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国焘晚年撰写回忆录,说了很多人的坏话,却唯独对两人保持敬意

 君临天下100 2023-04-29 发布于湖北

1979年12月3日,加拿大多伦多,夜。

那是一个寒风萧瑟,大雪纷飞的夜晚,抬头而视,甚至看不到星月的影子,晚归的行人们纷纷夹紧围巾,抱着身子,生怕有一丝凉风顺着衣缝进来,从而冻僵自己的身体,他们一边抱怨着这该死的天气一边马不停蹄的往自己家中方向跑去。

就是这么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张国焘被冻死在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

张国焘

几十年前,他曾意气风发,投身革命,野心勃勃,势必想要干出一番伟大事业,他也一度成为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但却因为自己的私心,“背叛了革命,背叛了党”,最终只能落下一个客死他乡的凄惨境地。

死后不久,他的妻子杨子烈就给他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参与葬礼之人寥寥无几。

而他留下来的遗物也只有一部回忆录罢了。

杨子烈

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几乎把所有人都“骂”了一遍,不论是国民党的一些人,亦或是曾经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们,甚至就连毛主席都没有放过。

要知道,如果不是毛主席的话,张国焘是没有任何机会与妻儿团聚的,但他依旧不懂得感激。

就是这么一个不懂感激并且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之辈,在这部回忆录中,却依旧对两个人保持了很高的敬意,那么,这两个人究竟是谁?而张国焘为何对这二人推崇有加呢?

蔡申熙

英年早逝的军事家

蔡申熙是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他创立了鄂东南红15军,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这么评价他:

在我的同僚中,蔡申熙是最有战略见解的人才,他是老同志,在没有进黄埔第一期以前,就和我一起干过工会工作。我早就知道他的头脑冷静、精细,此次我们在这里重逢,他的右臂已经在作战中受了重伤,残废了,但他仍任军事学校校长,工作十分积极。他厌恶军阀土匪习气,主张红军正规化,在军事指挥方面也许不如徐向前,而在军事见解上往往有独到之处。

蔡申熙,1906年2月12日出生于湖南醴陵,从小便参与革命,组织了“社会问题研究社”,1924年转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之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担任团长。

1927年8月,他参与南昌起义,参与了会昌,三河坝等战斗,皆有不俗表现。

1930年,他率领红15军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同年12月,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次年,他又率部参与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在战斗中,他虽然身受重伤,但依旧他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新集

在接下来的经历中,蔡申熙不断的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徐向前徐帅曾这么评价他:蔡申熙同志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但就是这么一个本该继续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的年轻天才将领,却因为张国焘的骄傲自大而牺牲在战场上,时年不过仅26岁。

1931年1月中旬,红15军与红1军在河南商城县会晤,为了增强战斗力,统一作战,两军决定合并为红四军,合并之后,他们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续取得了好几次大捷,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鄂豫皖根据地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一时名声,竟然隐隐有超越毛主席等人的趋势。

而这样的连战连胜,让性格本就骄傲的张国焘更加自大,盲目认为自己的军队是无敌之师,要求军队不间断的进攻。

蔡申熙并没有被连续的大胜冲昏头脑,相反,他在这之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味道,于是他三番五次的向张国焘建议要提前给军队寻得一条后路,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搜集情报,研究地形,联系党组织,用这么多心血凝结出来的报告却换来张国焘的嗤之以鼻,置之高阁。

初升的太阳终会落下,而胜利的高歌也即将曲闭,张国焘的狂妄自大,终究给红四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1932年8月,蒋介石发动总攻,其主要目标直指鄂豫皖根据地,一时间,敌人如同蝗灾一般杀入了鄂豫皖根据地,红四军在猝不及防之下,吃了很大的败仗。

蒋介石

此时张国焘才从胜利之中醒了过来,手足无措的召开会议,任蔡申熙为红25军军长,并且让他出谋划策,但蔡申熙只是冷笑一声,用手指指了指上方,说道:“良策?几个月前不就被你放在那上面了吗?”

而张国焘也立马反应过来蔡申熙是在嘲讽他,碍于现在的情况紧急,只得尴尬的笑了笑:“你就把你以前给我说的再跟同志们说一下吧。”

随后,蔡申熙便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向西转移的策略,徐向前等同志皆表示赞同这个主意,张国焘也点了点头,下令向平汉铁路西方转移。

不久后,著名的河口血战便发生了,而蔡申熙也牺牲于这场血战之中,当时面对紧紧相逼的国民党大军,蔡申熙冷静的指挥主要部队转移,降下命令之后,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小队进行殿后,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在这次战斗中用冲锋枪击中了蔡申熙。

蔡申熙

由于当时的情况紧急,卫生条件极其简陋,医物?药品?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军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得握紧拳头,不甘的把头扭过去,不忍看着痛苦挣扎的蔡申熙。

徐向前得知好友受伤的消息,便急匆匆的赶到蔡申熙面前,看着他痛苦的样子,便握住他的手,泪水染湿了这位将军的脸颊,但因为前线紧急,不得不立马返回前线进行指挥,只得心中祈祷奇迹的发生,让好友撑过这一劫。

事与愿违,这位拥有杰出军事能力本该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的年轻将领还是没有撑过去,壮烈牺牲。

毛主席与徐向前

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张国焘在回忆录中推崇的另一位就是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

与蔡申熙一样,徐向前也是黄埔军校的一期毕业生,不过,这位后来为党和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帅,在黄埔军校时并不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这么评价他。

徐向前在黄埔第一期的时候,并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我们接触不多,我对他也没什么深刻印象,但是重逢后,我们谈过几次,我发觉,他确实具备了领导者条件,他的游击战的经验很是丰富,军事见解也一点不虚浮,非常实际,在实战中担任指挥又很负责任,对待下属既严格又谦和,不失大将风度。除此之外,他对党极为尊重,私生活又很严谨,身上没有军阀恶习。

徐向前

徐向前本名徐象谦,1901年11月8号出生,是山西五台县人,在1924年4月时正式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他为了顺应革命,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徐向前。

但他的革命之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一开始,他是国民党的一员,但却没有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并且获得胜利,之后被国民党派到河南,在冯玉祥国民革命军手下当司令部参谋。

陈炯明

不久,军队溃散,徐向前只得回到家乡,但是他不甘就此罢休,革命的烈焰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烧,所以他前往南方,继续闯荡,结识不少英雄豪杰,其中就有很多共产党同志。

1927年3月,他经过樊炳星等人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光荣的一份子,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第一次国共内战打响,徐向前被党任命为红四师师长,坚持东江游击战争,但因为国民政府的大肆围剿,红四师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只剩下徐向前等寥寥数人被地下共产党救下,多次辗转后,经由杨殷推荐,前往大别山。

南昌起义

1931年初,蒋介石掀起了对共产党的围剿,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徐向前分别指挥了首次使用围点打援战术,围攻磨角楼,而后又运用坑道作业歼敌千余人,成功攻下新集,之后又成功打了几次大捷,可以说新四军能有如此战斗力,徐向前功不可没,而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也就此落幕。

后来,徐向前在第二次反围剿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皆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因为张国焘的居功自傲,虽说最终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剿,但也让红四军损失非常严重,此时,徐向前对于张国焘的态度就显得非常不满了,但为了红四军的团结,徐向前一直在忍着自己的脾气,依旧与张国焘联手共事。

长征会师

仅仅过去了几个月蒋介石便再次大军压境,而彼时的党不得不迎战,又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

在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完成了会师,而徐向前也在这次会师中,了解到了毛主席那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卓越的领导力,并深深为之折服。

张国焘

此后,因为张国焘的错误引导与自己的一些想法,导致徐向前又不得不与毛主席等人分道扬镳,几十年后,徐向前还把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想写在了自己的回忆录中:

“我的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几年来自己同张国焘、陈昌浩共事一直不痛快,想早点离开他们。两军会合后,我对陈昌浩说,想去中央做点工作,的确是心里话,我是左思右想盘算了许久才决定说出来的,但是另一方面,右路军如果单独北上,等于把四方面军分成了两半,自己也舍不得,四方面军是我眼看着从小发展起来的,大家操了不少心,留了不少血汗,才形成了这么一支队伍,真不容易啊!分成两半,各走一方,无论是理智上还是感情上,我都难以接受,这也许是我的弱点所在吧!”

没过多久,张国焘的指挥错误就让红四军陷入了绝境,看着损失惨重的红四军,徐向前后悔不已,但也只能握紧拳头,一言不发,从此下定决心与张国焘分道扬镳。

再之后,张国焘依旧执迷不悟,最终叛出共产党,而徐向前开始进入党中央,为党中央挥洒热血,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因病逝世,享年89岁。

徐向前

他为人质朴纯粹,行事低调,温润尔雅,一生都在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身心,他去世前,留下三条遗言,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大别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足以证明这位元帅的品格是多么的高洁美丽。

结尾

新中国成立后,蔡申熙同志被追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36位军事家之一,徐向前同志也成为了开国功勋元老,位列十大元帅。

而今,两位英雄都已离世,但是他们光荣的事迹与高尚的美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并且受到广大中国人民永久的爱戴与崇敬。

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张国焘,被自己无止境的野心所淹没,在国民党也未受重用,只得灰溜溜的离开中国,前往加拿大投奔自己的儿子,最终落下一个凄惨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