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松蔚:5%的改变—打开你的自我认知

 大漠胡杨968 2023-04-29 发布于辽宁

导言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这么多的问题,尝试了那么多的方法却改变不掉呢?这是因为我们沉溺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当中。我们默认自己现在的状况是糟糕的,是有问题的。一旦我们精神内耗而不是改变,那么问题便无法解决。

有时候5%的改变,也许真的会让你走到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去到过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100%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责备上,在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跟自己的内耗当中打转。

正文字数丨4303 字
预计阅读丨 6 分钟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经常收到很多年轻朋友的来信和提问,想知道怎么样可以帮助他们改变自己。

于是三年前我就开始做实验,每周给这些来信的朋友们一个任务,要求他们按照我的建议去完成,同时要给我来一封信反馈,按照这样的建议做了之后,他们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片

对我来说这个实验具有一定挑战性。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到了去求助心理咨询师、说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代表着他已经试过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并且也找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正确或者应该去做的方向,因为没有用他才会去求助(心理咨询师),一般是疑难杂症。

今天我也想跟大家分享,我在这三年实验的过程当中,通过跟几百封来信互动,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发现,和真正对于大家自我改变有用的规律。


INSPIRE 

THE BEST

01

从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纳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这么多的问题,尝试了那么多的方法却改变不掉呢?这是因为我们把识别出自己身上的问题并想要去改变,看作是一件非常理所应当的、非常正确的事情。但其实我们已经默认了背后有一个前提,即使我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状况是糟糕的,是有问题的。

案例1:吃到十二分饱的美食

案例简述:读者来信说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控制不住对吃东西的渴望,每次吃到12分饱自己并不享受、对身体不好、吃完之后感到愧疚,但在这种羞愧和自责导致情绪爆发,又会通过吃东西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这是其实一种情绪性进食,指将进食行为作为一种缓解极端负面情绪的方式。

●  无效的解决方案:“自控”——看似解决问题,实际维持了问题的重复。

在这个案例中,无论她多么努力想去改变,其实都是在跟自己较劲,是一种自我对抗,是一种精神内耗。我们很多的心理问题,看似是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但为此付出的努力反倒成为了维持问题的因素,形成了怪圈。

通过对自己的责备、打击,觉得得羞耻、痛苦,甚至认为进食这件事情是一种罪恶,加重了对自己的否定,带来了负面情绪。随着负面情绪的累积、增加,到最后就会有一个爆发的临界点。她只能继续通过进食的方式来缓解这个情绪,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

图片

形成这种循环的逻辑背景是将自我改变看做一种“成功学':
//如果我足够好,我就可以掌控我的生活;
//推论:如果我不能够按照被设定的、好的标准、好的心态生活,当我的生活陷入麻烦,一定是因为“我”不好。

如果在这个逻辑下试图改变,那就是在维持、加重这个问题。

因此,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接下来的一周,请你做一个也许过去你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就是请你给自己策划一次很幸福的、很开心的吃东西的仪式。可以是周五的晚上、找几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在舒适的状态下去吃喜欢的东西。把食物当做一种犒劳和奖赏。

●  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制造改变

我们身上那些不容易改变的部分,真的是“问题”吗?还是被媒体、心理专家塑造的“正常人”的概念?

抛开这一切,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人家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但是你自己已经是这么一个人,这件事情是我们首先要花一些时间去理解,并且去接受的。我们不是橡皮泥,不能说我们在书上或者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所谓的更好的、人类存在的样本,我们就把自己可以捏造成那个样子,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尊重,其实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图片

回到现实,我们身上有很多的方面,比方身材、生活方式,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可能会对自己有一些不满意。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生活当中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所有这些东西你可能不喜欢,但它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我身上就是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从一个更深刻的角度,可能还要去思考,这样的特点,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给我带来了什么?就好像如果我喜欢吃东西这件事情,除了它被定义为是我的一种错误,我的一个问题之外,有没有可能它的另外一方面也代表着这就是我喜欢的、我享受的。

有没有可能食物跟我之间的连接是一个正面的连接?甚至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没有必要那么瘦。我为什么就一定要接受其他人给我定义的那一种生活,或者那一种状态是好的,而我忽略了我自己的感受呢?


INSPIRE 

THE BEST

02

从自我接纳到自我观照


我还观察到,很多时候我们其实看自己经常会用一种有一点严厉,甚至粗暴的态度,带着一种强烈的厌恶或者是否定来描述自己。

案例2:生气的妈妈

案例简述:一位年轻妈妈在给我的信里说,她觉得自己的脾气很大,容易对孩子失控、发火。她非常的厌恶自己这一点,她说她其实知道这个特点是从哪来的。因为她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是很幸福,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她从小跟自己的爸爸一起长大,她爸爸脾气就很差,动辄呼来喝去。

在这样的一个原生家庭里边长大,其实非常痛苦、也非常反感。所以她暗暗地要求自己,如果将来生了孩子,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一个妈妈。可是没有想到,当她真的成为妈妈之后,尽管非常想要去约束自己的脾气,让自己对孩子好一点,但是这种自我约束有时候就会失去自控。

图片

回复建议:

这有可能是原生家庭、成长经历中很自然的补偿机制。当我们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来自父母的爱,没有被足够好的对待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心里边一遍一遍地补偿,想要通过去模仿自己的父母,或者说想让自己回到童年时候的那样一个状态,来补偿我们没有去得到的那些关照。

所以也许你不用那么苛刻地去责怪自己,可以告诉自己,我可能只是想我爸爸了,我想要回到童年,我想念那个时候受到委屈的孩子。下次遇到再想发火的时候,就可以在白纸上画正字,甚至可以告诉你自己的孩子,说有时候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不是因为你做错了,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因为有的时候太想念姥爷了。

●  如何自我关照?

当我们自己就是受害者、在痛苦的状态里面的时候,就更应该以善意的态度对自己,找到舒适的存在方式,不是一味苛刻。这时候那种委屈的感受就会被接住了,负面循环也就可能被打破。

但这并不等于放纵或伤害他人,用原生家庭的叙事来报复。强烈的负面的态度是对自己的折磨、可能会让痛苦循环。

自我接纳,让我们在态度上有一些松动或者多一些宽容,它首先应该是我们能够去给自己打开多一点的空间,去允许自己在当下的态度里边有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连接和感受,而不是更多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


INSPIRE 

THE BEST

03

行动带来改变:“做”比“想”更重要


当我们运用很多心理学的观点进行自我分析、给自己下结论、说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在结论的背后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这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自我调整或者自我改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一种非常强硬的对自己的姿态,才能找到改变的方向。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次当我们去寻找这样的一个所谓的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一个解决方向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想,都是在通过思考来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好。

但是在我的这些实验里,我发现真正有用的事情不是去想我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怎么可以让自己变得好一些,而是去做一些事情。

我把所有的这些实验、这些案例整理了一本书,《5%的改变》。不是100%,我不要想变那么大,不要一下子就想要脱胎换骨、要成为另外一个人,而是说,我还是我,但是我可以有一点点的变化。那个很小的一步,可是那一步的行动,它就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效果。

图片

案例3:写完就删的简历

案例简述:一个年轻人来信说已经半年没有工作,每天都很焦虑,想要去找工作。找工作就需要去写一份简历,可是他就不知道为什么,他每一天都在逃避这件事情。他也非常地自责,对自己愤怒。他化解愤怒的方式,就是看综艺、看剧,把时间花在这种电脑、手机、网络,用这样的方式去消解他现在的这种很焦躁和不安的情绪。

实际上,简历大概是全世界最难写的几样东西之一。

不要觉得好像简历就是一页纸、两页纸,很简单的东西。其实不是,因为你写简历的时候,每一分,每一秒,你其实都是在假想用人单位会怎么看你,你都是在把自己的状态呈现出来,去交给这个世界,交给这个社会去评判你。

而所有这些接受评判的想象,都会加重你的不安。我们确实在过程里会感觉到强大的阻力,不情愿,甚至退缩,所有这些都情有可原。

回复建议:

我告诉他,你还是需要去采取行动,只是你不用去采取那么大的行动。我给他的建议是一个非常小的动作。

接下来的一周当中,每天请你给自己计时,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写简历。随便写,不用写很多,不用写很长,半个小时时间一到,就可以停下来。停下来之后,把你写成的简历删掉,不需要去考虑这个东西要投送到用人单位那里,让HR去检验,去审判。你就是自己写,你只是要通过写简历的这样一个动作,来增加自己一点点的这种自我效能感。

●  向下螺旋和向上螺旋

在心理学里有一对专有名词叫做向下螺旋和向上螺旋。

图片

所谓向下螺旋就是,如果我状态不好,我就不想做事情。如果我不想做事情,我就会进一步的印证自己一事无成,然后状态更不好,我就更不想做事情,它是一个逐步向下的过程。

而向上螺旋它是反方向,就是在我状态特别不好的时候,如果我能做那么一点点的事情,它就打破了我之前对于自己的很多负面的印象,哪怕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不够好或者不够多,但是起码我已经可以开始做那么一点点了。那个东西本身就会给我带来一点好的感觉,它就会让我接下来的状态变得更好一些,我们就会逐步的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发生变化。

有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叫做滚雪球效应。我们在试图去改变自己的时候,永远不要去想象在一开始就要变成一个脱胎换骨的人,变成一个跟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而是可不可以继续做着我之前正在做的事,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只是在生活当中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让我感觉自己更好一点,或者让我制造出了一些跟过去的生活有差异的东西,然后那个一点点的差异,它就有可能是我们未来改变的契机。


INSPIRE 

THE BEST

04

结语:用行动,打开看自己的角度


我们都听过太多道理,道理指向的是“正确”,但未必是“真实”。尝试实验者的心态,不带预期,就不存在失败,在行动中了解自己。

我们自己就是自己,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有着形形色色的特点,当然也会有很多的缺点、很多莫名其妙的情绪、很多痛苦也受过伤的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最关键的是作为这样一个人,你还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空间去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这一刻的不管你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不管在怎样的年龄段、怎样的位置上,也不管你对自己有一个怎样固定的认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满意或者不满意,你都还具有无限多的可能。

我希望我们可以去打开这样的一个可能性,看到这一刻的你没有那么的错,没有那么的糟糕。而未来的你也没有那么绝对的,好像只能够把当下的生活原封不动的复制过去。

带着你现在所有经验、问题、对自己的困惑,你可以有5%的改变,你可以往前迈一步,而这一步就会在未来的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当中,带来许多你现在还没有看到的可能性。

图片

有时候5%的改变,也许真的会让你走到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去到过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100%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责备上,在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跟自己的内耗当中打转。

以上就是我想要分享给你的关于自我改变可以打开的一些视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图片

作者:李松蔚,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著有《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5%的改变》等

来源:“看理想”APP

排编:夏鼎莹

责编:陆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