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 第二章 古体诗 第三十一节 入律的古风31.1 我们在第二十八节里说过,唐以前的古诗并末避免律句,因为当时既无所谓“律”,也就无从避免。后世所谓“律句”,就普通说,是指腹节上字平仄合律者而言;但是,依一三五不论的说法,除孤平外,像五言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之类,至少也该认为“似律”;又如特拗“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也该认为“似律”。因此,若要古风连似律的句子都没有的,实在很难;就说全篇没有入律的句子,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心造成的。这样的古风并不多,现在五七言各举一例如下: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 孟郊 换却世上心,独起山中情。露上凉且鲜,云策高复轻。 喜见夏日来,变为松景清。每将逍遥听,不厌飕飗声。 远念尘末宗,未疏俗间名。桂枝妄举手,萍路空劳生。 仰谢开净弦,相招时一鸣。 【“上”一作“衣”,“枝”一作“科”,“手”一作“意”。】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今人昨人多自私, 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31.2 但是,诗论家认为:如果只有律句而没有律联,仍旧不失古诗的格调。这就是说,出句入律,则对句不入律以为补救;对句入律,则出句不入律以为补救。例如:(律句以○为记)【原文中○号在律句中各字的下面。现将○号改放在律句之后,并将律句字体加粗。】 沙弥舞袈裟,走向踯躅飞。闲步亦惺惺,芳援相依依。 噎塞春咽喉,蜂蝶事光辉○。群嬉且已晚,孤行将何归? 流艳去不息,朝英亦疏微。 【“行”一作“引”】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 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 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祗得移荆蛮。判司卑官不堪说, 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 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31.3 着意避免入律者,五言有孟郊,七言有韩愈。至于杜甫,只在五言仿古,七言则不太避免入律。李白最为特别,他很少做律诗,然而他有一小部分五古是入律的,一大部分七古是入律的。 【孟郊的五古中多有律句,甚至律联。例如 :《游子吟》诗中“临行密密缝”“谁言(一作难将)寸草心”都是律句(“平平仄仄平”)。《塘下行》(“塘边日欲斜,年少早还家。徒将白羽扇,调妾木兰花。不是城头树,那栖来去鸦。”)首联“塘边日欲斜,年少早还家”是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第二句首字属平仄不拘),第四句“调妾木兰花”是律句(“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第五句“不是城头树”也是律句(“仄仄平平仄”)。其五古中入律的诗句甚多。在与韩愈联句所作诗《赠剑客李园联句》中两人都各有律句——“行当献天子,然后致殊勋(郊)。岂知丰城下,空有斗间云(愈)”。两联的对句均用“平仄仄平平”。可见说孟郊的五古“着意避免入律”值得商榷。】 【韩愈有一首转韵七古《桃源图》,共19联38句,就有9个律句和2个律联:流水盘回山百转(平仄平平平仄仄),题封远寄南宫下、争持酒食来相馈(平平仄仄平平仄)架岩凿谷开宫室(仄平仄仄平平仄)接屋连墙千万日、地坼天分非所恤(仄仄平平平仄仄)大蛇中断丧前王、火轮飞出客心惊(仄平平仄仄平平)月明伴宿玉堂空(仄平仄仄仄平平)骨冷魂清无梦寐、万里苍苍烟水暮(仄仄平平平仄仄);听终辞绝共悽然,自说经今六百年(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可见韩愈的七古也没有“着意避免入律”。】 31.4 综览全唐诗,五古及一韵到底的七古入律的最少,七古转韵诗入律的最多。为求清晰起见,我们将分为三类叙述:(一)五古;(二)一韵到底的七古;(三)转韵的七古。(转韵五古与一韵到底的五古情形相同,故不分别叙述。) 31.5 (一)五古。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如果出句和对句都是律句,如果它们是拗对,那么仍不算是律联,也不算是入律。例如: 《寄中书刘舍人》 韦应物 云宵路竟别,中年迹暂同。比翼趋丹陛,连骑下南宫(拗对)。 佳咏邀清月,幽赏滞芳丛(拗对)。迨予一出守,与子限西东。 晨露方怆怆,离抱更忡忡。忽睹九天诏,秉纶归国工。 玉座浮香气,秋禁散凉风(拗对)。应向横门度,环佩杳玲珑(拗对)。 光辉恨未瞩,归思坐难通。苍苍松桂姿,想在掖垣中。 【“宵”当作“霄”。怆怆(一作苍),度(一作旁)】 不过,像这样多的律句,已经是非常近律了。这是从“齐梁体”来的。齐梁体如果不用拗对,就不免有许多律联,甚至全诗入律,只靠拗黏以与律诗有别而已。 【“黏”只是近体诗中联结律联的法则,并非所有格律诗联结律联的法则的要件。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徐青先生(他是北大王力教授的弟子。曾著有《古典诗律史》、《唐诗格律通论》等书)在其《诗词格律概要》第一章《诗律和诗律的结构》中将“律联之间全用'粘’”来组合的律诗称之为“粘式律诗”。徐青教授指出:“'粘式律诗’只是古代格律诗中的一种结构类型,而不是全部。……尽管到了唐代,粘式律诗渐成格律诗的主体了,在诗歌数量上也渐占了优势了,但粘对混合式律诗仍有很大的数量,直至今人写律诗,也还会写出粘对混合式律诗来。”唐代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等都写有不是全部用“黏”或完全不用“黏”的律诗。可参见本人《从律联间组合方式看律诗结构的多样性》和《唐代“大历十才子”的“另类”七律》两篇文章。分别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625/21/1146003_844838869.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11/15/1146003_956321734.shtml】 31.6 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诸人的五古,非但不避律句,有时还不避律联。律句最多的时候,可以占全篇的大部分。例如:(律联以●为记,律句以○为记。)【原文中●号和○号均放在文字下面,现改放在诗句之后,律句以○表示,律联以◎号表示,并将字体加粗。】 《郑霍二山人》 王维 翩翩繁华子,多出金 张门。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 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岂乏中林士?无人荐至尊◎。 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 (小部分入律) 《不调归东川别业》 李颀 寸禄言可取,托身将见遗。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 绂冕谢知己,林园多后时。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 十室对河岸,渔樵祗在兹。青郊香杜若,白水映茅茨◎。 昼景彻云树,夕阴澄古逵。渚花独开晚,田鹤静飞迟○。 且复乐生事,前贤为我师。清歌聊鼓楫,永日望佳期◎。 (小部分入律) 《赵十四兄见访》 王昌龄 客来舒长簟,开閤延清风。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忽忆鲈鱼鲙○,扁舟往江东。 (大部分入律) 《襄阳公宅饮》 孟浩然 窈窕夕阳佳,芊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码碯◎。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谈笑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若以律联论,则小部分入律;若以律句论,则大部分入律)【“阳”一作“阴”,“佳”一作“在”,“芊”一作“䒠”,“红”一作“芝”】 31.7 五古全篇入律者非常罕见;因为全篇入律就太像律诗了。只有下面一个例子,勉强可认为全篇入律的五古: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除了首句第三字拗(五律第三字也偶然可拗),和“秋风”句拗黏之外,在平仄上竟是一首近体诗。我们之所以不把它看认为一首“三韵小律”者,只因中间一联不成对仗而已。 31.8 转韵五古也常有入律的句子。上文第二十六节里所举卢纶的《送吉中孚》几乎全篇入律或似律。【王力:“全诗共四十四句,只有'送客随岸行’,'暗入无路上’,'露色凝古坛’三句不入律。这三句的平仄是着意造成的,因为这样才和下面的'平平仄平仄’恰恰相对。除此之外,虽还稍有拗救,都是律诗里所容许的。”】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城中卧疾知阎薛二子屡从邑令饮因》 韦应物 车马日萧萧○,胡不枉我庐。方来从令饮,卧病独何如◎? 秋风起汉皋○,开户望平芜○。即此稀音素,焉知中密疏。 渴者不思火,寒者不求水。人生羁寓时,去就当如此。 犹希心异迹,眷眷存终始◎。 【按:“秋风起汉皋,开户望平芜”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也是一个律联。但王力教授只是将其作为入律的两个单句。不知何故。“汉”一作“江”,“稀”一作“吝”,“素”一作“表”,“寓”一作“旅”,“犹希心异迹”一作“从利心迹异”】 31.9 这里附带说一说仄韵的律诗。有人认为律诗只应有平韵,不应有仄韵。依此说法,则上文第四节里所举的仄韵五律都该认为仄韵五古,只不过是全篇入律(或似律)的古风罢了。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江上别流人》 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凡认律诗不能有仄韵的人,自然也认近体绝句不能有仄韵于是第四节里所举的仄韵五绝也应认为入律的古绝。现在不再举例了。 31.10 (二)一韵到底的七古。 七古之一韵到底者,本是仿古的一派,像杜 韩的七古,其中律句颇为罕见。然而罕见并不是完全没有,杜诗中就较为多些。例如: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 杜甫 疾风吹尘暗河县,行子隔手不相见。湖城城南一开眼,驻马偶识云卿面。 向非刘颢为地主,懒回鞭辔成高宴○。刘侯叹我携客来,置酒张灯促华馔。 且将款曲终今夕○,休语艰难尚酣战。照室红炉促曙光,萦窗素月垂文练◎。 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 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霰。 【“南”一作“东”或“北”,“向”一作“况”,“成高”一作“城南”,“叹”一作“欢”,“终今夕”一作“经今冬”,“语”一作“话”,“促曙光”一作“簇曙花”,“文”一作“秋”,“陌”一作“春”,“寒尽春生”一作“紫陌春寒”,“霰”一作“线”】 31.11 有一点值得注意:这首诗乃是仄韵诗。律诗既没有仄韵,则仄韵七古不妨用律句,因为从仄脚已令人觉察出它不是律诗了。现在再举宋人的两个例子: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 苏轼 雨足谁言春麦短?城坚不怕秋涛卷◎。日长惟有睡相宜○,半脱纱巾落纨扇。 芳草不锄当户长,珍禽独下无人见○。觉来身世都是梦,坐久枕痕犹著面○。 城西忽报故人来,急扫风轩炊麦饭◎。伏波论兵初矍铄,中散谈仙更清远。 南都从事亦学道,不恤肠空誇脑满○。问羊他日到金华,应许相将游阆苑◎。 (“半脱”“中散”两句是律诗中所谓特拗,所以也可认为似律)【“动”一作“锄”,“恤”一作“惜”】 《怀成都十韵》 陆游 放翁五十犹豪纵○,锦城一觉繁华梦○。竹叶春醪碧玉壶,桃花騣马青丝鞚◎。 斗鸡南市各分朋,射雉西郊常命中◎。壮士臂立绿绦鹰,佳人袍画金泥凤○。 椽烛那知夜漏残,银貂不管晨霜重◎。一梢红破海棠回○,数蕊香新早梅动。 酒徒诗社朝莫忙,日月匆匆迭宾送。浮世堪惊老已成,虚名自笑今何用◎! 归来山舍万事空,卧听糟床酒鸣瓮。北窗风雨耿青灯○,旧游欲说无人共○。 (“数蕊”“日月”“卧听”三句都是律诗中所谓特拗。)【“騣”中的“凶”改“鬯”的上部。“莫”同“暮”】 像苏 陆这两首诗,每一联都有入律或似律的句子,已经是受了转韵七古的影响(见下文)。陆诗除首句入韵外,出句都用平脚,并非平仄递用,更像仄韵的近体诗。(参看上文第四节里所引韩偓的《意绪》。) 【韩偓《意绪》: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灵阁。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娇娆意绪不胜羞,愿倚郎君永相着。】 【李白、杜甫等人一韵到底的平韵七古中也有入律的诗句。例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仅3联,其中“金陵子弟来相送”(平平仄仄平平仄)是一字不“拗”的平起仄收式律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也是近体诗中常见的律联(后句“救孤平”)。杜甫的《赤甲》,4联,其中“两见巫山楚水春”(仄仄平平仄仄平)是一字不“拗”的仄起平收式律句,“笑接郎中评事饮,病从深酌道吾真”(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也是近体诗中常见的律联。可参见本人《关于“平韵到底”的七古“断不可杂以律句”的异议》。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304/18/1146003_1070445812.shtml】 31.12 凡不承认有仄韵五律的,自然也不承认有仄韵七律,于是第四节里所举的仄韵七律也可认为入律的七古。现在再举一个近似仄韵七律的例子: 《寒食城东即事》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含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鞦韆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诗颔联不用对仗,颈联与次联又不黏,似乎可确认它是古风。但是,咱们不要忘记王维的平韵律诗也有颔联不用对仗的(上文第十三节),也有不黏的(上文第十节)。恐怕最强有力的理由还是律诗不能有仄韵。但是,像这样全篇句句入律,总该认为律古之间的诗。 【《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中王维“颔联不用对仗”的五律诗例: 1、《送贺遂员外外甥》: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2、《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间。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 3、《送岐州源长史归》: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汉语诗律学》(增订本)第十节《失对和失黏》中王维“不黏”的七律诗例: 1、《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颈联与尾联失黏) 2、《送方尊师归嵩山》:仙官欲住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颔联与颈联失黏,颈联与尾联失黏) 3、《出塞》: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首联与颔联失黏,颔联与颈联失黏)】 31.13 (三)转韵的七古。 王士祯说:“换韵已非近体,用律句无妨”。(《古诗平仄集说》所引。)他的意思是说:近体诗并没有转韵的;如果转韵,就不妨用律句,因为即使全篇入律,也不至于和近体诗相混了。其实,转韵七古也分为仿古和革新两派(参看上文第二十六节):仿古派虽有用律句的,却只占一小部分,革新派则往往四句一转韵,平仄韵递用,而且全似律句。这完全是受了律诗的影响——严格地说,该说是受了齐梁七言诗的影响,但齐梁诗也就是律诗的祖宗。上文说过,转韵的七古入律的最多。既然往往全首入律,或大部分入律,我们不妨用第六节里所用律句平仄格式的句号a.A.b.B.来注明。如果第五字拗,或特拗,或孤平,则用a′.A′.b′.B′。但是,偶然也有用古句的地方,我们将用别的记号:如系“拗句”,则用c.C.替代a.A,d.D.替代b.B;如系“单拗”,则用e.E.替代a.A,f.F.替代b.B;如系“双拗”,则用g.G.替代a.A,h.H.替代b.B。又拗黏以●为号,拗对以△为号。现在先举王维的一个例子:【a:平平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A),两岸桃花夹去津(B)。坐看●红树不知远(a′),行尽青溪不见人(B)。 山口潜行始隈隩(b′),山开旷望旋平陆(a)。遥看一处攒云树(a),近入千家散花竹(b′)。 樵客初传汉姓名(B),居人未改秦衣服(a)。居人共住武陵源(A),还从△物外起田园(A)。 月明松下房栊静(a),日出云中鸡犬喧(B′)。惊闻●俗客争来集(a),竞引还家问都邑(b′)。 平明闾巷扫花开(A),薄暮渔樵乘水入(b)。初因●避地去人间(A),及至成仙遂不还(B)。 峡里谁知有人事(b′)?世中遥望空云山(A′)。不疑灵境难闻见(a),尘心△未尽思乡县(a)。 出洞●无论隔山水(b′),辞家终拟长游衍(a)。自谓●经过旧不迷(B),安知峰壑今来变(a)! 当时只记入山深(A),青溪△几曲到云林(A)。春来遍是桃花水(a),不辨仙源何处寻(B′)。 【“平明闾巷扫花开”中“明”字后漏记●号。】 这诗大致是四句一转韵,只有两处是六句一转的。用韵是平仄相间的。以每句的平仄而论,差不多完全是律句。b′是律诗中的特拗,本可认为律句,a′B′也是律诗中颇常见的调子。只有A′是个三平调,可算是古句,然而全诗也只杂着一个古句而已。拗对除非不用,若用,总在每韵的第一联,尤其是平韵的第一联,这和上节所述联中有两平脚多用拗对的习惯是相合的。拗黏则随处可拗。诗论家以为转韵七古之所以异于近体者,除转韵一点外,就靠拗黏拗对来做特征了。 31.14 王维这一首诗,上继齐梁与初唐,下开“元和体”的风气。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瑟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当时称为元和体。(其实元和前已有此体。参看刘禹锡《泰娘歌》,见《全唐诗》十三。)元和体的诗,大约古句稍为多些,四句一转韵和平仄韵相间的规矩稍为变通些;然而大部分入律则是一样的。一直转韵下去,诗可以拉得很长,所以适宜于长篇的叙事诗。下面是这三首诗的原文: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a),御宇多年求不得(b)。杨家●有女初长成(D),养在深闺人未识(b)。 天生●丽质难自弃(d),一朝△选在君王侧(a)。回眸一笑百媚生(D),六宫△粉黛无颜色(a)。 春寒赐浴华清池(A′),温泉△水滑洗凝脂(A)。侍儿扶起娇无力(a),始是新承恩泽时(B′)。 云鬓花颜金步摇(B′),芙蓉帐里度春宵(A)。春宵苦短日高起(a′),从此君王不早朝(B′)。 承欢●侍宴无闲暇(a),春从春游夜专夜(b′)。后宫●佳丽三千人(A′),三千△宠爱在一身(D)。 金屋●妆成娇侍夜(b),玉楼宴罢醉和春(A)。姊妹●弟兄皆列土(b),可怜光彩生门户(a)。 遂令天下父母心(D),不重生男重生女(b′)。骊宫●高处入青云(A),仙乐风飘处处闻(B)。 缓歌●慢舞凝丝竹(a),尽日君王看不足(b)。渔阳●鞞鼓动地来(D),惊破霓裳羽衣曲(b′)。 九重●城阙烟尘生(A′),千骑万骑西南行(E)。翠华●摇摇行复止(f),西出都门百馀里b′)。 六军●不发无奈何(D),宛转蛾眉马前死(b′)。花钿委地无人收(A′),翠翘△金雀玉搔头(A)。 君王掩面救不得(d),回看●血泪相和流(A′)。黄埃散漫风萧索(a),云栈萦纡登剑阁(b)。 峨嵋●山下少人行(A),旌旗△无光日色薄(f)。蜀江水碧蜀山青(A),圣主朝朝暮暮情(B)。 行宫见月伤心色(a),夜雨闻铃肠断声(B′)。天旋●地转回龙驭(a),到此踌躇不能去(b′)。 马嵬●坡下泥土中(D),不见玉颜空死处(b)。君臣●相顾尽沾衣(A),东望都门信马归(B)。 归来●池苑皆依旧(a),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A),对此如何不泪垂(B)! 春风●桃李花开夜(a),秋雨梧桐叶落时(B)。西宫●南内多秋草(a),落叶满阶红不扫(b)。 梨园●弟子白发新(D),椒房阿监青娥老(a)。夕殿●萤飞思悄然(b′),孤灯挑尽未成眠(A)。 迟迟钟鼓初长夜(a),耿耿星河欲曙天(B)。鸳鸯●瓦冷霜华重(a),翡翠衾寒谁与共(b)? 悠悠●生死别经年(A),魂魄不曾来入梦(b)。临邛●道士鸿都客(a),能以精诚致魂魄(b′)。 为感君王展转恩(B),遂教方士殷勤觅(a)。排空驭气奔如电(a),升天△入地求之遍(a)。 上穷碧落下黄泉(A),两处茫茫皆不见(b)。忽闻●海上有仙山(A),山在虚无缥缈间(B′)。 楼阁玲珑五云起(b′),其中绰约多仙子(a)。中有一人字太真(B′孤平),雪肤花貌参差是(a)。 金阙●西厢叩玉扃(B),转教小玉报双成(A)。闻道●汉家天子使(b),九华帐里梦魂惊(A)。 揽衣推枕起徘徊(A),珠箔银屏迤逦开(B)。云髻半偏新睡觉(b),花冠不整下堂来(A)。 风吹仙袂飘飖举(a),犹似霓裳羽衣舞(b′)。玉容●寂莫泪阑干(A),梨花△一枝春带雨(f)。 含情凝睇谢君王(A),一别音容两渺茫(B)。昭阳●殿里恩爱绝(d),蓬莱宫中日月长(F)。 回头下望人寰处(a),不见长安见尘雾(b′)。唯将●旧物表深情(A),钿合金钗寄将去(b′)。 钗留●一股合一扇(d),钗擘黄金合分钿(b′)。但教●心似金钿坚(D),天上人间会相见(b′)。 临别殷勤重寄词(B),词中有誓两心知(A)。七月●七日长生殿(e),夜半无人私语时(B′)。 在天●愿作比翼鸟(d),在地愿为连理枝(B′)。天长●地久有时尽(a′),此恨绵绵无绝期(B′)。 (全诗共一百二十句,入律者七十句,似律者三十句,仿(A′)古者二十句。拗黏三十七处,拗对八处。一韵四句者二十三处,二句者六处,八句者两处。平仄韵相间者二十五处,以平韵承平韵者两处,以仄韵承仄韵者三处。) 【“千骑万骑”一作“千乘万骑”。“花钿委地无人收(A′),翠翘△金雀玉搔头(A)。“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中“王”字后漏●号,“看”字后的●号应改为△号。“行宫见月伤心色”中“宫”字后漏●号,“椒房阿监青娥老”中“房”字后漏△号,“回头下望人寰处”中“头”字后漏●号,“夜半无人私语时”中“半”字后漏△号。】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f),枫叶荻花秋瑟瑟(b)。主人●下马客在船(D),举酒欲饮无管弦(H)。 醉不成欢惨将别(b′),别时茫茫江浸月(f)。忽闻水上琵琶声(A′),主人△忘归客不发(f)。 寻声暗问弹者谁(D),琵琶△声停欲语迟(F)。移船相近邀相见(a),添酒回灯重开宴(b′)。 千呼●万唤始出来(D),犹抱琵琶半遮面(b′)。转轴拨弦三两声(B′),未成曲调先有情(D)。 弦弦掩抑声声思(a),似诉平生不得志(b′)。低眉●信手续续弹(D),说尽心中无限事(b)。 轻拢●慢撚抹复挑(D),初为△霓裳后六幺(F)。大弦嘈嘈如急雨(f),小弦△切切如私语(a)。 嘈嘈切切错杂弹(D),大珠△小珠落玉盘(F)。间关莺语花底滑(d),幽咽泉流水下滩(B)。 水泉●冷涩弦凝绝(a),凝绝不通声暂歇(b)。别有幽愁暗恨生(B),此时无声胜有声(F)。 银瓶乍破水浆迸(a′),铁骑突出刀枪鸣(E)。曲终●收拨当心画(a),四弦△一声如裂帛(f)。 东船西舫悄无言(A),唯见江心秋月白(b)。沈吟放拨插弦中(A),整顿衣裳起敛容(B)。 自言本是京城女(a),家在虾蟆陵下住(b)。十三●学得琵琶成(A′),名属教坊第一部(b′)。 曲罢长教善才伏(b′),妆成每被秋娘妒(a)。五陵年少争缠头(A′),一曲红绡不知数(b′)。 钿头●银篦击节碎(d),血色罗裙翻酒污(b)。今年●欢笑复明年(A),秋月春风等闲度(b′)。 弟走从军阿姨死(b′),暮去△朝来颜色故(b)。门前●冷落鞍马稀(D),老大嫁作商人妇(e)。 商人●重利轻别离(D),前月浮梁买茶去(b′)。去来●江口守空船(A),绕船△明月江水寒(D)。 夜深忽梦少年事(a′),梦啼△妆泪红阑干(A′)。我闻琵琶已叹息(f),又闻△此语重唧唧(d)。 同是●天涯沦落人(B),相逢何必曾相识(a)! 我从去年辞帝京(F),谪居△卧病浔阳城(A′)。 浔阳地僻无音乐(a),终岁不闻丝竹声(B′)。住近湓城地低湿(b′),黄芦苦竹绕宅生(D)。 其间旦暮闻何物(a),杜鹃△啼血猿哀鸣(A′)。春江花朝秋月夜(f),往往取酒还独倾(H)。 岂无●山歌与村笛(f),呕哑△嘲哳难为听(A′)。今夜●闻君琵琶语(c),如听仙乐耳暂明(d)。 莫辞更坐弹一曲(d),为君△翻作《琵琶行》(A′)。感我●此言良久立(b),却坐△促弦弦转急(b)。 凄凄●不似向前声(a),满座重闻皆掩泣(B)。座中●泣下谁最多(D)?江州△司马青衫湿(a)。 (全诗共八十八句,入律者三十句,似律者二十三句,仿古者三十五句。较《长恨歌》为近古。拗黏二十处,拗对十六处。一韵四句者八处,两句者八处,六句者一处,十六句者一处,十八句者一处。全篇平仄韵相间,较《长恨歌》为格律化。)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几句中,“吟”若作平声字则在其后应加●号,若作仄声字则“顿”字后应加△号;“言”字后漏●号。】 《连昌宫词》 元稹 连昌宫中满宫竹(f),岁久无人森似束(b)。又有墙头千叶桃(B′),风动△落花红蔌蔌(b′)。 宫边●老翁为余泣(f),小年△选进因曾入(a)。上皇正在望仙楼(A),太真△同凭阑干立(a)。 楼上●楼前尽珠翠(b′),炫转荧煌照天地(b′)。归来●如梦复如痴(A),何暇备言宫里事(b)。 初过●寒食一百六(d),店舍无烟宫树绿(b)。夜半月高弦索鸣(B′),贺老△琵琶定场屋(b′)。 力士传呼觅念奴(B′),念奴潜伴诸郎宿(a)。须臾觅得又连催(A),特敕街中许然烛(b′)。 春娇●满眼睡红绡(A),掠削云鬟旋装束(b′)。飞上九天歌一声(B′),二十五郎吹管逐(b)。 逡巡●大偏凉州彻(a),色色龟兹轰录续(b)。李谟●擪笛傍宫墙(A),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A),万人△歌舞涂路中(D)。百官队仗避岐 薛(a′),杨氏诸姨车斗风(A′)。 明年●十月东都破(a),御路犹存禄山过(b′)。驱令●供顿不敢藏(D),万姓无声泪潜堕(b′)。 两京●定后六七年(D),却寻△家舍行宫前(A′)。庄园烧尽有枯井(a′),行宫△门闼树宛然(D)。 尔后●相传六皇帝(b′),不到△离宫门久闭(b)。往来年少说长安(A),玄武楼成花萼废(b)。 去年●敕使因斫竹(d),偶值门开暂相逐(b′)。荆榛●栉比塞池塘(A),狐兔骄痴缘树木(b)。 舞榭敧倾基尚存(B′),文窗窈窕纱犹绿(a)。尘埋粉壁旧花钿(A),鸟啄风筝碎珠玉(b′)。 上皇●偏爱临砌花(D),依然△御榻临阶斜(A′)。蛇出●燕巢盘斗栱(b),菌生香案生当衙(A)。 寝殿●相连端正楼(B′),太真梳洗楼上头(D)。晨光未出帘影黑(d),至今△反挂珊瑚钩(A′)。 指示●傍人因恸哭(b),却出△宫门泪相续(b′)。自从●此后还闭门(D),夜夜狐狸上门屋(b′)。 我闻●此语心骨悲(D),太平△谁致乱者谁(D)?翁言文野何分别(a),耳闻△眼见为君说(a′)。 姚崇宋璟作相公(D),劝谏上皇言语切(b)。燮理阴阳禾黍丰(B′),调和中外无兵戎(A′)。 长官清平太守好(f),拣选皆言由相公(B′)。开元●之末姚宋死(d),朝廷△渐渐由妃子(a)。 禄山宫里养作儿(F),虢国门前闹如市(b′)。弄权●宰相不记名(D),依稀△忆得杨与李(d)。 庙谟颠倒四海摇(D),五十年来作疮痏(b′)。今皇●神圣丞相明(D),诏书△才下吴蜀平(D)。 官军又取淮南贼(a),此贼亦除天下宁(B′)。年年●耕种宫前道(a),今年△不遣子孙耕(A)。 老翁此意深望幸(a),努力庙谟休用兵(B′)。 (全诗共九十句,入律者三十五句,似律者三十二句,仿古者二十三句。拗黏二十二处,拗对十七处。一韵四句者十二处,二句者两处,八句者三处,十六句者一处。平仄韵相间者十一处,以平韵承平韵者一处,以仄韵承仄韵者三处。) 【“二十五郎吹管逐”中“十”字后漏△号,“往来年少说长安”中“来”字后漏●号。】 31.15 元 白都喜欢用D式,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第五字可平)。这也许只是一种习惯,没有什么理由。双拗句非常罕用。有一种情形是王元白三人所同有的,就是每韵的第一句一定入韵。 31.16 这四首诗都是长篇。至于李颀王昌龄等人的一些短篇,就更喜欢用律句。例子已见于上文第二十六节,读者可以自己寻绎。 (P436—449) 【附记】本材料由 邓旺林(网名“芙蓉书阁”)录入、上传。【】内是录入者的相关说明。 |
|
来自: 芙蓉书阁 > 《王力《汉语诗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