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取与舍

 雨霁槐荫1 2023-04-2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刘蓬 发现之旅2016 2023-04-29 19:50 发表于江西

近来在朋友圈看到一位网友称“中国传统文化不具有科学精神、是吃人的垃圾文化”等,考虑到这种全盘否定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由得想说上几句。

现代文明

近四百多年来,以个人权利、工具理性(科学与法治)为基础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因个人权利得到确认,为个人的发展打开了更大的上升空间,激发出人们巨大的潜力。

一个个独立的个人,摆脱了领主等社会有机体的束缚,以更小的组织颗粒度直接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分工合作中,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那些实现了现代文明的国家,率先转型升级成为工业化社会,成为世界强国。

工业化又深度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现代文明在经济、军事的优势加持下,推广普及到世界各地:目前民主宪政国家占到全世界的多数,是大势所趋。

发端于荷兰英国、孕育于基督教新教社会的现代文明,是一种全新的、基于合作而非暴力的、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社会秩序,它与以往所有的文明状态完全不同,它的产生是一个非常特殊、偶然的过程。

中华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道、法、佛教等多种流派的意识形态。它是一个贯穿于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一元化(政教合一)的思想文化体系。

组织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的大一统帝国,皇帝受命于天,为天下之共主。

家族生活中,父是一家之长,所谓三纲五常、君臣父子、长幼尊卑、伦理道德是也。

这是一种以血缘及泛血缘的地缘关系为纽带,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

很显然,这样一种保守的文化,如官儒始祖叔孙通言“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以守成”。

个人信仰上,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通过修身、克己复礼、入世作为,达到超越个体生命的目的。

君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楷模,能激发人们向善意愿的,有较强的号召力,这是它的长处。

横向比较

在近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文明样式多如牛毛,比较知名的有两河、印度、玛雅、古希腊、古罗马、希伯来、伊斯兰、天主教等文明范式,其他成百上千的文明形式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与这么多的文明范式比起来,中华文明算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一支了。它为华夏大地带来了长期的和平稳定,较好地维持家族社稷、文化历史的传承,并取得了丰富的生产和文化艺术成就。

这样说来我们首先不用妄自菲薄,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与绝大多数文明形态相比,华夏文明有鲜明的特色并且表现良好。

同时又要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差距,我们依然是权力秩序而不是合作的秩序。

全盘否定不可取

近百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有过两次大规模运动,一个是五四运动,另一个是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文化运动。前者较为成功而后者却是失败的。

从逻辑上来说,全盘否定已有的并不等于就能引入最好的,打烂旧的不等同于引入最新的。例如破四旧之后我们并没有树立起更新更好的思想体系。

实践证明所谓传统文化是很难彻底被否定,文化传统如同一个人的基因一般,往往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与全盘否定传统相伴的是全盘西化,而全盘照搬、不结合自身实际,将会欲速而不达。

现在流行于欧美的宪政体系,经历了数百年的实践演变,也暴露其不足之处:政治权力被资本权力干预、哗众取宠的极左形式主义盛行、不切实际的高福利、重自由而轻自律、盲目开放造成移民问题和宗教撕裂、与其他文明的冲突等等,这些都不是理性的民主、背离了大众的利益、违背了先贤们的初衷。如果我们不分缘由地全盘照搬过来,势必产生消化不良的恶果。

正确的办法是循序渐进,以舆论宣传、教化普及为前导,让大家认清新旧文化、制度的是非、缘由,形成共识,有了共识的基础,再逐步改良进步,才能取得比较扎实稳定的进步,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成功的地方。

西方现代文明并不是在大破大立中产生的,而是多种文明(天主教、古希腊)在数百年的磨合博弈中形成的,这样不走极端的模式也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传统文化的优与劣

儒家思想有非常丰富的人本色彩,“以人为本”、“民为本君王社稷次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些观点与现代民主思想相符

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和”或“合”,人与自然、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中庸之道说的就是合适。

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诸如: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勤俭尚学等等,有助于维护集体秩序、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仁”、“忠”、“恕”,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包容精神相通,有利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举考试(高考)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阶级、等级差异的矛盾。

儒家思想中浓厚的集体主义、入世哲学和人文修养,天然地适合现代企业组织,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规模化生产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发展得特别好。国内凡是宗祠多的地方,比如广东、福建、浙江、安徽南部地区,经济都发展得不错。

糟粕:儒家思想被皇权掐头去尾,失去了原本好的精髓,以至于出现许多僵化思想,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及24孝的愚昧故事、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讳上等。还有那些过于僵化的循天理灭人欲思想,比如裹脚等习俗,都不算“中庸”恰当。

百年实践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流动、变化、融合的,一千四百年前,我们曾经消化吸收了佛教文化。

一百八十年前,我们开始接触并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得到普及,组织上政党代替了以血缘、地缘组织。国共两党都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结果。

四十多年前发起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农村的承包,还是鼓励民营经济,引入外资等,前提都是回归到承认个人权利、以人为本的正道上来。在承认个人权利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创造出人类历史经济奇迹,大大拉近了我们与现代发达国家的距离,使得我们成功地从一个农业化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

日、韩、新、港、台等案例:将社会的权力架构倒置过来,在制度上均衡顶层权责,形成以民为本的治理体系

取舍:未来与鸿沟

未来:我们未来必将融入时代的潮流,以人为本,实行合作的现代文明秩序。

鸿沟:如何解决好传统文化中等级差异与现代文明中个人权利、平等自由的矛盾,即将理性从道德的终极关怀中分离出来,是一道横亘在我们未来道路上的一道鸿沟

个人认为,我们应在私域(家庭生活)中保留传统文化,在公域(政府等公共服务)里引进现代文明制度,尽管二者的融合确实不容易,或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