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慧夜航船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书中淘乐 2023-04-29 发布于内蒙古

晚上9点治慧相见

图片

王阳明功高盖世却遭遇不公,被诸多阁老首辅等官场老油条排挤,未能得到重用,又被批为“狂狷”,不为朱子学派的主流所容,最后抱病出征广西,于戎马之际病逝,未能享得高寿。然而他一生光明磊落,不假外物,不为乡愿,只是尽心尽意求得心安,弥留之际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等人生经历、人格抱负,是中国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典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王阳明身上完美统一。本期我们就从王阳明先生“超越的人格”进行讲解。

图片

王阳明以入仕实践心学,怀持着教化一方的施政理想,诠释了中国人对于政治责任的独特理解。他到地方就任出行,打的牌子不是戏文里常见的“肃静”“回避”,而是“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他创“十字牌法”、保甲法、乡约法,不仅防盗,更在意于鼓励崇德向善,恢复古已有之的家族互助精神,强化乡里凝聚力。他用“谕俗”四条教育民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要因一言之忿、铢两之利轻易构讼,贻害子孙。他认为官员有责任教化乡里、爱惜民众。在《告谕浰头巢贼》中,对聚众落草的盗贼首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剖析理解其落草的苦衷,逐条分析其为寇的利害,并坦陈自己在“杀与不杀”之间的艰难权衡,以“真心”打动贼首望风而降。平定盗贼后,毫不居功自傲,而是反思不足,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中提出“破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表达自己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政治理想。

王阳明以圣人之志入军务,不以功业为意,只求此心光明。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时,王阳明不仅恩威并施,以德行感化避免武力,更能够将心比心体谅农民,皆因为心中有大慈悲、大智慧。

1524年中秋之夜,52岁的王阳明设席宴请门人于天泉桥碧霞池上。月光如洗,池水清碧。酒至半酣,歌声渐起,诸弟子操琴吹竹,投壶击鼓而歌,王阳明乘兴作《月夜二首》。其中一首是:“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此诗道尽了王阳明此生的甘苦,不为世人所容,一生背着狂狷的骂名,承受奸小的谗言。但他所主张的狂,是快意恩仇、个性充沛的狂,是狂歌五柳、诗书江湖的狂,凭借此心光明,而在外界纷扰复杂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良知。此种耿介刚直的精神,对于任何时代颓败庸碌的朝野,都不啻一剂猛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