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封信和一座城市的性格

 老张ap7onl1fzp 2023-04-29 发布于广东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了消灭“三大差别”,毛泽东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青年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的指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在全国大规模展开。1968年“老三届”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都有儿女上山下乡,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上山下乡联系在一起。上山下乡、知青、告别,是那个时代所有城市家庭每一个成员时常念叨的关键词。

图片


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徙。也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青春大旅行。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每一个个体生命上就是一座山。每一个人都是时代之河流上飘忽不定的一根稻草。
李良模,住在莆田县城关居仁巷,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的长子,初中毕业,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前往莆田县山区——萩芦公社崇福大队“插队落户”。
从1969年1月至1972年12月,三年上山下乡,耗尽了这个城市贫民家庭的粮食与期待。那些年,城市居民凭粮簿购买定量口粮,或无多余口粮供应上山下乡的儿女,饥荒、粮荒,是当时城市的生活常态。李庆霖这个城市家庭就是全国千千万万家庭的一个缩影。

图片


上山下乡,对绝大多数城市青年来说,是一座残酷的精神炼狱。靠劳动分配的一些口粮,满足不了他们年轻而又饥饿的日子,吃不饱是所有上山下乡青年的生命常态。李良模不只是他一个人的生命个别现象,也是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知青的一个代表。
1972年,知青家长李庆霖怀着激愤的心情,把儿子李良模三年上山下乡的遭遇写成一封信,通过神秘渠道,寄给毛泽东主席。
据说,这个历经二十世纪大风大浪的政治领袖,连读了三遍半后,禁不止老泪纵横,沉吟片刻之后,立即在李庆霖信上,用铅笔写上:“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
毛泽东主席回信落款的时间为:4月25日。这封出自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回信,自上而下,如同一场暴风骤雨般猛烈的风雨潮席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

1973年4月29日晚,中南海某一间大厅,灯火通明,周恩来总理召集十几个部部长就毛主席的回信和李庆霖书信反映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就几年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毛主席的回信和国务院会议如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也改变了数千万知青的命运,甚至改变数千万城市居民家庭的命运。
尤其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习和教育的问题,为这一代青年打开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通道。从1973年起每年录取的“工农兵学员”增加至20多万人,共有80万大学生从高校毕业,为随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图片


这封反映知青上山下乡的“告御状”之信,经毛主席回信后,很快把写信人、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推上那个时代最激烈的浪尖上。在一个他并不擅长的政治舞台上,指手划脚,发号施发,最终跌落在人间的炼狱中。
这封信也催促国务院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周总理亲自任组长,李庆霖为领导小组成员。李庆霖一夜之间成为当时中国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
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有无数知青把上山下乡遇到的问题、困难,写信告诉他,李庆霖也在无数的书信中非常忙碌活动起来。他去过福建许多的地县,为当地知青排忧除难,也去过外省,去调查落实知青所反映的问题……那个时候,李庆霖俨然成为一个握着政治权力的领导,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全国“知青家长”。

图片


面对儿子李庆霖因一封信而飞黄腾达的疯狂与自命不凡,他的母亲用一句莆田民谣多次告诫他:“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提醒他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本份。可是此时的李庆霖已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时代英雄,他也以反潮流英雄自居,在辽阔无边的政治舞台上,如同一个小丑在表演着一个时代的荒诞与怪异。
历史很快地进入正常的前进轨道,李庆霖从政治红人沦为天下皆知的阶下囚。他一直不明白,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以领袖的号召、指示为标准,他四方奔波,为数以万计的知青解决了困难、解决了问题,他怎么成为人民的“敌人”,被判处无期徒刑这样的重罪?
1976年10月29日,李庆霖被隔离审查。1977年11月1日,李庆霖被宣布逮捕。1979年,莆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他进行宣判,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83年11月,莆田市成立。此时的李庆霖正在福建省劳改总队崇安县支队农场里劳动改造。
那年,他已过知命之年,55岁。
李庆霖虽然在7年前消失在莆田公众视野里,但他从未在莆田民间口口相传的记忆中消失。
作为一名特殊的囚徒,李庆霖享受着其他罪犯所没有的宽容政策。他独自一人居住一间狭窄的监房,他劳动改造的工作并不是重体力劳动,而是为监狱办专栏、墙报、刻蜡板,这些都是他二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早已掌握过的本领。
李庆霖的一封信改变了数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和命运,许多知青从不同渠道向这个知名的“知青家长”表达过由衷的敬意。据作家黄志雄先生介绍,一些知青远道而来,向正在崇安劳改农场服刑的李庆霖,送去水果、糕点,表达他们这一代人对李庆霖诚恳的感谢。

图片


1986年8月,经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李庆霖由无期徒刑减为10年有期徒刑。
减刑,对所有的囚徒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但李庆霖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坚决反对给自己减刑,还要上书省高院,不要为他减刑,他愿意为主席把牢底坐穿。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吴先生,生动描述过古代莆田士子的性格:恃才傲物、忠烈、圆满。李庆霖俱有前二者的性格特质,这是一生都在政治风浪上跌跌撞撞走过来的性格魔力。他是福建“现行反革命罪”中唯一一个死不认罪的“顽固分子”,他一直都自命为“朝廷钦犯”,是代替毛主席坐牢的忠诚学生。
1990年,李庆霖因为表现良好,再次被监狱所在地南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2年。这年李庆霖已经61岁。
61岁,本来可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却还要监狱度过一段时间。李庆霖为这封信、为自己的性格付出太多太大的代价,可他是一个认死理的人,绝不认罪。
执法部门和有关人员对这个倔强老人给予人性的关怀,除了执行法律制裁所给予的限制自由之外,崇安监狱尽可能地帮助他渡过了一段不可或缺的灰暗日子。

图片


1993年秋,李庆霖的母亲陈赤柱病危,这个八十四岁的老人与儿子共同经历了时代的惊涛骇浪,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她在想念唯一的儿子,希望母子有生之年能有最后一次见面。崇安监狱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为李庆霖设计了一场特殊的会面。
整整分别十七年时间,这个城市很普通的老人,见到同样满头白发的儿子李庆霖,很欣慰地笑了。人生没有如果,生命的旅途都是单程的,没有回放键,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她等待十七年的思念全部释然了。
老人坚定而又自如地穿好了衣服,在这座老房子的客厅里和儿子李庆霖、儿媳妇张秀珍留下了尘世间最后一张照片。

1994年4月,李庆霖再次获得减刑。4月17日,他刑满释放,回到了那座他熟悉的老房子,他的家。那年他六十六岁了。
莆田市建市十年了,莆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他曾经熟悉的小县城。但他生活的场景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居仁巷、仓后路、井头巷、坊巷依旧密集地出现在他的生活之中,他习惯于这种简单的生活。
那个莆田市委、市政府的大门,李庆霖再也熟悉不过,十七年前,他是那么兴高采烈地进进去去,在一场呼风唤雨的高光时刻,他是这里的常客,他指挥的反潮流战士和革命群众横行无碍,他是一个时代莆田最著名的政治人物,没有之一。

图片


1983年11月18日,李庆霖熟悉的莆田地委、莆田地区公署的牌子封存在一个历史的角落。崭新的市委、市政府的牌子历经十多年的台风暴雨,依旧红艳地挂在大门的两侧。有人发现李庆霖还不时走进市委大院,在某一个单位的办公室里认真地阅读报纸,人们也发现,眼前的这个老人沉默寡言,神情落寞,身体单薄。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他那双很有穿透力的眼神。
无退休金、无低保、无医疗保险,一贫如洗的李庆霖依旧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那个时候的知青已经是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绝大数知青与李庆霖素味平生,从没有过交往,但他们对李庆霖还是怀着感恩与感谢,也有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方式转送李庆霖一些钱物,帮助李庆霖一家渡过难关。
时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的郑同志,也算“半个知青”,他是从江西省公安厅下放到农场的特殊知青。他交代县民政局按毛主席的“300元”标准,每个月给李庆霖发放生活补助300元,莆田县医院免除李母亲住院期间全部医疗费用。把李庆霖长子李良模从不景气的国有企业调动到灵川镇土地管理所。将李庆霖次子李良雄从黄龙林场调到城里莆田四中当职工,四中距他家居住的地方很近,可以照顾李庆霖的生活起居。郑书记在职权范围内为李庆霖一家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

图片


1997年春的某一天,莆田县衙后邮局的大门墙上贴出一副对联:“上正中歪下乱来,民穷商富官发财”,引起那时莆田社会的大轰动,坊间老百姓相传这是李庆霖又一次杰作。李庆霖的名人效应和李庆霖曾经所经历的联系在一起,人们不能不再次想起该是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家心有不甘的恶作剧。
这处位于衙后街的衙后邮局正是李庆霖寄出那封著名的“人民来信”,虽已经不是1972年12月20日的建筑模样,临街搭盖了四五间店面,用一堵围墙和一座大门隔开了邮局与街道。我们真的不知道李庆霖再次走过衙后邮局时的心情?

2000年1月,莆田县民政局长老黄收到县委办公室转来的来自省委的一份批示件,刚刚履新省长的同志批示,给予李庆霖生活补助提高到500元,免除了李庆霖爱人张秀珍的医疗费用,并适当给予一次性补助。老黄也是莆田县去连城的老知青,城内东里巷人,对李庆霖写信改变他们这一代知青的命运也心怀感激,立即办理。从300元提高到500元,一次性补助其医疗费1000元。老黄在谈到这件事时多次表达自己有些后悔,他表示他当时应该一次性补助5000元,以更好地解决李家的经济困难。
时间在平淡的岁月缓慢流逝,时间也逐渐数落着李庆霖先生晚年蹒跚的步履。

图片


李庆霖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先是跟着大儿子一起住在灵川土地所简易宿舍里,后来又回到居仁巷老家,其间的艰苦只有李家人清楚。
2002年,市电视台朱导嘱咐我一起为李庆霖留下一些影像镜头,我也通过在灵川镇工作的吴同学帮忙协调,据吴同学转回的消息,李庆霖先生怕麻烦,就免了吧。至今想起,还是十分遗憾。世上已无这个风云人物的些许影像资料。
在李庆霖最后的岁月里,莆田一些文人记者积极为他送去一些温暖,李庆霖为此与这些人也留下一些合影照片。李庆霖之前的书信、照片,甚至个人书籍都被专案组搜去,没有一点点的纸片。
时任城厢区区长的阮同志,对晚年李庆霖也是非常关心,在他职责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李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时间定格在2004年2月19日凌晨2时30分,这位饱经沧桑的“政治老人”在贫病交加中不安地闭上眼睛,享年76岁。

图片


盖棺定论。这是对绝大多数人一生的结局评价。对这个老人却不适合,他至死还是不明白,拥护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为啥还会落个现行反革命罪?还会判处无期徒刑?在他坚决反对减刑的前提下,却一再减刑?
城厢区阮区长为李庆霖的身后之事再出一把力,他给福山陵园的开发者陈老板打过电话,嘱咐他尽力解决。陈老板不仅免除了李庆霖火化费用,而且还提供了一块大墓地,供李庆霖父母、李庆霖夫妇合葬在一起,圆了李家多年的夙愿,让祖父母、父母死有葬身之地。
据李良模介绍,为李庆霖书写墓志铭的是江苏南京的一个作家,据说这个作家也是老知青。
 
这里安息着一位幸运而又不幸的老人。
生性耿直的乡村教师在苦难无望时,竟上书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毛主席给他寄来300元人民币聊补无米之炊,把他的来信作为中共中央文件的附件下发全国。由此改变了下乡知青的命运,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他曾经集荣辱于一身,毁誉参半、生死沉浮。一个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一个人的不幸其实是社会的不幸,一生坎坷的他于七十六岁贫病而逝。
他的是非曲直,客当世人评说,因为人心是镜,历史也是镜。

李庆霖是莆田一个传奇的人物,也是莆田历史绕不过的历史人物。正如《知青家长李庆霖》的作者、著名作家黄志雄在一次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当代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告诉他,李庆霖就是一部福建最好的报告文学。
为李庆霖写过文学作品的还有张玉钟、郑国贤、翁志军等作家。尽管他们立意不同,叙写的角度不同,他们的作品依旧很受读者的欢迎。人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集荣辱于一身的莆田老人。
曾经为我的第一部散文集《性格莆田》作序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张陵(笔名木弓),用一大段话评价过李庆霖,他说过:“所有的莆田人给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李庆霖。我没有见过这个老先生,但却最记得他,象见过一样”。张陵先生也是知青,那封信也曾给他和他们的命运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他也一直感谢李庆霖。

图片


知青,对于共和国历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符号,知青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历史上只不过昙花一现,已经结束了四十多年时间了。但对于数千万的知青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记忆,这是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生命旅程,有沉重的劳动,有不安的乡愁,有挥之不去的饥饿与贫穷。这一切都过去了,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复辟历史,正如张陵先生所说的:“但无论如何,历史应该记下他的一笔好,我也应该常念他的好。不知道知青们还有没有人念他的好。我并不乐观。”
吴先生说过的莆田还有一个性格特征是:圆满。圆满,在我理解中是理想化的历史人物,这在莆田人性格体现的十分强烈。比如对于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改革家蔡京先生,莆田人总是用圆满来苛刻要求他,对于他的历史功绩闭口不谈,众口一声就是奸臣。在莆田市,说他是大奸臣的,仙游人最多 。在福建省说他是奸相的,莆仙人最多。在中国,说他是权相奸臣的,福建人最多的。十五年前,蔡京墓要修复,消息一传开,部分仙游人和《海峡都市报》破口大骂,说此举是为奸臣翻案。其实,蔡京是中国历史上留给莆田最多财富的历史人物。
对于李庆霖的关注和重视,从没有缺少过。李庆霖是莆田现代史上绕不开的历史人物,他的过世仍不影响对他的感情。2012年,时任省委书记的尤同志来莆田视察时,也提起莆田李庆霖对他们这一代知青的深刻影响。当他得知李庆霖去世后,甚感遗憾。

图片


同样对李庆霖,但凡市外、省外的知青们对他具有高度一致的亲切感,他们总会用各种方式对他表达诚挚的感激之情。在李庆霖曾经寄过信的衙后邮局,布置了一个简单的莆田市知青文化博物馆,从开馆之时起,引起了数以万计知青的参观,留下了感人肺腑的回忆。至今已有30多万观众在李庆霖的信前打卡留念,也有数十多万的知青在毛主席油画上拍照留念,他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毛主席回信的内容,对当年的李庆霖壮举心存感恩。
2023年正月,我又去过居仁巷李庆霖老家,见到年过七十的老知青李良模。李庆霖沉浮荣辱的人生也折射在他的身上,在父亲如日中天之时,他只能继续在水办知青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那是李氏一家所秉持的忠烈与圆满。当李庆霖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到隔离审查,他也受到同样的待遇。好在他本是一个普通知青,不久便放逐回知青点,直至1981年12月,在李良模不断打听和要求下,作为莆田县最后一名知青安置在一家企业里,他在山区洼洼里整整当下12年的知青,是知青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知青。
图片
一切过去的都是云烟,生活的磨难与不幸在李良模的脸上身上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记,他父亲一封信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也改变他父亲和他的命运,而他的命运是那么坎坷那么不忍细看。
今年是4月25日,是毛主席给李庆霖回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一段人民领袖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书信来往故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    

作者介绍

         林春荣,男,汉族,1967年4月出生。1986年起在全国、省、市一百多种报刊发表过数千首(篇)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政治抒情诗《中国季节》曾在2001年《人民文学》上连载。有200多篇历史文化散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強国、百度、今日头条、网易等国内一流媒体发表或转发,阅读量近亿人次。结集出版《中国季节》《中国以生命的名义》《性格莆田》《穿越莆田》等10本诗集、散文集。曾获得27次省级以上文学奖或诗歌奖,其中获得7次福建省优秀文学奖。三次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最高奖百花文艺奖(二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2001年,参加第五次全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2007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还获得过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作协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