會要》中的一條記載而生紛紜。《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三三載:“(嘉祐三年) 十二月十一日,知成都府趙抃言:傳宣使臣,川中不得住過十日;內侍省官差出內臣傳宣等,須日行兩驛;所住處到發三日。並依奏。”按,《宋史》卷一二《仁宗紀》明確於嘉祐四年十月癸酉記“復益州為成都府”,然據《宋會要》此記,此前一年,趙抃已帶“知成都府”職銜。這樣的職銜表記,或系史臣按後來任官慣例改易。不過,《宋會要》此記趙抃知成都府作為孤證,疑有舛誤。[17]

有無可能是兼知成都府?然而,擔任益州路轉運使的趙抃,還兼任知成都府之事,從蘇軾寫的神道碑,到羅以智的年譜,都未提及。不過,據《宋會要》這條記載的內容,在趙抃文集中找到相應的奏疏《乞降指揮內臣入蜀只許住益州十日狀》,是說宋祁在知益州任上修纂《唐書》,仁宗派兩個內臣去催問。結果這兩個內臣在成都一住就是七十天,花費幾千貫,並且索要無度,影響很壞。趙抃於是上言,要求進行限制。[18]因此,《宋會要》所記趙抃為“知成都府”,懷疑有誤。

(三)一新政風

趙抃擔任益州路轉運使期間的事蹟,蘇軾在《趙清獻公神道碑》中有一段概括性的記載:“兩蜀地遠而民弱,吏恣為不法,州郡以酒食相饋餉,衙前治廚傳,破家相屬也。公身帥以儉,不從者請以違制坐之,蜀風為之一變。”。就是說四川天高皇帝遠,百姓老實,官吏肆無忌憚地做一些不法的事情,州郡的官員之間互相饋贈酒食等物。由於宋代是讓百姓中的富裕人家輪流充當叫作衙前的差役,蜀地就讓衙前承當過往官員的招待費用,造成許多人家破產。趙抃以身作則,提倡節儉,對不遵從者按違反規定處理。趙抃這樣做,讓蜀地的風氣為之一變。

蘇軾在趙抃神道碑中還記載:“窮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識使者,公行部無所不至,父老驚喜相慰,奸吏亦竦。”[19]四川的一些偏遠鄉鎮,有的人一生都沒見過路一級的長官,趙抃則走遍了所有管轄的地區。這讓鄉親父老感到很驚喜,也很寬慰,而奸吏見到趙抃這樣的行為,也很收斂害怕。蘇軾的這一記載,也被節引記入了宋朝國史,所以今天在《宋史·趙抃傳》中也可以看到。[20]

上述這些事實,從趙抃文集收錄的奏章中,也可以得到認證。《乞止絕川路州軍送遺節酒狀》就指出,四川各路官員逢年過節低價向民間買酒,鄰路鄰州之間,動用官郵系統,或徵發民夫,互相饋送。這種讓百姓怨聲載道的習慣,趙抃希望能以皇帝的名義下令禁止。從奏疏開頭“臣伏見益、梓等路諸州軍”云云可知,這是趙抃對前後擔任梓州路和益州路轉運使時的調查結果進行的綜合上奏。[21]

從南宋的史籍中,也可以觀察到趙抃在擔任益州路轉運使期間的一些作為。李心傳在《系年要錄》中記載,嘉祐四年(1059),趙抃在擔任轉運使期間,鑒於民間流通的鐵錢過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建議十年之內停止鑄造鐵錢,以寬民力。[22]

(四)勸學興教

作為士大夫,趙抃任官各地,都勉勵士人,進行勸學興教。在成都,為弘揚漢代太守文翁石室育才的精神,趙抃專門新建了漢文翁祠堂,來紀念文翁興教。曾任知益州的宋祁專門寫下了一篇《成都府新建漢文翁祠堂碑》,來記載這件事。[23]

後來,趙抃的門生文同也在《刻趙抃王素蘇寀詩記》一文中講述:“是時,今大尹龍圖趙公以彈察之職,總轉輸之任,景賢樂善,重此建置,乃抒己之意,緝民之聲,形於詠歌,以侈厥事。太原公與按憲蘇侯咸屬其韻,流於里巷,萬口騰習。”

從文同的講述看,新建漢文翁祠堂,以及對此的多人唱和,“流於里巷,萬口騰習”,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24]

(五)整肅治安

《長編》卷一九二嘉祐五年十二月壬申條載:“初,趙抃為成都轉運使,嘗言:'所部諸州,每年有遊惰不逞之民,以祭賽鬼神為名,斂求錢物。一坊巷至聚三二百人,作將軍、曹吏、牙直之號,執槍刀、旗旛、隊仗,及以女人為男子衣,或男子衣婦人衣,導以音樂百戲,三四夜往來不絕。雖已揭牓禁約,然遠方風俗相沿,恐難驟止,請具為條制。’詔所犯首領以違制論,仍徙出川界,本路監司半歲一舉行。”[25]

在擔任殿中侍御史期間,趙抃曾有幾通奏章的內容是要求限制汴京城內百姓以宗教或民俗的名義夜間聚會。四川在宋初,發生過幾次暴動民變,因此對於百姓聚會之事,趙抃也很敏感。

在益州路所屬的各州,每年都有一些無業遊民以祭賽鬼神的名義,斂求錢物,一聚就是二三百人,扮作將軍、官吏,拿著刀槍、旗幟,列隊遊行,或是男扮女裝,或是女扮男裝,奏樂雜耍,往往會鬧騰三四夜。趙抃看到這種情況,覺得對治安不利,但又考慮到這是相沿已久的民俗,就要求制定一些條例加以限制。在趙抃上奏之後,皇帝特地下詔做了指示,支持趙抃的提議。

(六)汲引人才薦“三蘇”

趙抃無論在哪裡任職,無不以推薦人才為己任。在擔任成都府路轉運使期間,趙抃薦舉了不少人。其中很重要的是,他慧眼發現了“三蘇”。正如當年曾公亮在尚未與趙抃相識時就加以推薦一樣,趙抃對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也是如此。嘉祐五年(1060),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據《宋會要》記載,就是出於成都府路轉運使趙抃的推薦。[26]

推薦蘇洵時,趙抃也還沒有與他見過面。這一事實,後來蘇洵還在寫給趙抃信中回顧:“今年秋始見太守竇君京師,乃知閣下過聽,猥以鄙陋上塞明詔。不知閣下何取于洵也?洵固無取,然私獨喜,以為可辭於世者,其不以馳騖得明矣。洵不識閣下,然仰聞君子之風,常以私告于朋友。……頃者朝廷猥以試校書郎見授,洵不能以老身復為州縣之吏,然所以受者,嫌若有所過望耳。以閣下知我,故言及此,無怪。”在信中,蘇洵還強調,您在不相識之時就加以推薦,跟世俗之人有著天壤之別。[27]

蘇轍也記載,他曾經在成都拜見過轉運使趙抃。孔凡禮先生撰《蘇軾年譜》,推測當時大概蘇軾也一同參與了謁見。[28]由此知遇之恩,蘇軾兄弟與趙抃一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趙抃去世後的神道碑就是蘇軾執筆,飽含深情撰寫的。不僅如此,蘇軾還專門寫下過《趙清獻公像贊》,其中講述了他與趙抃的親密關係:“我辱公愛,日相親近。”[29]

除了三蘇父子,趙抃還推薦了不少其他人。綿州官吏過去貪賄成風,以至於供給士兵的薪炭以及瓜果蔬菜都要從中取利,通判鮮于侁到任後,一切都不多收取。在他的影響下,改變了風氣。這樣的作為,讓清廉的趙抃很欣賞,於是便推薦了鮮于侁。[30]

在被任命為右司諫還朝時,趙抃還以“為性耿介,處身清修,持平狥公,為眾稱道”的理由,推薦了蘇寀。[31]在推薦狀中,趙抃只是寫了蘇寀的寄祿官階,具體差遣儘管沒有提及,但蘇寀在四川趙抃的手下任職則是無疑的。趙抃曾跟蘇寀等人在成都有過詩篇唱和。

(七)“勉為遠民同樂事”

每年三月二十一日,作為成都的風俗,民眾遊城東的海運寺,在水池中摸石頭來求子。這是一個盛大的活動,知府也參與,與民同樂。[32]《成都文類》中收錄了趙抃等人幾首唱和詩,就是參與活動的產物。

海雲山  趙抃

縹緲齊雲閣,喧闐模石池。物華春已盛,人意樂無涯。羅綺一山遍,旌旗十里隨。遨棚夾歸路,驍騎看星馳。

和韻  蘇寀

笙歌揭虛閣,帷幕匝春池。且與民同樂,都忘天一涯。舊遊嗟倐忽,故步喜追隨。陌上人如堵,歸鞍莫載馳。

和韻  邢夢臣

使旌驅近郭,民宴列芳池。泄泄春臺上,沉沉暮海涯。鴻驚人宛轉,電激騎追隨。此會經年至,須防日似馳。

和韻  霍交

山深藏古寺,旁枕舊芳池。鼓響揭雲外,石探從水涯。使旌遊不倦,瑞麥獻相隨。事簡民同樂,歸心莫競馳。[33]

諸詩描述的場面盛大,熱鬧非凡,安和景象,其喜洋洋。並且官民同樂,也躍然紙上。

除了上述唱和,趙抃還有跟蘇寀個人的唱和詩:

錦川風俗喜時平,上巳家家出郡城。

射圃人稠諠畫鼓,龍湫波淨照紅旌。

迎真昔詫登天虎,命侶今聞出穀鶯。

勉為遠民同樂事,使台仍是得賢明。[34]

農曆三月三,昔日在江浙的王羲之,曾有曲水流觴之會。這一時節的成都,也同樣熱鬧。承平歲月,趙抃很欣喜與民同樂。

在趙抃文集中,還可以看到趙抃寫給霍交的詩:

閣外風光滿意新,諸公同上看梁岷。

蜀天六月雲如火,夷界千峰雪似銀。

岩叟近傳多得壽,羽人曾此數登真。

夫君不為神仙事,早暮孜孜澤遠民。[35]

這是登臨轉運判官霍交所建瞻岷閣所賦即景之詩。“蜀天六月雲如火,夷界千峰雪似銀”,的確,在今日的成都,只要是晴朗的夏日,也可以遙遙望見遠方的雪山。趙抃賦詩,不光是陶醉於眼前的景色,內心中的所想,還是如何澤惠距離皇帝遙遠的這一方遠民百姓。趙抃還有與霍交的唱和詩:

自憐拙政無他狀,強繼前賢樂遠民。

軒豁四簷芳草岸,夷猶千棹綠波春。

岷山霽色塵氛斂,錦里風光氣候新。

暮角未吹人未散,醉歌歡舞共紛綸。[36]

在這首詩中,又出現了“遠民”一語,前詩“澤遠民”是恩澤惠及遠民,此詩“樂遠民”是讓遠民安樂。這些表達,都是趙抃愛民意識的自然流露。寫給霍交的詩還有《招運判霍交回轅》:

自邛之雅漸高丘,所過從容盡勝遊。

白鶴山頭雲裡寺,金雞關外雨中州。

公今南按蠲民瘼,歲已西成輟上憂。

江瀆荷花開似錦,且同歸去採蓮舟。[37] 

從詩題可知,霍交時為趙抃手下的轉運判官。“蠲民瘼”,消除民眾疾苦,同樣是上述意識的反映。歌詠言,詩言志。趙抃工整優美的詩篇,常有憂國憂民的表達。

三、自律與交遊

(一)堅忍自律

趙抃擔任成都府一路長官,還有軼事流傳。傳說的第一個版本是來自宋人龐元英《談藪》附錄引鄭景望《紀聞》所云:“趙清獻帥蜀日,有妓戴杏花,清獻喜之,戲語之曰:'頭上杏花真可幸。’妓應聲曰:'枝頭梅子豈無媒。’趙益感惑,夜語直宿老兵曰:'汝識某妓所居乎?’曰:'識之。’曰:'為我呼來。’去幾二鼓不至,復令人速之,旋又令止之。老兵忽自幙後出,公怪問之,兵曰:'某度相公,不過一個時辰,此念息矣。雖承命,實未曾往。’”這一記載是說,有一天,趙抃看到一個頭插杏花的歌妓,覺得很可愛,開玩笑吟出一句詩:“髻上杏花真有幸。”不料,這個歌妓反應十分敏捷,隨口回應道:“枝頭梅子豈無媒?”對仗工整的回答,讓趙抃更加喜愛。於是便問值班的老兵,知不知道這個歌妓的住處。老兵說知道。趙抃就讓老兵去招來這個歌妓。但已經快到半夜了,還不見那個歌妓來。趙抃想再派人去催,猶豫半天作罷了。這時,值班的老兵從簾幕後面走了出來。趙抃很奇怪,問他怎麼在這裡。老兵說,我估計不過一個時辰,您就會打消這個念頭的,所以儘管接受了命令,但我並沒有去。[38]

這個傳說的第二個版本見於《宋稗類鈔》記載:“張忠定帥蜀,擇良家處子十人,執浣濯紉綴之役。後趙清獻繼之,然不敢親也,置之他所。有宴集,則召之。一日,偶喜其間一人,酒罷留之外舍。公先入曰:'俟來呼汝則入。’女不勝喜。孔目官以下皆通名謁見求庇覆矣。公入不出,或覘之,則行室內,連聲自叱其名曰:'趙抃不得無禮。’如是一時頃,乃呼吏云:'適間女子可支錢五百千,明日便令嫁人。’又云清獻既留此女,入而濯足,且將復出。天大寒熾炭,命老兵持盆水至,忽舉盆澆炭上,煙火飛揚滿室。公悟,乃遣女。”由此可見,以前張詠擔任成都長官時,都是找一些良家女孩擔任雜役,後來趙抃在任時也如是效法,不敢跟這些女孩親近,讓她們住在另外的地方,有宴會活動時再召集來。有一天,趙抃忽然對其中的一個女孩產生愛意,宴會之後把這個女孩留在了府中另外的房間,對女孩說,等我叫你時,你就到我的房間來。女孩很高興,許多胥吏也討好這個即將得到寵幸的女孩。但過了很久,不見趙抃召喚。有人偷偷向趙抃所在的內室望去,只見趙抃連聲叫著自己的名字說:“趙抃不得無禮!”又過了一個時辰,趙抃把隨從叫來說,支給那個女孩五百貫,明天就讓她嫁人。還有一種說法是,趙抃已經把那個女孩留下了,打算洗完腳,去那個女孩那裡。於是,便叫老兵拿盆水來。當時正是冬天,房間裡燒著取暖的炭火。老兵把一盆水全澆到通紅的炭火上,頓時滿房間煙火飛揚。趙抃立刻清醒下來,便把女孩打發走了。[39]

無論是哪個版本,都具有邏輯真實。表明趙抃也是一個有著正常七情六欲的人,但不同于常人的是,他又有著堅強的自制力,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五燈會元》記載趙抃四十餘歲便“屏去聲色,系心宗教”,[40]史籍《皇朝編年綱目備要》記載的時間更為具體,說是四十九歲時“即居外寢”。[41]這些都是講趙抃到了一定年齡便不近女色了。但這應當是相對而言,只是表明趙抃擁有很強的自制力而已。即使偶生欲念,也能克制。正常人都有七情六欲,南宋人黃震記載了趙抃克制自己欲望的一個方式。那就是把父母的像掛在臥床前,望見之後,自然就把升起的欲望壓抑下去了。[42]

趙抃四次入蜀,我把以上軼事記在第二次擔任成都府路轉運使時,則是基於這樣的考證。第一次只是任知縣,還不能稱為“帥蜀”,第三、第四次可以成為“帥蜀”,但年齡都已經到了接近六十和六十過半,只有第二次是正當壯年的五十一、二歲,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記載的“即居外寢”也接近。

(二)巡行亦有軼事

前面講過趙抃在擔任梓州路轉運使時視察所屬州軍時與周敦頤相識之事。在擔任益州路轉運使時,趙抃到下面走訪,也留下有軼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趙閱道為成都轉運使,出行部內,唯攜一琴一鶴,坐則看鶴鼓琴,嘗過青城山,遇雪,舍於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頹然鼓琴,不問。”由此可見,趙抃作為轉運使到下面走訪時,常常是輕車簡從,只攜帶一琴一鶴。坐著的時候,便對鶴彈琴。有一次途經青城山,遇到下雪,住進一個旅店。旅店的人不知道趙抃是一方大員,對待趙抃很不禮貌,但彈著琴的趙抃並不以為意,也不責問。[43]攜琴巡行應當是趙抃的慣常行為,他自己曾經這樣寫詩描述過:

攜琴曉出錦官城,千里秋原一望平。

放舸急流身覺快,披雲孤嶼眼增明。

農田雨後畦畦綠,漁笛風前曲曲清。

訊獄遠邦先滌慮,恤哉休戚在民情。[44]

在青城山,趙抃曾寫下過一首《謁青城山》:

背琴肩酒上青城,雲為開收月為明。

觀宿有詩招主簿,廬空無分遇先生。

牆留古畫仙姿活,石載奇文俗眼驚。

卻念吾鄉山亦好,二年孤負爛柯行。[45]

看著蜀地青山,趙抃此時的腦海同時浮現出家鄉的山水,“卻念吾鄉山亦好”。而其中的“背琴肩酒上青城”,似乎正可以印證上述的軼事。

(三)廣泛交遊

在當年擔任江原知縣時相識的蜀人張唐英,趙抃此時還有交往。為張唐英的桂香亭題詩云:

月中新得桂香清,歸向斯亭立美名。

作賦仗前登第好,拜恩堂下到家榮。

曉羞蘭膳親心樂,春照藍袍俗眼驚。

跬步不宜輕自待,青雲岐路坦然平。[46]

雖然詩中提及登第,但此詩並非張唐英登第之際趙抃在江原知縣任上所作,從詩題可知,此時張唐英已擔任秘閣校勘。趙抃還有寫給張唐英的另一首詩:

蜀卿榮耀跂光塵,忠孝兼全到古人。

萬乘累年聞奏牘,雙親同日拜恩綸。

志侔鸞鵠風儀遠,文得岷峨氣象新。

聖政於今急賢者,肯教留滯蜀江濱。[47]

從詩題可知,此時的張唐英,官階已升至太常博士。

移任成都路的趙抃,給繼任的梓州路轉運使趙諴寄詩云:

東川使者駐前旌,西念鄰邦眷舊情。

屐齒峻登雲頂寺,詩筒遙寄錦官城。

民間樂矣原田稔,境上熙然岳犴平。

聞說提封足和氣,我心歡快為宗盟。[48]

雖然在任僅短短的一個多月,趙抃由於曾經下去走訪過,所以依然很關注梓州路的情況,看到民樂田豐,充滿祥和之氣,趙抃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除了同僚士大夫,趙抃還有跟當地的僧人等交往唱和之詩。《和詩僧棲詰求詩》云:

澄觀未逢韓退之,當時佳句有誰知。

蟠龍僧膽大如斗,直以詩求蜀守詩。[49]

詩中說唐代僧人澄觀在沒見到韓愈之前,他的好詩沒人知道。由此來說詩僧棲詰也會因自己而聞名。品味詩意,也可以看出趙抃多少有些自負。

趙抃還有《寄題導江勾處士湖石軒》詩:

水精宮裡石奇哉,萬里從容入蜀來。

都與先生助吟賞,惹煙籠月一窗開。[50]

這是寫給處士的詩,趙抃稱之為先生,當亦是當地高人。

還有《謝張遨先生惠詩》:

懷想仙風甚渴饑,岷山潛德世誰知。

愚今幸有真消息,先得曹溪五首詩。[51]

張遨先生作為道士,對趙抃的仕途有過不少很準確的預言。

以簡靜為治的趙抃,個人生活也比較安靜。公務之餘,便在居室中獨坐,吏人們也不敢去打擾。不過只有一個叫俞汝尙判官下屬,跟趙抃比較投緣。每次來不打招呼就直接進入內室。然後,兩個人便會對坐清談很久。這個俞汝尙由於很有聲望,在變法期間,曾有人把他推薦給王安石,想讓他擔任御史,來打擊那些反對變法的人。被召到京的俞汝尙,瞭解到這樣的用意之後,堅辭不做。後來又追隨趙抃到了青州。[52]

在任期間,趙抃還薦舉過精通儒學經典的隱士章詧。《宋史·章詧傳》載:“章詧字隱之,成都雙流人。少孤,鞠於兄嫂,以所事父母事之。博通經學,尤長《易》、《太玄》,著《發隱》三篇,明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數寓道之用、三摹九據始終之變。蜀守蔣堂、楊察、張方平、何郯、趙抃咸以逸民薦。”[53]

不光是推薦人才,也把散在民間的文獻著作呈送給朝廷。趙抃看到已經去世的隱士何群的著作有益時政,便希望皇帝下詔讓果州謄錄奏上。在奏疏中,趙抃說了這樣一句話:“非若茂陵書起天子侈心也。”意思是說,何群的書不像是漢代司馬相如的遺書勸武帝封禪那樣的內容,會讓天子變得奢侈浪費和好大喜功。大概這句帶有勸誡皇帝的話不大中聽,趙抃的上奏沒得到下文。

趙抃關照過的隱士,還有一個叫王仲符的。宋人呂陶在《承事王府君墓誌銘》中記載:“趙清獻公鎮成都,最加厚遇,即其居,與之田,以資隱計。先生樂道人善,恥言過缺,至於斷否臧,明利害,則勇不可奪。……導江令吳太元剛廉少與,小人忌之,部使不能察,欲繩以罪。先生於是移書清獻公,謂'太元履尚堅正,不當以小過廢。’且曰:'某受田於公,每思所以報,公茍以某言為是,辨太元而薦之,非獨免今日過,抑可為他日用,則其報公之責塞矣。’清獻信其然,待太元益厚,小人不能勝,太元竟為朝廷所擢。”

由此可知,華陽士人王仲符科舉落第後,便一直隱居。然而,即使隱居,作為以儒學為業的王仲符不僅教授士人,也關心地方政治,經常提出一些建議。趙抃很看重王仲符,給了他田地,來解決生活問題。有一個縣令被人誣告,成都府路的長官打算治罪。王仲符找到趙抃說,這個縣令很正直,不應當因為小的過錯而中斷他的仕途。我從您那裡得到土地,想要報答您。您如果認為我說得對,就為他辨明罪過並推薦他。這樣不光可以免罪,還可以為他將來打通升遷的道路。趙抃接受了王仲符的意見,對那個縣令很好,不僅小人的誣告沒有得逞,後來也被朝廷重用了。[54]趙抃成功地治蜀,也應當是得益于像王仲符這樣一些人盡心盡力的幫助。

仁宗皇帝終究還是懷念這個當年的“鐵面御史”,嘉祐五年(1060)五月,把一直帶著侍御史外放的趙抃又召回朝廷,為右司諫,供職於諫院,[55]出蜀還朝。

後來,蘇轍在以皇帝名義撰寫的李之純知成都府告詞中,把趙抃治蜀作為正面典型加以評價說:“趙抃奉使,方泰侈之餘,節之以禮,民安樂之。”[56]

歷來,研究宋代的士大夫政治,大多將目光聚焦在中央政治領域,對士大夫政治在地方上的展開著眼較少。其實,士大夫政治在中央政治領域儘管有著較為引人矚目的顯示,但在地方上的展現無疑更為廣闊。這是一個連結社會末端的廣闊領域,士大夫政治研究不應當留有空白。無論在中央還是地方,政治的操作是通過具體的人來實施的。因此,趙抃作為梓州路和益州路轉運使在四川的施政,便從路一級的層面上,通過個人的活動,為考察士大夫政治的地方展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個案。

注 释

[1] 粟品孝:《趙抃與四川》,《成都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2] 張邦煒:《關於趙抃治蜀》,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紀念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7年。

[3] 祁和暉:《趙抃四次入蜀政績考論》,《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10輯,2016年。

[4] 魏華仙:《“民思不忘”:北宋為官地方的趙抃》,《宋史研究論叢》第20輯,2019年。

[5] [宋]趙抃:《清獻集》卷一〇《梓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 [宋]趙抃:《清獻集》卷三《新定獲龜繼得梓漕攜之赴官》。

[7] [宋]趙抃:《清獻集》卷三《再經江原縣有作》。

[8] 參見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第五章《地方行政體制》第二節《中央派出機構機器機制轉換》,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0-349頁。

[9][宋]趙抃:《清獻集》卷一〇《梓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

[10] 李昌憲:《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第二章《宋代諸路的轄區與治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9頁。

[11] [宋]趙抃:《清獻集》卷九《乞追奪鄭戡所授京官狀》。

[12] [元]脫脫等;《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頤傳》,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本,中華書局,1985年,第12711頁。

[13] [宋]趙抃:《清獻集》卷三《次韻周茂叔國博見贈》。

[14] [宋]蘇軾:《蘇軾文集》卷一七《趙清獻公神道碑》載:“移充梓州路轉運使,未幾,移益。”孔凡禮點校本,中華書局,1986年,第518頁。

[15]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第二章《宋代諸路的轄區與治所》,第79頁。

[16] [宋]趙抃:《清獻集》卷一〇《益州路轉運使到任謝表》。

[17] 《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三三,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點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8301頁。

[18] [宋]趙抃:《清獻集》卷九《乞降指揮內臣入蜀只許住益州十日狀》。

[19] [宋]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載明人茅維編《蘇軾文集》卷一七,孔凡禮點校本,中華書局,1986年,第516-524頁。

[20] 《宋史》卷三一六《趙抃傳》載:“蜀地遠民弱,吏肆為不法,州郡公相饋餉。抃以身帥之,蜀風為變。窮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識使者,抃行部無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第10322頁。

[21] [宋]趙抃:《清獻集》卷九《乞止絕川路州軍送遺節酒狀》。

[22]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九紹興二十五年八月甲午條載:“嘉祐四年。趙抃為轉運使。奏以蜀中鐵錢甚多。乞罷鑄十年。以寬民力。”胡坤點校本,中華書局,2013年,第3209頁。

[23] [宋]呂祖謙編:《宋文鑒》卷七六宋祁《成都府新建漢文翁祠堂碑》云:“祠之興,同尚之賢,則轉運使趙抃及提點刑獄使者凡三人;贊輔之勤,自通判軍州事祝諮以降六人;營董之勞,自兵馬都監毛永保而下二人,咸畫象於西廂,列官裡于石陰。”齊治平點校本,中華書局,1992年,第1097頁。

[24] [宋] 袁說友等編:《成都文類》卷一三文同《刻趙抃王素蘇采詩記》。趙曉蘭整理本,中華書局,2011年。

[25]《長編》卷一九二嘉祐五年十二月壬申條,第4653頁。

[26]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三九載:“(嘉祐五年)九月八日,以眉州進士蘇洵為秘書省校書郎。成都府路轉運使趙抃言洵學行推於鄉里,故有是命。”第5929頁。

[27] [宋]蘇洵:《嘉祐集》卷一二《謝趙司諫書》云:“今閣下舉人而取于不相識之中,則其去世俗遠矣。”曾棗莊、金成禮箋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8] 孔凡禮:《蘇軾年譜》卷四嘉祐五年載:“《欒城集》卷二十四《太子少保趙公詩石記》:“轍昔少年,始見公于成都,中見公于京師,其容晬然以溫,其氣肅然以清。蘇軾或同謁見。”中華書局,1998年,第86頁。

[29] [清]楊廷望等纂修:光緒重刊康熙《衢州府志》卷一蘇軾《趙清獻公像贊》云:“志在伯夷,其清維聖。頑懦聞風,百世增敬。若清獻公,實嗣其正。處乎鄉閭,力學篤行。立乎朝端,面折廷諍。玉擬其潔,冰擬其塋。飫乎聖經,本乎天性。自初登第,至於還政。毅然一節,始終惟令。我辱公愛,日相親近。世有公像,如月在水。表而出之,後學仰止。”

[30] 《宋史》卷三四四《鮮于侁傳》載:“通判綿州。綿處蜀左,吏狃貪成風,至課卒伍供薪炭、芻豆,鬻果蔬多取贏直。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趙抃使蜀,薦於朝,未及用。”第10936頁。

[31][宋] 趙抃:《清獻集》卷一〇《行右司諫舉尚書度支員外郎蘇寀自代狀》。

[32] [宋] 袁說友等編:《成都文類》卷九載:“成都風俗,歲以三月二十一日遊城東海雲寺,摸石于池中,以為求子之祥。太守出郊,建高旟,鳴笳鼓,作馳騎之戲,大宴賓從,以主民樂。觀者夾道百里,飛蓋蔽山野。歡謳嬉笑之聲,雖田野間如市井,其盛如此。”趙曉蘭整理本,中華書局,2011年,第187頁。

[33] [宋] 袁說友等編:《成都文類》卷九“詩·時序”。第187頁。

[34] [宋] 趙抃:《清獻集》卷四《次韻蘇采遊學射山》。

[35] [宋] 趙抃:《清獻集》卷三《題運判霍交瞻岷閣》。

[36] [宋] 趙抃:《清獻集》卷四《次韻霍交中春遊樂俗亭》。

[37] [宋] 趙抃:《清獻集》卷三《招運判霍交回轅》。

[38] [宋] 龐元英:《談藪》,金圓整理《全宋筆記》本,大象出版社,2019年,第236頁。

[39]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卷九《趙抃》引《宋稗類鈔》中華書局,2003年,第418頁。

[40][宋]普濟:《五燈會元 》卷一六《蔣山泉禪師法嗣清獻趙抃居士》載:“清獻公趙抃居士,字悅道,年四十餘,擯去聲色,系心宗教。”蘇淵雷點校本,中華書局,1984年,第1058頁。

[41] [宋]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〇 元豐二年內載:“抃和易長厚,氣貌清逸,人不見其喜慍,年四十九即居外寢,自號知非子。”許沛藻、金圓、顧吉辰、孫菊園點校本,中華書局,2006年,第491頁。

[42] [宋]黃震《黃氏日抄》卷四四《讀本朝諸儒書》十一下《元城語》云:“趙清獻欲絕欲,掛父母像于臥床。”張偉、何忠禮整理《黃震全集》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43]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九《人事》。金良年點校本,中華書局,2015年,第95頁。

[44] [宋]趙抃:《清獻集》卷三《按獄眉山舟行》。

[45] [宋]趙抃:《清獻集》卷三《謁青城山》。

[46] [宋] 趙抃:《清獻集》卷三《題張唐英秘校桂香亭》。

[47] [宋] 趙抃:《清獻集》卷三《送張唐英太博》。

[48] [宋] 趙抃:《清獻集》卷三《寄酬梓路運使趙諴度支》。

[49] [宋] 趙抃:《清獻集》卷五《和詩僧棲詰求詩》。

[50] [宋] 趙抃:《清獻集》卷五《寄題導江勾處士湖石軒》。

[51] [宋] 趙抃:《清獻集》卷五《謝張遨先生惠詩》。

[52] 《宋史》卷四五八《俞汝尙傳》載:“趙抃守蜀,以簡靜為治,每旦退坐便齋,諸吏莫敢至,唯汝尚來輒排闥徑入,相對清談竟暮。王安石當國,患一時故老不同己,或言汝尚清望,可置之禦史,使以次彈擊。驛召詣京師,既知所以薦用意,力辭,章再上得免。親故有責以不能與子孫為地者,汝尚笑曰:“是乃所以為其地也。”還家苦貧,未能忘祿養。又從趙抃於青州,遂以屯田郎中致仕。”第13447頁。

[53] 《宋史》卷四五八《章詧傳》,第13446頁。

[54] [宋]呂陶:《淨德集》卷二三《承事王府君墓誌銘》,《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重印,1985年。按,據《長編》卷二一三熙寧三年七月庚子條所記,吳太元於此時已升任荊湖北路轉運判官。

[55] 《長編》卷一九一嘉祐五年五月載:“癸丑,以侍御史趙抃為右司諫,諫院供職。”第4626頁。按,趙抃的《知睦州到任謝上表》就自述是“舊職仍存”,此次任命又署三年前的“侍御史”,可知舊職即是指侍御史。

[56] [宋]蘇轍:《欒城集》卷三〇《 李之純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告詞》。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本,中華書局,1990年,第518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