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令琬墓志 唐开元二十八年,高65厘米、宽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贾令琬墓志》拓片 《贾令琬墓志》拓片局部 《贾令琬墓志》拓片局部 华贵典雅 潇洒秀美 □赵启斌 《贾令琬墓志》全称《大唐故朝议郎行相州临河县令上柱国贾公墓志铭》,原石出土于洛阳北邙,为李根源“曲石精庐”旧藏,后入藏南京博物院,为该院重要的金石碑刻藏品之一。 《贾令琬墓志》成书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这一时期正是大唐王朝进入全盛的历史时期,也是唐人楷书书体主导风格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开元、天宝年间,唐代楷书、行楷、隶书书法均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笔法的普及,李邕、张旭等书家的出现以及唐玄宗积极提倡隶书创作等,都为这一时期的墓志书写提供了新的取法资源和审美要素,使该时期的墓志书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分布格局,一流的墓志书法艺术作品不断出现。《贾令琬墓志》即为这一文化氛围和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是以正书撰写,从唐太宗开始,行书、行楷书入碑志的风气开始出现,高宗时期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的刊刻,对于行书入碑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行书入碑成为唐代碑志石刻书法中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行书笔意、行楷书在墓志书法中开始出现,并作为一种书写样式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唐玄宗开元年间以行楷、行书、行草书体进行铭刻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李邕、苏灵芝都是这一时期以行草入碑的大书法家。受时风影响,该时期以行楷、行书撰写的碑志日益增多,尤其李邕改用行书写碑志,成为这一时期行书入碑志的典型代表。所以钱泳说:“以行书而书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晋祠铭,李北海继之。”(《书学》)可见李邕行书对于墓志影响非常深远。《贾令琬墓志》《程逸墓志》《王守节墓志》《张希古墓志》等都是受唐太宗行书入碑、李邕行草入碑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行楷书墓志佳作。 《贾令琬墓志》撰文者为王弼,前两行墓志铭及作者署名均用隶书书写,序及铭文全文则用行楷书写且笔意十分强烈,成为此墓志最为鲜明的用笔特征之一。《贾令琬墓志》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略见欹侧之势,笔力舒展遒劲,给人带来流畅恣肆、清爽娟秀的视觉感受。在用笔和书法格调上,表现出受李邕书法笔法与风格基调的影响,雄秀劲挺的风格扑面而来,加以盛唐丰腴、温润而浑雄审美意象的融汇,使其在整体上确立了高贵、华美、典雅的精神意象。 《贾令琬墓志》无论在章法布局、结体还是用笔上,除李邕书法的影响外,也有着欧阳询、褚遂良书法的影响。结体取纵势,字形左高右低,营造出挺拔伟岸的审美意象,呈现出博大的气度与格局。此外,其空间布局结构严谨、结体紧密内敛,欧体书法特有的瘦硬放纵、潇洒劲健在笔下自然流露。而其细劲清畅、温润秀美的特点则显然来自于褚遂良书法的影响。 当然,《贾令琬墓志》也有自己独特的书法结体特征和用笔特点,并非一家笔法所能概括。结体的劲峭峻整、娴静简练,行文的简便流利、疏朗秀美,运笔、提按的工稳流畅,笔致的轻盈秀美、顾盼生姿,都呈现出书写者独具自我个性的风流韵度,从中能微妙地感受到其用笔的平和秀逸、华美秀丽。《贾令琬墓志》在整体格调上所呈现出来的华贵典雅、潇洒秀美是唐墓志行楷书法中最能体现其时代审美风范和精神特质的一个标志,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文化象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