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差的北进,悼公的尊严,田僖子的野心和鲍牧的愤怒,谁更重要?

 海叔说春秋 2023-04-29 发布于四川

春秋末世,地处江南的吴国出现了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夫差,此时的吴国称霸江南,在与楚国、越国的争夺战中屡占上风,便将兵锋指向了北方的中原。中原,这个被称为“鹿”的地方,是天下之中,富饶之地,历来为天下诸侯们所觊觎,中原的边缘地带即是楚国、秦国、齐国、燕国等国,再外面则是戎狄部落,不管是名正言顺的诸侯国,还是被视作非正统的戎狄,都对侵犯中原乐此不疲。而处于中原东南边缘的吴国自然也不例外。

盘踞在长江下游的吴国虽说追根溯源跟周天子还是亲戚,这种亲戚关系毕竟已经过去了数百年,而且距离得太远了,很多诸侯国都没有跟吴国有任何交集,或许就连周天子也快忘记这个远房亲戚了。直到吴王夫差的崛起,吴国打败了周天子曾经无法打败的楚国,称霸江南的时候,诸侯国们才意识到原来在南方还有这样厉害的诸侯国。

吴王夫差蓄势待发,乘着北方诸侯国们休战之际大举北上。北方的诸侯们国外的战争停了,国内的战争却开始了,比如晋国就是卿大夫家族与国君之间发生着多年夺权之战,而齐国也自齐桓公而后的乱局,就极少停顿过,就更别说那些蜗居中原腹地的郑宋鲁卫等国。夫差认为时机到了,要北进中原,要称霸诸侯,就要选择当年的大国来打,才能体现出吴国的实力。吴国的崛起多少还应感谢晋国的扶持,第一枪也就没有对准晋国,吴王夫差选择的是那个曾经九合诸侯的齐国。夫差联合鲁邾郯等国,把战火烧到了齐国的边境。

本想要跟齐国大战的夫差,正在摩拳擦掌之际,却闻听齐国传来大消息,史书载:“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齐悼公当国君不久,就突然死掉了,这对吴王夫差而言,实在是很无趣的事情。至于齐悼公到底怎么死的,史书中就有两种说法。《左传》:“齐人弑悼公”,《史记》:“鲍子弑悼公,赴于吴”,这至少证明当时的齐国相当之乱,即便吴王夫差不提兵北伐,齐悼公在齐国的处境也令人堪忧。那么,齐悼公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齐悼公吕阳生并非齐景公的储君人选,齐景公当年宠爱的是公子荼,也就是后来的齐国君主晏孺子。为支持晏孺子顺利即位,齐景公甚至选择将其余公子驱逐出国,吕阳生就是诸多公子中的一位。所谓前车之鉴,任何流亡到国外的公子都可能是国君的政敌,对吕阳生而言,生活在鲁国是相当胆战心惊的,随着晏孺子的即位,对于自身危险的担忧可能随时折磨着吕阳生。当然吕阳生的幸运在于,他结交了齐国的权臣田僖子,这位田陈家族的权臣,跟晏孺子又有不合,等到田僖子发动政变,最早想到的就是吕阳生。那么,吕阳生的归国即位之路,会不会一帆风顺呢?答案是否定的。

吕阳生跟随田僖子回归齐国即位之事,并不是很顺利。当时齐国的格局是田僖子和鲍牧把持朝政,齐悼公被弑杀后的齐国朝堂之上,贵族朝臣们皆议论纷纷,对选择谁作为新任齐国君主,已经作为当时齐国最大的命题。但这些朝臣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因为发动政变的是田鲍两家,掌控后宫和军队的也是田鲍两家,谁胆敢反对两家的决定,那就是和未来的齐国国君作对。因此,贵族们齐聚一堂,酒过三巡而后,便纷纷开始讨论国君人选。而当田僖子命人扛出个大袋子,将袋子丢在大堂中央,将吕阳生从袋子里放出来的时候,大家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新的齐国国君。

田僖子最不地道的做法,在于其邀请吕阳生回归之事,根本没有与鲍牧进行商量,也就是自作主张而已。当然,田僖子的深谋远虑,是故意为之。这即是惹恼了鲍牧,在堂上就否认自己主张立吕阳生为君。这还怎么得了,满堂的杯盘狼藉,满堂的酒醉迷离,贵族朝臣们看到此时齐国最大的两大权臣居然有了分歧,酒都醒了半分,默默无语的关注着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这个时候最紧张的当属吕阳生了,以如此方式回归齐国,本来就够丢脸了,如今面对满朝朝臣,在如此凝重的气氛之下,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国君之位。就在堂上给所有朝臣们跪下了,说:“可则立之,不可则已。”

这样的局势当然是田僖子愿意看到的,不管吕阳生究竟能不能成功即位,但田陈家族的威信自是树立了。鲍牧家族如果继续反对,那就是将双方的矛盾摆明了,说不定就在这酒宴之上就会干起来,那双方是得不偿失。聪明的鲍牧不会这么干,毕竟青山尚在,不怕没柴。鲍牧眼见格局如此,也便承诺:“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吕阳生即位,是为齐悼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