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天地|朱光霁:云南阳明心学传播第一人

 恶猪王520 2023-04-30 发布于新疆
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中旬,王阳明离开龙场前往江西庐陵就任知县。就在除夕之前,他到达贵州东部门户镇远卫。他在旅店中给贵州弟子李惟善写了一封书信——《镇远旅邸书札》,其中有“朱氏昆季亦为道意”一句。“朱氏昆季”为何人?他们与王阳明有何关系?王阳明为何要向“朱氏昆季”致以谢意?
  “朱氏昆季”,即朱光弼、朱光霁两兄弟,他们是贵州按察司副使朱玑的儿子,随父来到贵州。两兄弟中,尤以朱光霁聪明伶俐。朱光霁(14921570),字克明,号方茅,云南蒙化府(今云南魏山县)人。在父亲朱玑的要求下,朱光霁与兄长朱光弼拜王阳明为师,他们成为王阳明在贵州龙冈书院的亲传弟子。据康熙《蒙化府志》载:“(朱光霁)随父宦黔,从学于王阳明先生,受良知之传。”
在阳明后学研究中,朱光霁是阳明心学在云南得以传播的重要代表人物,可以这样说,他是将阳明心学传道云南的第一人。  
一、师生之缘,从月潭寺到龙冈书院
  正德元年(1506)十一月,35岁的王阳明得罪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龙场镇)驿丞。正德三年(1508)春三月,王阳明到达贵州兴隆卫(今黄平县),写下了《兴隆卫题壁》诗,其中有“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一句,领略到了贵州道路的艰险和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就在兴隆卫月潭寺,王阳明与来自云南的朱玑、朱光霁父子相遇,结下一生情谊。
  朱玑,字文瑞,号恒斋,云南蒙化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方茅翁朱老先生宗支谱序》载朱玑任大理寺评事时的政绩:“谳狱平反,民冤顿雪,恩威兼济,遐徼革心,整纲肃纪,百僚示范,声教洋溢,布于要荒。”因其政绩显著,出任四川按察使佥事,升贵州按察副使。朱玑任贵州按察副使时,途经号称“贵州第一名胜”的古迹——飞云崖月潭寺。为方便往来的公私过客,朱玑特意命令主持僧正观和尚重修“月潭寺”并兴建公馆,“以为部使者休食之馆”。
  月潭寺和公馆重修完成之际,在朱玑及正观和尚的盛情邀请下,王阳明欣然作《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一文,其云“隆兴之南有岩曰月潭,壁立千仞,檐垂数百尺”“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王阳明从月潭写到云贵之山的磅礴,从在兴隆的所见所闻写到“君子之政,不必专于法,要在宜于人;君子之教,不必泥于古,要在入于善”,阐述了自己的儒学理念。
  朱玑对王阳明十分崇敬。王阳明“龙场悟道”后,随即修建“龙冈书院”,讲学传道,听讲者多达百余人。朱玑于是派儿子朱光弼、朱光霁前往龙冈书院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说:“朱光霁克明,廉宪朱公之子也。尝与其兄光弼从学于予。”康熙《蒙化府志》也载:“时阳明王守仁先生谪龙场驿,公(朱玑)遣子从学。”
  据目前研究可知,王阳明在龙冈书院的数百名弟子中,留下有姓有字可考的有26人,其中贵州籍21人,湖南籍3人,云南籍2人。云南籍的弟子2人就是朱光弼、朱光霁两兄弟。
图片

朱光霁当时十六岁,他潜心向学,学有所成,成为王阳明早期重要的心学弟子之一,结成了一段浓浓的师生情缘。朱光霁后来将阳明心学带到云南并传承下去,使得阳明心学在西南边陲生生不息,深入人心。

二、君子之风,王阳明对朱光霁的谆谆教诲
  从贵州结缘之后的20年间,王阳明对朱光霁耐心教诲,这可以从王阳明的两篇文章中,看出为师者对弟子的殷切关切。
  其一是正德九年(1512)四月,春花烂漫,王阳明升任南京鸿胪寺卿,四方学子会聚南都,讲论学问。是年,朱光霁赴北京参加会试,不幸落榜,南下返乡时,特意绕道南京,前往看望王阳明,师徒畅谈学问,快意生平。朱光霁离开南京之时,王阳明写了《赠朱克明南归言》一文,洋洋洒洒五百余字,王阳明说:
  君子之学,以变化其气质……何以知其气质之偏而去之……温良者粗暴之剂也,能温良则变其粗暴矣;廉介者贪鄙之剂也,能廉介则变其贪鄙矣;忠信者虚诞之剂也,能忠信则变其虚诞矣……道经湖贵,从吾游者多,或有相见,其亦出此致勉励之意。
  王阳明教诲朱光霁说,身心学问之目的就是变化气质,要学会管理情绪,把情绪管理到恰到好处。王阳明还提醒朱光霁道经湖南、贵州时,向当年的同门弟子致以“勉励之意。”可见王阳明对弟子的盛情厚谊和“吾道西传”的殷切希望。
  在《赠朱克明南归言》一文中,王阳明还抄录了程颢和程颐的语录赠给朱光霁,鼓励朱光霁努力修学。朱光霁后来遇到阳明友人朱应登(扬州人,号凌溪,曾为云南参政),朱应登读到《赠朱克明南归言》一文,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道!
  朱光霁落榜南归,虽暂不得志,却也得到了其他师友的关怀。比如,担任过云南道御史、湖广学政的许宗鲁有《遥送方茅南归书》,书信中鼓励朱光霁“行矣方茅,玄宗努力”,并附《送朱方茅南归》诗一首:
  终日言归果是归,飘然脱屣宦情微。
  山中乐业惟丹灶,江上清风有钓矶。
  杖策远寻麋鹿友,解绅先服芰荷衣。

  题书欲寄何时到,拟待霜空南雁飞。

  其二是嘉靖七年(1528)秋,王阳明在广西梧州平定思恩、田州之乱后,因“炎毒所中,遂患咳痢之疾”益重。重病缠身、天命将尽的王阳明十分挂念朱光霁,便委托指挥使王勋给朱光霁送信。王阳明在《与夏德润、朱克明》短信中说:
  今此子(王勋)已袭指挥使,头角顿尔峥然,而克明、德润未免淹滞于草野,此固高人杰士之所不足论。然世事之颠倒,大率类此,亦可发一笑也。守仁顿首,德润夏先生、克明朱先生二契家。
  此信可见王阳明的谦逊及对弟子的关心。是年十一月,王阳明自广东南雄越梅岭到达江西南安大余县时,据《王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中年早逝,年仅57岁,此信成为王阳明留给朱光霁的绝笔。
三、为政之德,刚正不阿“致良知”
  朱光霁于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授重庆府通判。嘉靖十五年(1536)任绵州知州;嘉靖十八年(1539)改任西安府同知。作为王阳明的弟子,朱光霁在官场中一直遵从王阳明的教诲,是阳明心学思想坚定的践行者。
  据《奉政大夫方茅朱公李宜人合葬墓表》载,朱光霁任重庆府通判时,“自奉清约”,有位提刑按察使司的佥事向官员推销簪子,朱光霁看了他的官印,于是拿着银子去找佥事,说:“通判自幼但知读书,未学造簪也。”说得那个佥事愤怒而羞愧,只得作罢。于是,朱光霁在重庆“谣颂满道,声望大起。”朱光霁声望之高,从以下记载可看出:“抚台善詈人,府佐以下皆属鞭笞,独遇公以礼。”一个爱骂人、打人的抚台大人,唯独对朱光霁以礼相待,只因他觉得朱光霁不是一般的官吏,朱光霁以德立威,在抚台大人眼中“通判非常吏也”。
  任绵州知州时,“为政直遂不阿”。一天,一位自称是尚书府中的人,私自征用老百姓去给尚书家干农活,朱光霁知道后,便问:“公田乎,私田乎?”接着搬出律令对其进行制止,这人骄纵不顾,朱光霁便令狱吏打开牢狱,带出数百名囚犯,说:“此数百指可为栽田用矣。”吓得那人不敢接招。因不畏权贵,处事正直,朱光霁在绵州“累为台臣所嘉”。
  在任西安府同知的7年间,为政以“有益生民”为宗旨,实施黄河河套工程,政务繁忙,但朱光霁处理得当,七度防汛,没有出现差错。他受委派治理西安府属下的华州、朝邑、蒲城等州县期间,“至有惠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戴。
图片

朱光霁履职西安,同样有一则有趣的记载:“织造貂珰,擅作威福,吏大小望风跑拜,公独不为曲膝,貂珰衔之,侦伺其所为,无隙可中乃已。”一名管理织造业务的宦官,经常作威作福,下面的官吏都怕他,见面向他跪拜,只有朱光霁从不屈膝。这名宦官背地里找朱光霁的差错,可又“无隙可中”,只好作罢。此事还被记入乾隆《西安府志》卷二十五《明职官志》中,赞美其“吾膝岂易屈人”的铮铮铁骨。  

四、桑梓之情,阳明心学盛行云南边陲

  嘉靖二十五年(1546),54岁的朱光霁由于“勤劳倦累”,辞去西安府同知的官职,“还蒙化而安”,“历官十余年,归橐萧然,家徒壁立”。当时弃官回乡、隐居大理的文学家、理学家李元阳,写了一首诗送给朱光霁:

  乾坤落落一浮沤,江草江花又上楼。
  千里停云谁命驾,百年旧雨得同舟。
  辞官不受一钱去,挂杖还寻五岳游。

  鹫岭鸡峰留不住,重来明岁又中秋。

  李元阳“辞官不受一钱去,挂杖还寻五岳游”的评价,高度赞扬了朱光霁为人为官的清正廉洁和淡泊仕途、追求山水田园的生活趣向。
  在蒙化,朱光霁与学者名流雷觉轩、张禺同、杨升庵、赵雪屏、李元阳等人交往密切,经常以诗唱和,研习和传播阳明心学。朱光霁有《秋凉晚眺》一诗:
  晚看列岫翠华同,况是霜天抹碧空。
  凉影漫怜归少昊,火云早报敛南融。
  楼前已逗蛾眉色,叶底将舒鹤顶红。

  狂兴有余诗债逼,任教谯鼓促仙翁。

  “狂兴有余诗债逼,任教谯鼓促仙翁”,是朱光霁晚年人文生活的写照。这时期,朱光霁参与编纂《蒙化府志》并撰《序》,成为研究明代蒙化府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料。
  朱光霁晚年大力传播阳明心学,形成云南的阳明心学世家。其子朱衡,字迓甫,号五云,早年随父亲朱光霁游历四方,从根源上追寻学习阳明心学,不断探究阳明心学的奥秘。后来回到家乡“首辟家塾”,在云南大力传播阳明心学。后人对朱衡的评价是“天性慷慨,坦夷近人”“工书翰,能诗”。另据《将仕郎五云先生墓碑》载,朱衡“如四方,习闻良知根宗,渐窥理窟,不类贵介。”朱衡贤配墓碑《朱母李孺人碑铭》也载:“先生尝欲辟家塾,而难于费。脱珥以佐,无难色,闻其称贤。”朱衡开办家塾之初,面临着经费困难,妻子变卖金银饰品相助,才渡过难关。
  此外,朱衡的三位兄弟:朱阶、朱术、朱衍,也是阳明心学在云南的传承人。“群诸弟先仕楚,升甫阶今仕浙,慎甫术庠序,宽甫衍游艺,其中后进多师之”。朱氏一门作为南滇精英人物的代表,他们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因此,研究阳明心学在云南的传播,断不可轻易忽视蒙化朱氏家族。
  在蒙化朱氏家族影响之下,阳明心学在云南得以发扬光大。比如,蒙化儒生薛仑、左明理等,在与朱光霁交往过程中,也受益颇多,接受了阳明心学。云南学者与天下王门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在云南传播阳明心学的“合力”。据李元阳《明志书院》载,嘉靖、隆庆年间,湖南阳明学者吴绍周,到蒙化府任通判后,修建了“明志书院”,在云南传播阳明心学。无独有偶,与朱光霁同时期的云南腾冲籍学者吴璋,嘉靖四年(1525)举人,曾到浙江余姚向王阳明学习心学,回腾冲后掌教“春秋书院”。璋子宗尧,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与父亲一起在书院中传播阳明心学。
  在晚明时期,阳明心学在云南得到进一步传播,带动了儒学大规模进入书院和孔庙,尤其是蒙化重修扩建了孔庙。进入清代,蒙化又修了“文华书院”。蒙化儒学盛行,人才辈出,清时被御封为“文献名邦”,这些都得益于朱光霁在云南传播阳明心学之功。正如张新民先生在《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一文中所述:朱氏一门乃云南“世家钜族”,承良知之教,家传阳明心学。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时期,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罗汝芳、李贽,以及黔中王门李渭同时在云南做官,他们向云南学子大力传播阳明心学。李元阳与阳明弟子王畿、罗洪先、罗汝芳、唐顺之等交流切磋,并对儒学经典进行悉心研究,还吸收了先贤哲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罗汝芳云:“天地万物一身,无不可教之人,政暇集士夫于书院,更端问难,响答如洪钟,人人虚往而实归”,继阳明黔中讲学及朱氏家族传衍推廓之后,进一步加快了“儒学入边”的历史发展进程,强化了儒家学说建构边地社会秩序所发挥的影响作用,阳明学也因此成为西南地方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精神思想资源。
  朱光霁卒于隆庆四年(1570),享年78岁。李元阳撰《奉政大夫方茅朱公李宜人合葬墓表》,文末铭曰:“青萍不入内府而利已断坚,骐骥不入天厩而力已致远。”意思是说宝剑即使没有被上贡到皇宫的仓库,但它的锋利已经可以砍断坚硬物体;千里马即使没有进入皇宫的马厩,但它的足力已经可以驰骋远方。高度赞扬朱光霁德行卓越,虽怀才不遇,却也能建功立业。
  “溯良知道源,膏流一脉滋关陕;仰象贤宸翰,恩灿九重丽锦巍”,这是朱光霁逝世后家中大门的一副对联,充分体现了对朱光霁敕赐“象贤”的高度赞誉。朱光霁传承阳明心学,在陕西为官,造福百姓;后人在瞻仰皇上赐予朱光霁的“象贤”匾额时,仿佛感受到这来自九重天府的恩德,灿烂高悬。
  朱光霁的一生,也正是如此,云南在阳明心学的光照下,边疆巩固,人才辈出,成为儒学入边的一个重要典范地区。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5期

「罗晓东,贵州省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文史天地》杂志社党支部书记


版式:刘  丹  刘  丽
责编:王封礼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  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