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创作中的意境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HNYZL 2023-04-30 发布于江苏

意境在中国的传统美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艺术创作特有的审美追求。从古代开始就有大量文论和画论对其进行充分阐述。中国的美学家们历来也十分重视对于情与景的探讨,著名美学评论家王国维认为:“词家多以景寓情。”,即所有的景物都是对于情感的表达。所谓意境即“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是词曲作者通过运用精湛的创作技法融合主体情感,所营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情境。

中国的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建筑还是诗词歌曲,都更倾向于表达深层次的感受与气场,追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境界。例如中国的绘画通常喜爱用寥寥数笔勾画山水人物,用散点透视的观察与表达方式或是使用大篇幅的留白,却总能起到以简御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大气场。

文章图片1

像是描画人物通常不画或配以简单背景,画生动的鱼虾而不画水波,总是营造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而不像西方的素描或是油画,第一要义是对于现实的模仿,对真实的严谨。也有些是对自身主观意念的表达,而脱离现实世界,对个人信仰的纯粹抒发。又例如建筑方面,西方国家对于园林的审美与中国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推崇 “人工之美”,在结构布局上要求平衡、匀称,而东方园林是世界园林流派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中国的园林讲求“隔雾看花”,画意诗情无不渗透于我们的园林设计之中, 设计者总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无限的想象,创造意蕴深远的意境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都是步步生景,是为意境服务的典型。像诗词和音乐这样通过视觉与听觉这种直观表达的艺术形式,更是将中国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文章图片2

“意境”一词语最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有大量的诗词创作者都对“意境”有过论述。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境界分为三类,即物镜、情境、意境。所谓“物镜”是指对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之描写呈现的,讲求景真,此乃第一层。“情境”是对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感受,有感于某事,有感于某种情绪的抒发,讲求情动,此乃第二层。“意境”则是更高的第三层,是物镜与情境的结合,是更为抽象和主观的境界。

继而又有刘禹锡进一步提出“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的主张。即义的重要性,意义表达清楚了甚至语言的作用就不重要了,强调了意境对于所描写的“象”的超越性。到明清时期词学活跃起来,对于意境的看法也更加丰富,清代评论家叶燮推崇“冥漠恍惚之境”、“气之本位论”,在掌握事物“理、事、情”的基础上借自然万物之胸襟体人之所感,触类起兴。要说对于意境的探究最为深刻的要数清代的美学评论家王国维。

他在其著作《人间词话》当中,对意境有较为具体的论述。强调境界的无穷性与无形性。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另一本著作《人间词话》中,他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一人心中之一

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由此可见,“意境”首先便是情与景的交融。

在美学史的发展历史中,有无数学者和大家对意境进行深究。意境这个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是在唐代。中国美学发展至今,对于意境的理解也更加丰富多样,宗白华在著作《美学散步》中发表了一个有趣的观念,即人有五境:在我们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因接触对象与程度不同,分为五个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人在满足自己物欲时产生的功利境界;第二重境界,是人在与人相处时产生的伦理境界;第三重境界,是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相互之间关系制衡时产生的政治境界;第四重境界,是人们探寻真理,追求知识时产生的学术境界;第五种境界,则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找寻信仰而出现的宗教境界。

文章图片3

一、意境之无形,意蕴之无穷

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从写形的角度来理解,可以将意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即“有形”,第二层即“虚形”,第三层即“无形”。“有形”是指“象”,也就是象内之象,或者是象本身,它是借用人的眼耳感官视听到的静而实的形象,是艺术表达的表层次。“虚形”是指象外之象,境中之意,是人们难以凭借感官看到或听到的“动而虚”的精神情感意象,属于艺术的中层次。“无形”是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境外之意,是超越情与象之外、宇宙本心、天地之道的,具有神圣的特点,这是艺术的最高层次。概括来说,“有形”就是“境”,“虚形”就是“境中之意”,“无形”就是“境外之意”。

王国维在中国众多朝代中,对宋代的词评价颇高,北宋之词尤甚,认为:“北宋的词似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譬如少游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凄婉,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超然,当然还有幼安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性情。这三者都在物镜之外营造了很好的意境,并且在有限的词句中注入充沛的情感,乃至反复品读依然被浓厚的情绪所感染。

在今日,它们都被作曲家们谱成了广为流传的宋词艺术歌曲。在演唱这些宋词新曲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做到“歌”有尽而意无穷。歌唱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引导作用,使人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从理性世界暂时抽离,进入一个情感世界,也就是演唱者营造的“意境”中。只有将“意境”营造好,使听众在无穷的“意境”中细细琢磨才能实现传情的作用和共情的目的。演唱者可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意境更加深远与富有激情,进而牵引听众实现随歌而动的境界。

文章图片4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关于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讨论,实质上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基础上的。主观需要和客观和谐相融,有真景物,真感情方能有境界。“意境”是由人这个主体创造的,它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并将其具象化,与此同时,“意境”并不纯然的只是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对于一首作品来说,社会性是它的首要本质以及第一层面的本质。

因为人也是存在于与社会中的人,即使创作者主观意识也需依靠这个客观的世界,所以人类社会生活对于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离开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不会有艺术的产生。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且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只有在生活的矿藏中不断的挖掘,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诚如经久不衰的宋代古诗词歌曲,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世俗文化崛起繁盛的时期,音乐文学逐渐从高高在上的贵族娱乐方式转移至表现百姓社会生活,宋代诗歌也从单一的赞颂及祭祀等大主题转移到抒发每个个体的个人志向或情怀或表现生活状态,为意境的营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5

王国维 《人间词话》 第三则中提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于第四则中补充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指出“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物”“我”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这与西方“移情说”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无我之境”需要对创作者有更高的要求,“无我之境”的创作特点是主体“隐”在客体中,“客观”描写,从作品外表看不出主体的身影,但却达到了高度的“物我同一”。则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这与老庄思想异曲同工。

老子提出“涤除玄鉴”,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以期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要求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才能达到“无己”“丧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才能对“道”实现观照。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为“无我之境”。菊花、篱笆、南山等几个意象轻描淡写地勾勒出了一幅田园风情图,“我”之“出世”心态完全隐晦地化入对象,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文章图片6

三、造境与写境

王国维提出提出了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的概念,对写实和造境进行辩证讨论。他认为造境是理想状态下的自然是美好虚拟的,而写境是理想主义下对现实的刻画。造境是人所进行的主观臆造,作者以词、曲抒胸臆,表达对美好的向往,传达出自己的理想和情思 ;写境则是以实际存在的为依据,作者根据自己亲历或亲眼所见的现实生活有感而发从而进行描写和叙述。

为了提高作品表现力和意境,理想的造境中又表现出自然的成分,理想表示虚构,而自然则表示现实实际发生;写实的写境中融合了理想的特点,写实是注重现实的,而理想是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在里面。虚实结合两者既矛盾又相互交融彼此成全。造境与写境,即

是作者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实际的矛盾结合体,即体现作者心中的矛盾对理想的美好向往和对现实的努力的方向和追求,也就是写境源于现实生活,而造境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升华。

'造境'和'写境'这两个概念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论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所谓“造境”实际上属于理想主义,也就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注重艺术家自身的想象完成境界的营造,更侧重于“艺术虚构”,而“写境”更偏向于写实主义,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描述自然的一切事物。所以在古诗词作品我们都可以找到造境与写境的影子。

又如陶潜《饮酒》第五首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几句开门见山地描写自然事物,诗人的主观意识并为直截了当的道出,以使用写实的创作手法居多。但其实要论造境与写境两者是何种关系,王国维认为两者皆为作品创作的重要方法,并且不是完全对立的,是可以相互渗透的,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对于万千事物的一种表达,必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包括想象力与世界观。同时,表达也需要寄托于自然事物作为媒介,作者之想象需合乎自然才得以恰当,而一首作品中的自然事物的描绘必定也是符合作者情绪的表达,唯有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达到'创境'的高度。

文章图片7

总结

举了很多造境与写境的例子,那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创境呢?有的作品偏重于“造境”而使得作品缥缈如雾里看花,大部分的词句都建立艺术想象之上,而无法顾及于合乎自然,则令人倍感疲惫。而某些偏重于'写境'的词作由于明显丧失了文体特有的韵味而成为失败之作。 所以造境与写境之间要讲究一个均衡和巧妙,既自然地描绘事物又令人回味深长是我所认为的最好创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