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天地|林则徐笔下的贵州诗文

 恶猪王520 2023-04-30 发布于新疆

林则徐的一生为国为民,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曾两次到过贵州,为贵州做了无数贡献,也留下了大量诗文,更是为《大定府志》写下了序言,这些诗、文无疑是林公留给贵州最宝贵的财富。

一、诗咏贵州
  19874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郑丽生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该诗集以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钞》574首诗为底本,对林则徐所作诗重新进行增订、校录,在底本基础上增加了79首诗,共计653首。其中,有12首是描写贵州的。
  嘉庆二十四年(1819),林则徐因在江西副主考官三年任上政绩卓著,被嘉庆帝提任为云南省乡试主考官。
  同年农历五月底,林则徐与副主考老翰林学士吴慈鹤,着顶戴官服,分乘两抬官轿,偕几名随员,晓行夜宿,从不住府县衙门,或住驿馆,或歇客栈。一路翻山越岭,涉水过桥,马不停蹄,过赣西,入湘中,出湘西,经过一个多月旅途奔波,终于抵达贵州,正式开启了他在黔的诗途生活。
  农历七月初二上午,林则徐来到了黔东镇远。他在《己卯日记》中写道:
  七月初二,寅刻行,五十里至焦溪,过河饭,又四十里宿镇远县。是日路甚险恶,上接千仞,下临重渊。闻雨后水发,尤不可行。兹以遇晴为幸,然此地苦旱久矣,身虽行役,亦甚为盼泽也。府城有中河山,两水夹流,山居其中,石壁镌有“楚桥风顺”四字……

  在镇远,他写下了入黔的第一首诗《镇远道中》:

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
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盘陊崩石来无端,山前突兀复有山;
肩舆十步九扶掖,不尔倾蹶肤难完。
传闻雨后尤险绝,时有奔泉掣山裂;
此时幸值晴明来,峻坂驰驱已九折。
不敢俯睨千丈渊,昂头但见山插天;
健儿撒手忽鸣炮,惊起群山向天叫。
  这首诗无疑是对日记内容的升华,写尽了贵州山之险峻,水之幽深,岩之陡峭,路之崎岖,以白描手法自然景物进行呈现,借景抒情,感慨人生虽然险象环生,坎坷不易,但也要履险如夷,有进无退,且有“惊起群山向天叫”的乐观与决心。
  两日后,林则徐一行经施秉抵黄平,来到飞云岩(也称飞云崖、东坡山、月潭、飞云洞)。飞云岩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有“黔南第一奇境”等殊誉。明清时期,京都通往滇黔、东南亚的古驿道,来往官员、使者、商贾,凡过此者,无不入内观赏或憩息。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先生过飞云岩时,在此歇息游览,并写下《月潭寺公馆记》,给了“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的殊荣。清代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的手书“黔南第一胜景”刻于大门之上。明代的王训、郭子章,清代的何绍基、洪亮吉、郑珍等历史名人都曾到此题诗或赋诗。
图片

林则徐画像

  在《己卯日记》中,林则徐写道:“七月初四,寅刻自施秉县行,三十里滥桥塘饭,又十里将至东坡塘,有飞云岩,天然奇秀,真如金枝玉叶,轮菌葱郁。上有大士立像,左右皆流泉,四时不竭,由两方池泻出,历溪桥而下,山中终日泠泠有声。岩下一洞虽小,亦觉奇古。西有百年古柏,而西南有月潭寺,王文成公碑记在焉。”

  于是林则徐写下了《飞云岩》一诗:

老云出山蹑山魄,飞入九天化为石。
天惊石破云倒垂,欻起悬岩一千尺。
岩头古柏森青青,岩底清溜鸣泠泠。
行天日月不到此,重阴欲雨无时晴。
云耶石耶谁得名?但见万窍开珑玲。
夜半仙风傥吹散,仍恐变幻归青冥。
中有古佛立亭亭,苾刍合十朝讽经。
催落山泉作钟磬,秋色满岩云有声。
  这首诗描述飞云岩的高远,想象飞云岩由天而降。以青翠的柏树,清脆流淌的泉水等描写飞云岩的山势之惊险及景色的独特。字句之间不难领略到有“萃于斯崖”美誉的飞云岩的奇、秀、幽和静,同时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虔诚的佛门弟子,在他身上,萦绕着佛家悲天悯人的情愫,爱国佑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气概,体现他菩萨入世利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奉献精神。
  农历七月初六,林则徐经清平县(今贵州凯里清平镇)到达平越州鱼梁江。在《己卯日记》中,他写道:“四面石壁如削。岚翠滴沥,中亘石桥。泉琤琮过桥下,亦名响琴峡。岸旁小寺,有阁三重。值雨,景尤佳绝。”

  平越是今贵州省福泉市的古称。鱼梁河福泉市段,又名鱼梁江,发源于贵州麻江县坝芒乡,是清水江重要支流重安江正源。沿途不断接纳许多小河和溪流,在罗家岔布依山寨前流入福泉黄丝境内的高原峡谷,形成了旖旎的鱼梁江峡谷风光。江水碧清,岩陡蓊深,裂壁笋立,绚丽多姿。两岸群山时而陡峭险峻,时而平缓温柔,山寨、群山倒映江中,与江中的渔船、水鸟相映成趣。鱼梁江上,至今还横亘着20多座被列为文物保护的明清古石桥,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于是,林公在此赋诗一首,叫《鱼梁江》:

奔泉出峡谱琴弦,磴道斜攀百仞巅。

很石多于滩下水,乱山围就瓮中天。

荒亭卧雨频移榻,瘦骨经秋尚著棉。

自笑微躯谁傅翼,浪随群鸟触蛮烟。

  诗人在雨中观赏雄奇瑰丽的鱼梁江风景,并想象自己拥有了翅膀,随着鸟群在空中欣赏少数民族地区风光民俗。
图片
林则徐笔下的鱼梁江——洒金谷河段  

  后一天,也就是农历的七夕节,林则徐到达古城贵定县。是夜,他步出驿馆,眺望风爽露凉的远山,仰首满天闪烁的星斗,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和故乡福州“七夕”的风土人情,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远在老家福州的夫人郑淑卿,于是写下了《七夕》这两首缠绵缱绻的小诗:

一穗孤檠对酒浇,旅怀偏是可怜宵。

人间多少银河隔,乌鹊能填第几桥?

天孙织锦烂如云,玉剪声中一霎分。

遥见七襄机上字,行行应是寄回文。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国为民奔波,身处异乡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处境。“人间多少银河隔,乌鹊能填第几桥”,诗人感叹人间有多少“银河”把人们隔离,对人间的悲欢离合表示了深切的同情,非凡的思想境界尽在其中。
  农历七月初八,林则徐一行继续往西,途经贵定牟珠洞。牟珠洞亦名凭虚洞,明清以来,许多政治家、墨客骚人曾描写、吟颂过它。明朝末年,曾做过皇帝老师的、以文章详雅著称一世的贵定籍人丘禾实,写有散文《凭虚洞记》《凭虚洞七绝十首》,《续黔书》的作者张澍也写过散文《游牟珠洞记》,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也描写过牟珠洞。

  林则徐在《己卯日记》中记述了牟珠洞中“高十余丈层级分明”的“石柱”“天窗”“垂垂如筋异状百出”的钟乳石:似童子、似观音、似莲花、似木鱼、十八罗汉、千人座等“无不宛肖”,盛赞大自然造化之伟大。为此,他为《牟珠洞》写诗一首:

土囊蹴破混沌开,重昏一炬万怪来。
玄黄肇造竟复睹,化工抟捖何奇哉。
天窗微明露户牖,石柱矗立冲斗台。
浮屠四万八千塔,环阶列级光昭回。
扣鱼撞钟俨梵课,参禅礼佛纷婴孩。
夜叉撑胸鬼揭钵,巨象砺齿羊捋䰄。
三仓写篆挺玉箸,两羭纵饮扬金罍。
亭亭出泥削莲朵,瓣瓣落地寻残梅。
天然妙具一切相,谽谺庨豁诚恢恢。
三才万象并入冶,岂有神力施斧锤。
想当彭亨腹未剖,含精蓄灵何弗该。
嘘纳玄关袭气母,日月出入谁能猜。
忽遭毒手刳破碎,似孕不育留胚胎。
转使世人见肺腑,此中容物如埏垓。
女娲就之学抟土,工倕仿此思庀材。
能令仙人悟委蜕,奚假鬼伯驱轮迴。
乃知兹山特超异,直与天地争雄才。
不然陵谷几变易,此独何为辞劫灰。
  诗中可见,大自然造化的牟珠洞让人眼花缭乱。
  除了对贵州雄奇瑰丽的山川歌咏点赞,印象更深的,估计要算贵州道上的艰辛和危险了。为此,林公还专门为贵州的道路及自己的轿夫分别写了诗。

  《下坡》

俯瞰忽无地,致身何太高。

云低疑涧水,树远类溪毛。

欲下先心悸,凌风试口号。

万山答清响,咳唾落烟皋。
  诗中作者低头一看,竟发现看不到脚下的地了,这是何等的危险和惊悸。
《舆人行》

舆夫习险百不惊,登山仍如平地行。

凌危反试腾踔力,连步不闻喘息声。

眼前群峰矗如削,径窄林深石头恶。

拍肩竟作云中游,失足真防天外落。

心欲止之不可留,曲于旋蚁轻于猴。

但看偃仰若无事,已是崔巍最上头。

前者歌呼后者应,歌声啁哳难为听。

我恐须臾系死生,彼方谈笑轻身命。

嗟尔生涯剧可怜,劳劳竟日偿百钱。

答言不觉登顿苦,生来惯戏巉岩颠。

卸舆与汝息腰脚,残杯冷炙付汝乐。

谁知酣戏夜无眠,野店昏灯纵樗博。
  这首诗,写了自己的轿夫在步步惊心的贵州道上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坚韧、乐观,对他们寄予深深的同情。

二、林则徐贵州诗文的三点存疑

  离开贵定继续西行,过贵阳,出龙场,农历七月十一,林则徐来到了贵西道安顺府安平县。行文至此,不得不指出19874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郑丽生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第一版中的谬误。这本诗集63页中,有《安平》诗一首:

豁开原野少崔巍,暂脱重山若脱围。

历险始知平地好,骤寒翻讶早秋非。

红泥似赭生禾黑,白石当檐覆瓦稀。

乍雨乍晴浑不定,赚人终日换征衣。
  诗后的注解为:此诗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十一日,林公赴云南试差,途次云南安平县所作。《诗钞》卷一收录此诗。
  林公《己卯日记》写道:“七月十一日,卯刻行,在芦荻塘饭,次安平县。自昨日过龙场后,山皆迤逦,路较坦易……”
  而上一首《牟珠洞》诗后的注释为:此诗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初八,林公赴云南试差,途次贵州贵定县所作。《诗钞》卷一收录此诗。
  从七月初八到七月十一,时间仅过3天,从贵定到云南省距离贵州最近的曲靖市罗平县、宣威市或富源县,按今天高速公路的距离来算,也都在700华里以远,林则徐不可能走那么快。查百度词条“平坝县”显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平坝卫,平坝之名由此而始……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平坝卫,设县,名安平县,隶于贵西道安顺府。民国三年(1914),安平县改名为平坝县。”显然《安平》一诗的尾注“此诗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十一日,林公赴云南试差,途次云南安平县所作”,是《林则徐诗集》校笺者郑丽生先生的失误。
  《安平》一诗不仅对平坝附近攒峰叠翠、行云带雨、野水流香的具象大为点赞,更是从一进入平坝就视野心胸豁然开朗起笔,不枝不蔓地以走出崇山峻岭的“突围”之感作铺垫,将“历险始知平地好”的人生感悟,写得淋漓尽致。

  此外郑丽生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中,仍有两首值得方家进一步研究的咏赞贵州风景的诗。一是《老鹰崖》:

健翮何年脱臂韝,身天外独昂头。

平芜洒血呼难下,华岳留尖见亦秋。

老树枝疑生铁爪,彩霞光欲闪金眸。

时平搏击何须尔,传语山灵早化鸠。
  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老鹰崖”这一大自然的奇观,问这只“老鹰”,你何时摆脱猎人的掌控,不再作为猎人用以捕猎的工具,而昂首独立于天外?再描绘如生铁般坚硬却形似老树盘枝般的鹰爪,在霞光中闪着金光的鹰眸;结尾两句模拟老鹰的口吻对山神说,我本是凶悍敢于搏击的苍鹰,但现在太平时代,无须如此了,所以凝固于此,名曰鹰,实已化为鸠矣。
  此诗的末尾注释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初旬间,林公赴云南试差,途次贵州境中所作。如果此诗的创作日期“七月初旬间”无误的话,按照《镇远道中》《牟珠洞》等诗标注的时间推算,此时段的林公应该仍行走在今黔东南州的镇远县、三穗县、剑河县、台江县、凯里市、麻江县及黔南州的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一带。而这一路有名为“老鹰崖”的地名或景区不下五六处。林公笔下的“老鹰崖”到底写的是哪里呢?

  另一首是为《即目》: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这首诗从山路写到绝顶,从云朵初生写到阴晴变幻,不但笔法有序,而且善于捕捉新鲜的形象,不但写出了贵州山水的天然神韵,更抒发了诗人健康向上的情感,使读者从诗中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胸怀。
  诗后标注:“此诗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初旬,林公赴云南试差,途次贵州境中所作。”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对贵州什么地方有感而发?或者说写的景象具体是贵州哪里呢?这也有待方家进一步研究。 

三、为《大定府志》作序

道光二十七年(1847),62岁的林则徐奉旨由陕西巡抚调任云贵总督,在任三年之久。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期间,其行辕(衙门)半年驻云南曲靖、半年驻贵州安顺。

  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公因旧病复发,卸任云贵总督,回乡养病,时任贵州大定(今大方县)知府黄宅中赶到贵阳拜见林公。早在廿年前,黄宅中任林则徐家乡侯官县知县,当时林则徐在家为父守墓。黄宅中便登门拜访,两人相谈甚欢,志趣相投,黄宅中也受到林则徐器重。廿年后,二人重见格外亲切,畅谈离别情绪,以及地方志等问题。临别时黄宅中送林则徐《大定府志》60卷,并请他撰写序文,林则徐欣然接受,这也是林则徐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书籍写序。

图片林则徐作序的《大定府志》

  

《大定府志》是清代大定地域的地方志,也是半部贵州彝族史,主纂邹汉勋、主编黄宅中等人共耗时15年完成,共70余万字。先分篇,后分志,再列类,详细具目,目录即达23页,为方志目录中佳作。记录了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共2126年的历史。被称为我国“四大著名府志”之首。

  林则徐接受黄宅中请求之后,便开始仔细阅读《大定府志》。为其作序云:
  夫王君八卷之稿,断手于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距今已百年矣。此百年中事,非旧稿所有也。且旧稿仅纪郡守亲辖之地,而各属皆未之及。君则于所属诸州、县--载记,巨细靡遗。荒服瘠土,搜采綦难,而君竭数年精力,不使以阙漏终。一境地,必溯其朔;一名物,必究其原;一措施,必缕陈其得失。凡可以昭法守、示劝惩者,无不郑重揭之。且每事必详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
  序言中,“一名物必究其原,一措施必缕陈其得失。凡可以昭法守,示劝惩者,无不慎重揭之,且每事必详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不难看出林则徐不仅熟读有关资料,究其原因,还阅读新志,翻检旧志,也希望作者能够保持这一原则,将编撰工作继续完善。
  后来,林则徐在《致惺斋函》中描述《大定府志》:
  编纂之勤,采辑之博,选择之当,综核之精,以近代各志较之,惟严乐园之志汉中,冯鱼山之志孟县,李申耆之志凤台,或堪与此颉颃,其他则未能望其项背也。
  将《大定府志》与其他几部较为著名的地方志进行比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对于今天来说,《大定府志》不仅为研究当地历史以及其少数民族的社会身份、文化内涵和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还帮助贵州特别是黔西北地区的人民实现了文化认同,树立了文化自信,发展了当地旅游事业,为地方经济做了一定的贡献。

  道光二十九年(1849)深秋时节,林公扶病东归福州时,写下了《己酉九月,自滇归闽,同人赠言惜别,途中赋此答之》七律之一:

黄花时节别苴兰,为感舆情忍涕难。

程缓不劳催马足,装轻未肯累猪肝。

膏肓或起生犹幸,宠辱皆空意自安。

独有恫瘝仍在抱,忧时长结寸心丹。

  林则徐在黄(菊)花怒放的金秋时节告别苴兰(贵州境内古国,统辖今黄平、贵定一带,此处代指贵州),沿途乡民情真意挚地欢送,让他禁不住涕泪潸然。他病入膏肓却心忧时事,宠辱偕忘却丹心许国。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4期

罗裕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


版式:刘  丹  刘  丽
责编:王封礼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  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