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处的智慧

 小桥流水1i79ra 2023-04-29 发布于河北

人生之至乐为独处,守静不合时宜,为根本大法,不得《道德经》“清净无为”之道,幸福,将永在天涯。

文章图片1

其实,人人当有个“志”,哪怕是吃喝玩乐呢。有了志,心中便有了光,循着光的指引,举动为之,舍得下,放得开,无论些许幸福或者根本快乐,都能随缘而致。志的实现,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往往是抛却杂念和繁琐俗务的代价,既是杂念,就不是应当存心的,既是繁琐俗务,就应当毫不犹豫地舍弃,拒绝,甚至远远离开,因为,影响志的实现。欲想吃鱼,即要近水,欲想云游,即要淡泊,欲想得到智慧,必得守静独处。

文章图片2

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其实,俯仰千古,知己往往为不可能得,既为不可能,则无需寻觅,生命的最高智慧,定是孤独中取,孤独中致,如老子出函谷,如阳明出龙场,唯须彻底的勘破这个“幻身”,才能任随来去,宠辱不惊。可难上加难,非天性淡泊者不能究极,非天君宁静者不能畅达。所以,舍,弃,抛,却,愈老愈要,中年斯后,幸福之大秘良方,在其间。老而不简,老而不减,老而不俭,是烦恼之渊海,心戚之原野,悲从中来,况平生之志,何以遂?孔明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以诸葛之智与慧,道出了志向坚定的方法以及实现深远的途径,其实别无他法,淡泊宁静,唯此二词,乃诸葛修身得以一千八百年仍为科技时代人们尊崇的至本原由。

文章图片3

诸葛丞相临别之际,表那位乐不思蜀的主上,道:“……臣赋性拙直,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诸葛亮做到了,一代圣贤,在千八百年前做到了他的《诫子书》,有始有终,道德楷模,共三光而永光,万代不陨。

文章图片4

当日大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未见苏轼其人,读罢其诗文慨然半天,摇头对子孙道:“我去十年后,天下人便不再提我这个老朽了。”

文章图片5

是苏轼文章太过高古卓绝?非也。欧阳修看到了苏轼的气,望其文得其气,久不见的天地间的一抹灵动超然之气,沛沛然,浩浩然,让欧阳公感到既骄傲又自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那是“仙风道骨”之气,是李白去后三百年再出的淡泊宁静之气,虽然当时因为年轻难免露出锋芒,难免急躁,紧张,冲动,甚至讽刺笑骂,任凭意气,但欧阳公看到了那种与生俱来的文曲星的悲壮之美,曰大无畏,曰大可爱,曰大气魄。

文章图片6

人生的认知,多数为年龄所限,十八岁难以望见三十岁的雄心壮志,四十岁难以窥探六十岁的智略怀抱,但唯有那些天生灵气禀赋写才能自弱冠之龄即可见毕生之追求,亦可见千年万代之根本大道,如二十岁之张良,二十岁之孔明,二十岁之王弼,二十岁之李泌,二十岁之苏轼……此天生淡泊者,颖慧超然,早悟生命之根本,在守静持志,在奔向各不相同的时代里,同饮一江清净之水,同登一轮皓皎之月,同怀一腔赤子之心,这,即便老却万年,亦如蓝天大海,澄澈阔达,永世光华深沉。淡泊,其可谓人类心灵之最高妙的治心良药乎?敢不静守孤独,莫向外求乎!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