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劳动节,丰富多彩!

 手写版 2023-04-30 发布于澳大利亚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劳动节这一假期,但是古人劳动的辛勤程度未必比今人弱哟,古诗里描述劳作的场景不少,一起看看吧!

图片

  最早记载劳动“节日”的是《吴越春秋》的《弹歌》,这首歌谣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得生动、有气势,还流露出古人对自己学会制造狩猎工具的自豪和喜悦。

图片

  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曾被孔子概括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被儒家变成了一部具有政治、伦理道德教化意义的经典,但实际其内容丰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自然,劳作的场景也少不了。  《七月》描绘的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还有更为熟悉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流露出农奴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满情绪,但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情景描写得尤为生动。

图片

  东晋时期中国有个著名的“农民”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他回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之地,盖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逢人也不说官场事,只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类的农事寒暄,每日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一个自得其乐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当时人们的劳作场景也可由此脑补了。

图片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辈出,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著名诗篇也不少。最家喻户晓的当数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仅20个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

图片

配图 《耕织图》局部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889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一万六千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争取施行八小时工作制,最终取得胜利。

为纪念这一天,第二国际成立大会期间,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图片

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大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庆祝劳动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劳动节。

那么,古代有没有劳动节呢?

答案是有,而且还不止一天。

图片

《帝王世纪》记载:上古帝王伏羲重视农桑,每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世帝王纷纷效仿。

《史记》记载:西周武王在位时期,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周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举行盛大仪式,象征性松土耕田,将这一天定为“春龙节”,拉开了全国春耕大忙的序幕。

唐朝开始,二月初二这一天被正式定为“耕事节”、“劳农节”。

还有一种说法,《国语》记载:“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

这里所谓的“籍礼”就是每年仲春第一个亥日,天子祭奠先农氏炎帝,“亲执耒耜”,在天子专属的耕地——“籍田”上“四推四返”,宣布一年一度的春耕正式开始。

清朝雍正帝在位时期,每年二月初二,皇帝亲自去北京先农坛观耕台南侧的籍田举行籍礼。

挑选一名农夫在前方牵牛,皇帝“持鞭扶犁”,“牛披红彩”,三推三返。

举行完籍礼,皇帝回到观耕台,王公大臣接着耕田。

此后设专人看管侍弄,直到秋收时节,向皇帝“献穗”,庆祝丰收。

图片

为鼓励农耕劳动,清代的“劳农节”规定,七十岁以上的劳动者还有节日福利。

朝廷以物质对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农民进行奖励,表示对劳动者的尊重。

《大清会典》记载:“劳农节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

有学者认为,农历的七月初七,九月初九也是古代的劳动节。


图片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