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阳区积极创新社区集体资产运营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形成“靠大靠强”“盘活资源”“依山傍水”“借窝下蛋”“政策哺乳”等五种发展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全区230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过百万元,村均资产达到1.6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区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万元。 一、创新“靠大靠强”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积极规范引导国际国内优质资本参与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延伸现有产业链和开发新产业链,提高集体经济持续盈利能力。城阳街道大北曲前社区瞄准养老产业新需求,与青岛圣德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集颐养、医护、康复、保健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养老机构,每年为社区增收1100余万元。大北曲西社区投资3.8亿元建设商务楼宇,引进青岛国际检测认证总部基地项目,运营后预计可为社区增收700万元。因地制宜做强服务经济,支持城中、城郊社区借势区位、产业优势,依托大企业、大院校、大超市等企事业单位,发展保洁绿化、生活物流等服务性产业,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城阳街道小寨子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为周边社区提供物业服务,每年为集体增收近600万元 二、做强“盘活资源”模式,提升集体资产使用效能。针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交易不规范、流转不顺畅、利用率偏低等问题,鼓励引导社区对旧办公房、旧校舍、闲置土地等未利用资源进行修旧利废、完善配套,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承接经济强社区项目转移等多种途径,坚决防止资金睡觉、资源闲置、资产荒废,提升社区集体资产使用效能。上马街道林家庄社区联合周边社区将闲置多年的盐滩地,租赁给九天智慧农业基地发展规模化海水稻,每年为社区增收25万元。流亭街道刘家台社区通过内部挖潜,将社区办公楼闲置部分分体出租,每年为社区增收近70万元。发挥集体资产产权经营平台作用,全面摸清低效资产、闲置资产情况,统一纳入平台公开招租,深度挖掘增收潜能。棘洪滩街道港北社区的一处网点,经9轮竞标,3年租赁收入增加了76万元。 三、打造“依山傍水”模式,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发挥东部社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果蔬丰富的优势,深度挖掘乡村潜在价值,鼓励社区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积极搭建宫家村葡萄节、山色峪樱桃山会、夏庄草莓采摘节等节会平台,打造“田园融入城市、城市蕴含田园”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力带动社区集体和居民双增收。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水平现代农业园区22处、A级旅游景区11个,每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惜福镇街道棉花社区建设生态观光采摘园,发展特色民宿,到2021年底,社区经营收入达到137万元,较2015年增长超10倍。惜福镇街道青峰社区,通过开发打造毛公山景区,仅停车费和经营摊位经营费每年为社区增收40余万元。 四、探索“借窝下蛋”模式,发展“飞地经济”扩源增收。引导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相对充裕的社区发展“飞地经济”,走出社区“一亩三分地”,跳出地域定势,通过“借窝下蛋”扩源增收。部分社区到工业园区或社区外寻找资源,置办建设产业项目,拓宽社区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目前,全区在社区辖域外投资置产、租赁承包“飞地”规模近1400亩,每年增收1000余万元。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在海阳工业园“飞地”400亩,每年为社区增加收入90万元。夏庄街道中黄埠社区和惜福镇街道王家村社区,分别在丹山工业园和青岛保税区购地投资建设厂房,通过引进企业落户为社区创收百万余元。 五、实施“政策哺乳”模式,多方帮扶促增收。城阳区部分社区受水源地保护、生态区保护等客观条件制约,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接续开展帮扶活动,先后实施“三帮一”工程、“双强”扶持以及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等方式,帮助社区理思路、筹资金、上项目,千方百计增加集体收入。建立转移支付机制,2017年开始,共落实生态补偿专项资金7600余万元,支持生态保护区内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每年落实库区移民补助类资金1000余万元,支持库区移民社区发展;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定向用于省、市、区三级经济薄弱社区发展产业项目;对于确实一时难以发展的社区,由财政兜底保障,确保社区基本运行,让为区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社区不吃亏、不掉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