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董秀墓志》融楷书典雅与行书灵动为一体,秀美峻丽,雅致风流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董秀墓志》,全称唐故董府君墓志铭》,唐开元三年(715刊刻志长宽56厘米,21满行21共计400余字,2002年出土于山西长治市郊

董秀墓志刊刻精细清晰虽是楷书却多融入行书笔意秀美峻丽笔致爽利结体谨严游丝牵带既承隋碑的典雅余意又具盛唐流美的韵味挥洒适意雅致风流

、《董秀墓志的主要内容
董秀,史书不传。曾有推文云《董秀墓志》“记述志主世代官宦游历,历经隋唐之变,直至唐中期武后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此言谬矣。盖实未详读《董秀墓志》内容,而以寻常墓志推言之。
《董秀墓志》内容不长,全文如下:
唐故董府君墓志铭
君讳秀字荣陇西人也远祖胡浚封屯留侯子孙因官遂居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境内)。自剖符锡命启土宇于隆周授简开祥擅羽仪于盛族家风祖业可略而言祖粲隋朝散大夫父莹韬光不仕并丹山发彩蓝谷驰芳神粹降灵温恭植性天资英杰擢嵇树于千寻学海澄澜湛黄陂于万顷道可安排素履咏平子之归田抱甕浇畦自得忘机之乐君趋庭雅训暎荧雪以飞文负笈从师颇得垂惟之趣孝成百行宿殚昏定仪早悟三空妙缘斯尽恒修梵行超越俗中精进持心逍遥物表岂谓与善无徵春秋七十有四开元元年九月九日卒于私弟)。夫人宋氏王氏禀训闺闱承规阃则嗣红妹而珽质资路媛以凝神举案之礼聿修鼓盆之化俄及开元三年岁次乙卯二月癸丑朔八月日庚申合葬于潞州城南廿里平原礼也其地左依龙岭右眺漳滨南望雄峰北临狐堆嗣子珍宝等南陔相训凯风之乐未终东箭不留蓼莪之痛行及恐桑田有易陵谷变迁勒石泉扄千年不朽其词曰邑号英雄乡称哲士翰菀生花词林闲绮业峻高严韬光不仕物外幽栖不拘俗累其一);有周降祉爰发宗华腾声西陇流派秦东弈叶骈暎耆德惟公游心三宝悦志谈空潘阳寂寂花萼邕邕永沦晖于厚夜望听署于悲风
据志文可知,董秀远祖胡浚,可能因在周时封屯留侯,子孙遂居上党,“自剖符锡命,启土宇于隆周,授简开祥,擅羽仪于盛族”。实则时间久远,已无可考,故言“家风祖业可略而言”。

董秀的祖父董粲曾任隋朝的朝散大夫,父亲董莹则“韬光不仕”,实际是一个“素履咏平子之归田,抱甕浇畦,自得忘机之乐”的隐士。董秀也不曾为官,“逍遥物表”,并且好修佛道,“君趋庭雅训,暎荧雪以飞文,负笈从师,颇得垂惟之趣,孝成百行,宿殚昏定仪,早悟三空妙缘,斯尽恒修,梵行超越俗中”应是一个居家修佛的隐士。董秀死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开元三年(715年)与夫人宋氏、王氏合葬于潞州城南廿里平原。
董秀死时74岁,则其生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周、唐中宗、唐玄宗等唐代的前中期。董秀世居上党,死后葬于潞州。
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于上党郡置潞州。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等县。据志可知,志主董秀既无“官宦游历”,也未经“隋唐之变”,更勿论志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二、《董秀墓志》的书法艺术价值
《董秀墓志》的最大的价值不在其历史价值,更多的应是其书法艺术价值。其表现有二:
一是为后世提供了楷行结合的精美范本。碑文笔法爽利,结体谨严,在用字结构上吸收了隋碑的典雅工整的特点,同时又掺入行书的灵动,有些字甚至就是行书字体,如“得”、“私”、“有”、“称”等字,展现了秀雅流美的韵味。
二是开了“行狎书”入碑的先河。在钟繇书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书体用途的分类学说。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载:“锺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顾名思义,三体的划分依据是功用。从严肃庄重的铭石书,到日常文书所用的章程书,再到亲友相闻的行狎书,三体功用的正式程度逐渐降低。

所谓铭石之书”,指铭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书写碑版的字体书体通常为该时期的官方正体(如魏晋时的隶书,南北朝以后的楷书),典型的铭石书大多严整、方峻、尚法度、重装饰。
“章程书”,即书写政治文件、奏章等字体,也就是正书,又称为真书。唐代张怀《书断》中说:“时人用写篇章或写法令,亦谓章程书”。
“行狎书”,又作“行押书”,即行书,平时人们用来私下写收信的字体应用范围主要是书信往来南齐书法家王僧虔又以行书”作解
墓志也是铭石书”,隋唐以前多是篆书隶书楷书自唐中期以后始见行书入碑其中著名者如唐李邕的麓山寺碑》(730年立)、《云麾将军碑(742年立)》
《董秀墓志》楷中掺行意,甚至直接以行书入碑,开了“行狎书”入碑的先河。唐宋后,以行书入碑者乃多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