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雎的秦国: 天下之争, 一触即发

 海叔说春秋 2023-04-29 发布于四川

范雎在秦国历史上的地位其实并不逊色于张仪等人,最出名的就是范雎的”远交近攻,与齐修好“,这个不用说,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割裂合纵瓦解诸侯联盟攻打秦国的阴谋。在范雎之前是魏冉执政,这个魏冉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身后有外戚力量,军中有同盟,可谓权倾朝野,因此到被秦昭襄王架空之时,魏冉的野心已经膨胀到极致,其所主导的攻打齐国之策,本身是为秦国大业着想,其中也是有着个人打算的,就是想要夺取齐宋边境的富庶陶邑,以作为自己拥军自重或者借以养老的城池。

范雎上位以后,直接就将魏冉攻打齐国的政策进行转变,推行与齐国交好的国策,这个国策在此后数十年之间皆在秦国推广,后来吕不韦攻破魏国设置东郡而后,秦国虽与齐国相连,攻灭之战日渐频繁,但是秦齐数十年之间的友好外交关系对齐国形成严重麻痹,导致齐国根本不会想到好朋友秦国竟会攻灭自己。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南北五国合纵的通道,就被秦国所彻底干预,秦国之策,齐国之殇,皆自范雎之深谋远虑。

在范雎时代的秦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情,包括历史上最有名的残酷战争长平之战也是在这个时候,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那些战将,如白起、王翦等将都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朝中有范雎之策,虽说战将厮杀于千里之外,靠的都是谋略和经验,但掌握整体格局的其实还是朝中之人,这就是说为什么魏冉至高地位依然无法终身把持秦国权柄,而白起就算是成为军中战神也是不得好死,这些事情的背后绝非是所谓功高盖主或者君臣相疑,其背后本身就是秦国朝堂之中把持朝政的团队的力量所致,范雎恰是此时朝中的重臣,魏冉当年想攻打陶邑的事情,据说就是范雎透露给秦昭襄王的,而秦昭襄王据此就废掉了魏冉。

在范雎之施政策略之中,除了为秦昭襄王夺取亲政的权力而外,也对当时在战国流行的儒法思想进行了引入。在战国后期有个非常奇怪的潜规则,即是儒家不入秦国,在秦国的主流思想自商鞅而后大多为兵家和法家,因此包括东方六国之儒家往往不喜欢到秦国,认为秦国没有儒家生存的空间,秦昭襄王也曾经说过儒家无益于国。而范雎则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他力邀思想家荀子入秦,让他给秦国国政提出建议。

荀子这个人也是儒家中之异类,因为他打破了儒家不入秦的传统,还导致后世儒家对他都有诟病,当然,荀子的此次入秦可能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在荀子眼中,秦国并非是那种蒙昧的,边缘的,落后的,粗鄙的,反而秦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对荀子感触很深,甚至荀子后来所著述的到秦国观政的文章,提出了"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这显然已经具备统一天下的观点启蒙,而荀子的两个徒弟后来也都进入秦国,其中的李斯则成为秦国推行法制的核心人物。

可说李斯之入秦必然受到荀子之影响。而李斯之施政也当然受到荀子之教诲。这即是说当年范睢之远见可见非同寻常,他或者并不是想改变君主的喜好,无非是为东方六国的著名学者们推行某种理念,也是在为秦国的未来谋定发展,铺平思想上的某种鸿沟。显而易见的是荀子的此次西去秦国,为天下所带来的,绝不单单是个崭新的秦国。与那位西出函谷的老子相比,荀子的西去并不见得逊色。

秦赵大战长平数年,双方投入兵力以百万计,这对经年累月发生战争的两国来说本身就不是轻松之事,因此战争中途双方时战时停,更多的战争不是在战场上,反而是在外交上。秦赵之间常有来往,秦国赵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也都常常有来往。如果说秦赵之间没有产生过休战之想法是不可能的,频繁的外交交往也为东方诸侯国们产生了某种幻觉,就是秦赵继续开战没坏处。当时的格局本身就是天下强国秦赵齐而已,齐国远居东方,势力范围未及西部,中原的韩魏多年来受赵国压制,其实也存在冷眼旁观或者说是坐山观虎斗然后能够渔翁得利的态度。秦赵两国是心有余悸的,如果最终两败俱伤就成为其他诸侯国的板上肉任人宰割。这对范睢来说当然是巨大忧患。

战国策有记录天下合纵之士聚于邯郸想要合纵对付秦国,范雎搞的是金钱战和信息战,一方面则在本国善待赵国使者,表现出两国即将和睦的虚假格局,还有一方面就是在扰乱赵国军心,说廉颇不适合赵国,赵括才是好将军。把赵括推到历史舞台上不知道是不是范雎的计策,可是在范雎的规划之中,就算不是赵括可能也会有李括出来,数年之战的胶着状态,突然换将,本来就是兵之大忌,可惜赵国偏偏中了这个大阴谋。

长平之战的背后,范雎的绝胜于千里之外是有大功劳的,后来赵国惨败,三晋之地基本上就成为秦国势力范围,秦国设立的东郡直接就是在原来的魏国土壤上,这在几十年前看来都是非常不可能的。范雎在后来基本上已经视三晋为秦土了,甚至还发动三晋的子民到秦国去开垦荒地,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夺取其地迁徙其民。范雎之于秦国,实为超级大功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