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的22种经典药对配伍,你知道几种,效果明显,建议收藏

 文炳春秋 2023-04-29 发布于浙江

黄芪的配伍?

1 【黄芪+茯苓】

主治:(1)面目下肢浮肿,体倦,便溏。(2)急、慢性肾炎。

配伍机制:黄芪补气健脾,利水消肿。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黄芪重在温运脾阳,升清降浊;茯苓重在淡渗利湿,通利水道。二药配伍,相使为用,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

出处:黄芪配茯苓,见于《黄文东医案》黄芪汤。

2 【黄芪+五味子】

主治:(1)自汗、盗汗,久咳,久痢,遗精。(2)心悸怔忡,失眠健忘。(3)疮疡破溃久不收口。

配伍机制:黄芪补中益气。五味子甘酸敛阴。黄芪得五味子甘益之助益气力更胜。二药配伍,互补为用,气阴兼顾,则益气收敛效力增强。

出处:黄芪配五味子,见于《四圣心源》黄芪人参牡蛎汤

3【黄芪+甘草】

主治:(1)食少,便溏,倦怠。(2)疮疡内陷或久不收口。

配伍机制:黄芪补中益气,固肺止汗,托毒排脓。甘草补脾润肺,清热解毒。二药配伍,在里补中益气之力增强;在表则补虚托毒、排脓解毒作用加强。

出处:黄芪配甘草,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

4【黄芪+附子】

主治:(1)阳虚汗出不止,四肢不温,畏寒。(2)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机制:黄芪补肺健脾,实卫固表。附子温心肾之阳,又能温中焦脾阳。黄芪入肺,附子入心,心肺双补,故有益气固表之功。黄芪又入脾,附子入肾,既可温元阳又可温脾阳,脾肾同治,补火生土。

出处:黄芪配附子,见于《姜春华医论集》实脾汤。

5【人参+黄芪】

主治:(1)久病身体虚弱。(2)胃下垂,食少便溏。(3)发育不良。

配伍机制:人参、黄芪同为补气要药。人参长于补气固脱,生津。黄芪长于利尿行水,固表扶阳。二药合用,走守兼顾,益阴扶阳,补而无泻,鼓舞中气,补气固卫,强心助脉。

出处:人参配黄芪,见于《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6【黄芪+党参】

主治:(1)食欲不振,神疲,久泻、久痢。(2)心悸健忘,咳喘懒言

配伍机制:二药均有补气升阳作用。黄芪长于利水升托,补中有泻。党参长于补血生津,气血双补。二药配伍,相须为用,补脾升阳,益肺养心之力大增。

出处:黄芪配党参,见于《时振声方》参芪地黄汤。

7【黄芪+柴胡】

主治:(1)胃下垂,子宫肌瘤。(2)久泻,久痢

配伍机制:黄芪善补气升阳。柴胡疏肝清热,主升。二药配伍,黄芪得柴胡之助,则升举效力持久。二药一补一升,相辅相成,肝脾气旺,气升陷举。

出处:黄芪配柴胡,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升阳益胃汤

8【黄芪+肉桂】

主治:(1)阳痿早泻,宫寒不孕,痛经。(2)久泻久痢,遗尿。(3)心悸怔忡,胸痹

配伍机制:黄芪补气升阳。肉桂温心肾脾阳,散寒通脉。二药配伍,互补为用,阳气复而寒水消,经脉通畅。

出处:黄芪配肉桂,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全大补汤。

9【黄芪+白术】

主治:(1)表虚自汗。(2)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配伍机制:二药均为补气药。黄芪长于补脾肺之气而固表,且有利水作用。白术长于健脾补中而止汗,且有燥湿作用。二药一补肺气而通调水道,一主健脾而运化水湿,相须配伍。既增加健脾燥湿利水之功,又有补肺益气固表之效。

出处:黄芪配白术,见于《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10【黄芪+山药】

主治:糖尿病

配伍机制:黄芪长于补脾益气升阳,利水消肿。山药长于补脾养阴生津,益肾固精。二药配伍,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具有健脾补肾,益气生津之功。

出处:黄芪配山药,见于《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芪淮汤。

11【阿胶+黄芪】

主治:月经不调,头晕目眩,怔忡心悸。

配伍机制:阿胶善补血止血,性滋腻。黄芪善补气,有升阳统摄作用。二药一补气一补血,一止血一摄血,互补互生,气血双补,气足血亦生。二药配伍,益气补血、摄血止血效力显著。

出处:阿胶配黄芪,见于《李聪甫医案》芪胶汤。

12【黄芪+当归】

主治:(1)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胎动不安。(2)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配伍机制:黄芪长于补气,气旺以生血。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二药合用,血旺能载气,气足能生血。

出处:黄芪配当归,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

13【黄芪+牡蛎】

主治:(1)气阴不足,自汗,盗汗等症。(2)阳虚自汗诸症。

配伍机制:黄芪甘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实腠理而止汗;牡蛎咸寒,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而止汗。二药合用,气阴兼顾,补敛结合,标本同治,共奏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功。

出处:黄芪、牡蛎伍用,可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主治诸虚不足,自汗,盗汗。

14【桑螵蛸+黄芪】

主治:肾气虚弱,收摄无权之遗精、滑泄、遗尿等。

配伍机制:桑螵蛸入肝肾二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黄芪善入脾经,长于补气升阳。二药相使配对,桑螵蛸益肾以助先天之本,黄芪健脾以扶后天之本,共奏补肾益气、助阳升清、固摄精关之功。

15【知母+黄芪】

主治:适用于阴虚有热,身热,劳嗽,脉数者。

配伍机制:黄芪甘温补气,其性稍热。知母滋阴清热,润燥除烦。二药合用,虽性味功用不同,但知母滋补肺肾之阴而清热,同时凉润黄芪补气稍热之性,取益气养阴清热之义。故张锡纯认为:“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使气旺而自能生水;而知母又能大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著也。”

16【黄芪+槟榔】

主治:脾虚湿阻之水肿。症见:全身浮肿日久,时肿时消,或晨起面浮,入暮足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量少,伴有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不佳、脘胀痞满、大便溏而不畅、舌质淡白、苔薄腻、脉小濡等

配伍机制:黄芪甘微温,有补气助运化、利尿退水肿之功。槟榔苦辛涩温,有较佳的破气行水之效。两药同用,功擅益气退肿,有行水退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留邪之优。

17【黄芪+防己】

主治:(1)风水,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2)湿痹为患,肢体沉重,麻木等。(3)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诸症,证属气虚湿盛者。

配伍机制: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行水。防己功偏利水消肿,着重祛邪。二者相使配对,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二药一补一泻,一升一降,共奏益气利水消肿之功。另防己可 祛风除湿,得黄芪为引,又可走表行水,为治疗风湿表虚或 风水浮肿的常用药对。

出处:防已、黄芪伍用,出自《金匮要略》防已黄芪汤。

18【黄芪+桂枝】

主治:(1)感冒头痛、神疲乏力。(2)肢体肌肤麻木不仁,或痹证,或痛经,或水肿。(3)疮疡久不消散,或溃后久不收口。

配伍机制:黄芪善补气固表,行水消肿。桂枝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化气行水。二药配伍,互补为用,黄芪实卫气而表邪易解,桂枝之温,黄芪之行,则气化而水饮易消。因此二药合用,益气解表。温经止痛、化气行水效果显著。

出处:黄芪配桂枝,见于《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19【黄芪+浮小麦】

自汗盗汗,神疲乏力。

黄芪补气,长于实卫固表。浮小麦止汗。二药配伍,互补为用,黄芪固表有助浮小麦止汗;浮小麦略补可助黄芪益气。

黄芪配浮小麦,见于《黄文东医案》固表止汗汤。

20【黄芪+升麻】

(1)胃下垂,子宫脱垂。(2)疮疡久不愈合

黄芪善补中益气,有升阳托毒作用。升麻善升举中气,有透疹解毒作用。二药配伍,炙用升麻助黄芪升举之力,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具有培土举陷之功;生用以升麻之辛散、解毒和黄芪补托之力,具有托毒外出之功。

黄芪配升麻,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21【麻黄根+黄芪】

(1)自汗,盗汗,产后虚汗不止。

麻黄根功专止汗。黄芪益气助卫固表。二药配伍,互补为用,标本兼治,表固汗止。

麻黄根配黄芪,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根散。

22【黄芪+葶苈子】

(1)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症见:咳喘日久不愈,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动后尤甚,心悸怔忡,下肢浮肿,舌质紫,苔薄腻,脉弦等。

配伍机制:黄芪甘微温,能益气补肺、利水退肿。葶苈子辛苦寒,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本草纲目》载“肺中水气膹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中药大辞典》载“本品具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脏收缩加强,心律减慢,改善心脏传导阻滞,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两药同用,功擅益气泻肺,有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