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孩子能不能情绪稳定点儿?别影响到其他家人丨生命问答

 长沙7喜 2023-04-29 发布于广东

小元你好:

我现在对大娃的状态完全接受,ta不想上学就不上,我养ta一辈子,没问题。但是,我只希望ta情绪能不能稳定一些?别影响到其他人。

一个山东的妈妈

图片
图片

孩子是医生的病人

不是父母的病人

四川大学医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刘建梅首先表示,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位妈妈背负着极大的心理负担,她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起伏和不稳定状态,承受着来自“生病”孩子的情绪压力,同时,又在担心弟弟或妹妹的情绪被“传染”。

她左右为难,既要顾虑不要把大孩子激怒,又要维护小孩子的心理健康,自己本身还要稳定住情绪,以免被裹挟其中。

妈妈委屈、无助、无奈,为了弥补自己的内疚感,继续压抑自己的情绪,变相地去做更多,给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容忍,实际上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她并没有真实地判断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是否需要父母做那么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一个“病人”确实会对其他人带来一定的影响,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感受到压力、不想触怒ta、赔着小心说话,这种刻意的忍让、包容或者过度的补偿,欲盖弥彰,让这个“病人”处在一个被边缘化的位置上。

越这样做,越会让孩子强化自己的“病人”角色,ta会觉得“我是家庭的羞耻”。这带来一种极大的伤害,那就是ta和父母的关系。

尽管ta真的生病了,但是“病人”的身份只是相对于“医生”而存在的,而不是在与父母的日常互动中一直被贴上“病人”的标签。

图片
图片

青春期

是正常的“精神病阶段”

对这位妈妈的提问,“孩子的情绪能不能稳定点?”刘建梅老师的回答是:如果孩子的情绪说稳定就能稳定,那就不叫生病了。孩子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病理原因使ta的情绪调控能力受损,没办法做到自发地、自如地控制。如果能够做到,他们就不需要治疗,比如药物的帮助了。

至于怎么服用药物?服用哪些药物?根据我国现行的《精神卫生法》规定,疾病诊断只能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实施,不是由心理咨询师说了算,更不是由父母或孩子自行判断。

不止是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通孩子在青春期也经历着情绪的动荡。

有家长对孩子的变化不知所措:“孩子小时候又乖又听话,让ta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对我们爱理不理,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有一次,我只是说了句,你考试的时候能不能认真点?你本来都会做,就是太马虎了。Ta生了好大的气,正吃饭呢,把筷子啪一下放在桌子上,站起来就回房间了,还把门砰一声关上。”

青春期孩子正经历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速变化,第二性征的发育、荷尔蒙的急剧分泌都会让他们的内在感受到很多的冲动,而头脑认知能力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获取,甚至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头脑”肌肉远远超过父母。

他们显得张扬而自大,偏执且冲动,很容易一点小事就生气、不愿再遵从和接受小时候的教导、开始反抗自己的父母等等的行为,他们的情绪有狂风暴雨般的节奏感,所以也有人说青春期也许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精神病阶段”,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各有差异。

正因为此,青春期更容易罹患情绪障碍,如果没有及早发现,尽早疏导,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固化的病症,难以逆转。

而以现在的抑郁症诊断,一般会以两周为节点,如果孩子出现抑郁情绪超过两周,再结合其他评判标准,就有可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而在临床上通常去追溯孩子出现明显病症之前,至少有数月甚至数年的漫长演变。

不管是青春期的情绪,还是已经确诊的抑郁症、焦虑症情绪,心理咨询师通常秉承的治疗态度都是“这是带给一个人成长的一个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哪怕它是病态的情绪,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沟通和理解,让ta的情绪有所安放和转化,继而兑变为成长。

图片
图片

读懂Ta的非语言表达

给Ta空间释放自己的情绪

一位纪录片导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村子里有一位年长的老人,他一直以为自己和蔼可亲,想不明白为什么那多人不喜欢自己。直到有一天,老者看到了摄像机中的自己,表情严肃,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令人害怕的气息。

情绪不止是体现在一个人的语言当中,更多时候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在表达,只是这部分被遗漏掉了,甚至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ta有这些情绪。

这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表情、手势、动作、行为等等。如果孩子说着自己“好开心啊真愉快啊”,但身体紧绷、眼神飘忽,那ta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必然不是ta的真实心情。

图片

给孩子有效陪伴:123陪伴准则

.

有效陪伴,有一个很容易实践的“123理论”:1次;20分钟;3件事情

父母至少每天安排1次,每次2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聊天/陪孩子想玩的游戏”,短短20分钟,父母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放在孩子身上,真正和孩子链接上。

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对儿童管用,青少年阶段同样有效。青春期的孩子虽然会有远离父母的想法,但并不代表着对父母没有需要,只是他们的需要可能表达得比较隐晦。他们有时候处在一种矛盾中,既充满渴望,又担心父母不会给到他们所期待的方式。

有一个上高一的孩子在心理咨询室说:“我妈妈经常主动跟我交流,但我最喜欢的一种交流方式就是她一边拿着手机,一边听我说话,她只需边看手机边敷衍的点头就可以了。”

听起来很诧异是不是?无比心酸的话语背后有孩子的担忧。TA说,如果妈妈一旦放下手机,就会向TA讲各种大道理,指导TA该怎么做,根本不想听TA的任何意见和想法。

这当然不是最佳的方式,其实是孩子的让步和妥协。假设妈妈能做到这一步,孩子也已经满足了,在咨询室里我们常会发现:父母很难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而孩子却默地的、无条件地爱着父母,适应着他们的不足。

图片

接纳自己的全部,从而拥有对自我的确信感

.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情绪的稳定,甚至出现了一个网红词汇:“情绪价值”,意思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尤其是能带给人快乐、轻松的能力。

重视情绪是件好事,但仅仅关注所谓的追求快乐和满足会让人陷入一种肤浅的享乐文化里,就像很多人沉迷在短视频和游戏里一样。

情绪是人(和哺乳动物)在不同情境下基于自己的需求/目标/愿望进行自动化评估后所产生的反应。因而情绪是一个很好的信使,伴随情绪的表达,往往可以发现一个人深层的认知逻辑和无意识的愿望和动机,是一个可以与他人更好联结和合作的关键。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好的情绪”“坏的情绪”,更多的只是所处的环境更认可的情绪,比如积极,向上,正能量。

更积极的视角会倾向把情绪看做是一个人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只是,有时候它的表现形式看起来是破坏性的,比如敌意和攻击。而早在100年前,弗洛伊德就提出,这些破坏性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能之一,所谓的破坏性也是一个人的野心,报复和进取的原型。

因而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让自己可以全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机会,用言语代替行动的方式,这是一种澄清和对自己的一种探索,它会让一个人变得更能够自我悦纳和自我确信,生命变得更加饱满和坚定。

“我们的咨询工作,也许最重要的就是去提供情绪价值的部分”。所以,这也会有很多的误解,许多人常常会觉得做心理咨询像做灵魂按摩一样,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让自己高兴起来,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成长都是痛苦的,人要有所改变,就像一种对心灵的修剪和雕刻,去除那些异形的,致病的部分。引用前段时间很火的一部剧《黑暗荣耀》的台词:“想把伤治好,就必须用更深的伤盖过原本的伤,这样伤口才有机会重新修复。”

图片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