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海拾贝 | 我这一生的爱好 还记得秦琴吗?

 人文武汉 2023-04-30 发布于湖北

童年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是湖北省交通厅职员,解放前后都是搞运输工作的。

我的老家在汉口石码头——紧连着有名的汉正街的一条小街,一直通向河边(汉江)在距河边小街向内走五六十米有栋二层房子,也是整条街一栋最抢眼的二层老宅,就是我的家,也是我出生地。

在我的记忆中那栋老宅子,进去是一个大天井,再进去是一个大的堂屋,穿过堂屋右边是二、三间厢房,中间还有一处空间,挨着里墙有架楼梯上二楼。到底有多少房,我当时年龄太小没记住。

远处现代派建筑为原省交通厅。潘厚德摄

我自我感觉我小时候记忆力很好,大人也时常夸我。在我四五岁时,父亲在单位搞运动好多天没回家,家里人不知是耽心还是要送衣物,是我引着去的。当时我是凭以前去过一次的记忆,领着妈妈走大路(中山大道),沿着大路向下走,有两条辅成人字形的石板路(分别是清芬路和交通路),从第二条“人字路”进去往左拐,走到一条较大的路(江汉路)再右拐,走不远有排凹进去的房子对面就是父亲的单位(湖北省交通厅)。

在我懂事起,好像我的眼睛都不是很好,看东西要眯着眼看。有的小朋友叫我“眯眼睛”。记得我小时候有许多特长,一是爱画画,画些小人骑马打仗,有的还像小人书一样,一页页地连续着。还会用两块竹板有节奏敲出各种节奏(当时在比我大些的朋友中流行的玩具),到了读小学时,我就自制高翘、用木条作“冲锋枪”,都吸引着小朋友们效仿。

记得最有趣的是夜晚,六、七个小伙伴,学着解放军的样子,挎着“冲锋枪”,歪戴报纸叠的船形“军帽”,腰系“武装带”,另外在一个稍大的的小朋友的口令下,喊着“一、二、三四”二人一排,迈着整齐的步伐,雄纠纠,气昂昂地从中山大道、江汉路到江汉一路、前进五路游一圈再回到中山大道。好像有一次还被站马路的交警看见,吓得小伙伴们“溃不成军”地嘻嘻哈哈跑回兴业里。

我的童年也算得丰富多彩。

游泳

我从小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都要尝试、体验一下。

我进入小学前,有一次父亲单位组织职工和家属到东湖风景区去春游。有溜旱冰的、打羽毛球的、有游泳的、还有搞其它活动的。我哥哥比我大六岁也不过刚读中学,跟一群差不多大的邻居伙伴在东湖边游泳。激起了我的兴趣,我非要下去游,在我再三吵着要下水游泳的情况下,哥哥极不情愿地让我下水,掌着我在水里划了几下就说我不行,要我上岸了。从此游泳这项运动就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从那以后,每到夏天,一有空我就一个人去游泳池学游泳。什么中山公园游泳池、体育馆游泳池、海员游泳池等等我都游遍了。记得当时有的游泳池游泳有二个必备条件,一、是健康证,二、单个人游泳必须达到身高一米三以上。我当时身高还差一点,经常要踮着脚过关,有时被查出只有说好话或者请人带进去。由于没有人教我游,我就到新华书店找学游泳的书看。

学熟了一点后我就跟同学们到处游,好的地方是东湖、水果湖、由于离家较远不能常去,一般的是菱角湖、罐子湖,有时还去汉阳的月湖(当时水很脏)。还去过一次“黑里湖”,脏得像泥巴羹,当时的心情是老远走来,同学都下去了,我只有跟着下,下去没几下就恶心,又爬起来,那难忍的味道至今一想起就浑身不舒服。

有一次跟同学们到中山公园后面湖里去游泳。湖上原来有座简易木桥,桥面已拆除只剩下几个被水淹没的木桩,游得好的同学在前面摸找木桩,游得差的同学顺着前面同学摸到的木桩一段一段地向对岸游,我当时水平也只能在前面同学指的木桩的位置顺着一节一节地摸着木桩游。

当我游到第三个木桩时,一下没有摸着,人顺着往下一沉,几乎沉到了底,心想这下完了,生命就要终结了,但我头脑还算清醒,本能的向上一蹲,身子停止了下沉,并感觉在向上升,不一会儿头就露出水面。我欣喜地向同学们奋力游去,真是有惊无险。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与死神擦肩而过。

曾经的北湖游泳池。关耳摄

再以后我就练耐力,练速度。上初中时离学校几站路建了个北湖天然游泳池,我每到放学一有空就要去游三圈,尝尝虾子啄脚的滋味。

当我中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文革”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六七年的八月一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武汉八一渡江惨案”。我正是那次参加了横渡长江活动。

那是一个晴朗的天空,学校组织了几十人的游泳队来到武昌桥头下。我们到时江边已站满游泳的队伍,我们因为来得较晚,在老师的带领下队伍直往前赶。当行进到快下水的码头不远时,看见路上停着许多白色救护车,还有一些穿白大褂的医生在跟人做人工呼吸。

我们感觉到出事了。领队老师看情况不对,立即发号令,“后撤!”同学们迅速向后转,纷纷跑到长江大桥上游一边,离长江大桥二三十米远的地方,爬上堤岸。江水离我们脚下总有两三米,望着滚滚波涛没有一位同学胆怯,都向水里跳,在众同学的相互影响下我也没犹豫地完成我人生第一跳,当时我唯一的救生设备就是从肩到背上斜套着一根细带,牵着一个网着篮球网子,里还放着用塑料袋封着的简单衣物拖在身后。

渡江前别人就介绍过,下水后要对着对面龟山游,抢过两江交汇的激流就渡江成功大半。所以我们一下水穿过第二个桥孔,就直管冲着龟山游。我生在长江边,从小往来于长江两岸,今天才感觉到长江的宽阔,如果是一个人真会感到孤独和害怕,幸亏身旁有无数的游泳者在江面奋勇搏击,激起大脑兴奋和自豪,真有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

这天交汇处的激流并不是很大,感觉很轻松地就游过去了,这时在我不远处,一个操河南口音外地青年说了声,我触筋了;并对我说,同学帮帮忙吧。见状我赶忙游过去,把我后背拖着的篮球递给了他。他抱着我的篮球连声说谢谢!

由于我们奋力抢水,可能是这天的水流并没有以往的湍急,我们很轻松地就游过去了。离对岸武汉关没多远了,但离规定的上岸地点——滨江公园还有一二千米远,我们又顺着江水往下淌,再也不要用很大的力,随波逐流轻松地游到上岸点,完成了后来的震惊世界的"武汉八一横渡长江惨案"的渡江活动。

第二年我们就响应号召下放了.在农村由于没有机会,很少游泳。后来回汉后进厂,因工厂紧挨北湖有机会经常游泳。最爱的还是到汉江游泳,那里宽敞,水清干净。我经常下班后骑着自行车赶往那里,每次在江边游一下就游向对岸。在对岸稍稍歇一下又游回来,上岸回家。

一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游泳这项运动,还经常鼓励年轻人学游泳。我还曾经在工作中,组织近二十学生暑假学会游泳。

乐器

1、口琴

我刚上中学那一年,开课不久就到了过国庆节了。班上组织同学出文艺节目联欢。联欢会上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同学口琴合奏,并且我还记得演奏的曲谱是当时流行的“美丽的哈瓦拉”。

从那以后我就对口琴产生了极大兴趣。我用有限的早餐钱慢慢积攒了二、三元钱,在家对面的星火文具店买了把普通口琴。从此我就口琴不离口,吹会了单音,吹和音。不理解就上书店看有关口琴的书籍。在上学的路上也抓紧时间练习,一边走路一边用舌头在觜里打着节奏。不到半年我的吹口琴的技巧就有了一定的水平了,已经胜过了那两位同学了。

记得到初三毕业时,因“文革”在学校参加运动。一次学校搞活动,动员各班级同学编排节目参加学校汇演。我们班女生排了个集体舞,请我用口琴吹“解放军进行曲”伴奏。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奏,效果出奇地好,过后同学们都说就像手风琴的效果。

2、秦琴

秦琴,可能现在的人已不认识了,因市面上已经难以看到了,更何谈演奏使用。秦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在当时的学校民乐队还很流行,学的人也还普遍。它有三根钢丝弦,一个长把,连着下面一个用羊皮蒙着的园圈,也像新疆的铃鼓。

网络照片

我学秦琴是受我哥哥的影响,我哥哥在上大学,也流行这种乐器。一次星期天放假就召集我们较大的三兄妹“集资”了五六元钱,在我们家对面的星火文化用品商店买了把秦琴。

我哥哥只是星期天放假回家摸一下,其余时间就是我弹的时候了。随着我的琴越弹越娴熟,以后就成了我的专用了。在家弹,有时还带到学校课余时间弹,与同学交流。弹了不到一年我就能非常熟练地,不出一点小差错地弹出许多同学中流行或不流行的曲子并能加以节拍,许多同学都很喜欢听我弹琴。

我们毕业那一年正赶上“文革”开始,初级阶段发动群众。各学校各班级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几乎每天上街宣传到很晚,我和我的秦琴可为我们班上的宣传出了大力。

在“文革”过了两三年后我作为知青下放。在下放的途中,我被误解和孤立时,我就秦琴解闷,用秦琴发泄我的不平,用秦琴表示我的不屈,我的强大!

下放回城后,我再也没弹琴了,市面上也再也难以看到那个曾经普及现在消失的秦琴了。

3、其它乐器

我不但很娴熟地掌握了口琴和秦琴的演奏。我还学过手风琴、小提琴和杨琴。由于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受限,很少有家庭买得起乐器的,更谈不上那些稍稍高档的乐器了。学手风琴和小提琴都是我姐姐从单位借回几天,我抢着学一下。虽然都能拉几个曲子,但都不熟练。

学杨琴是我哥哥利用星期天把同学自己制作的一把杨琴带回家,我只学了一天,就能完整有节奏地敲出简单的曲子了。学的那天,我真是入了迷。全家人在吃饭几次叫我,我都没停,硬是将这把杨琴从第一次接触敲到能演奏曲子为止。可惜,从不会到能奏出曲子只一天,而就只那一天,从此我再也没机会摸过杨琴了。从现在看起来我还是个学乐器的“小天才”呢,哈哈,自吹的。

四、画画

我从学龄前起就喜欢画画,这可能是受我哥哥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小人书的影响,或者两者都有。因为我画的几乎都是骑马打仗的内容,并且还是一页一页的连续的。

到了我刚上小学,有次全家到新市场(民众乐园)看戏。第二天我就扑在椅子上将戏中的主要人物画出来了,做饭的妈妈看了都能指出画中的哪个是戏中的哪个。

小学我的图画课,也是全班最好的。有一次美术老师教同学画一只公鸡打呜,老师先画两个鸡蛋,一个鸡蛋逐步改鸡身,另一个竖立的鸡蛋逐步改成鸡脖和头。再画出翅膀、脚爪、鸡冠、眼睛和张着的嘴,一只对天打鸣的大公鸡就成功了。老师教完后,要同学们画,课堂上画不完拿回家画,第二天再交给老师。

当然这对我来说不成问题,手到擒拿。也不需画鸡蛋什么的,几笔就勾出一只大公鸡,脚爪还站在农家院子的栅栏上,向着天上的红太阳打鸣,还提三个字上面—东方红。

第二天,好多同学都画不出来,有的同学画得鸡不像鸡,鼠不像鼠,自己看了都好笑。纷纷找我帮忙画,我有求必应,很快给每人几笔就勾画了一只鸡。并且老师发下来后给我画的每人一个五分(满分),那我自己的更不消说了。

到小学高年级时,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向雷锋学习的班会时,班上请我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个雷锋的像,还仿照几位中央领导向雷锋的提词,写在黑板上。一直到中学我都是班上固定的墙报黑板报的主办者。

记得我下放回城时,还为居委会办了份墙报,从刊头的绘画,到写稿写诗,再到誊写上墙,我一个人一手成功。

电脑

电脑的出现,好像是在我青壮年时期,只有大单位才具备。有时组织领导人学习电脑,我好羡慕。直到我四五十岁,也经常逛电子市场,看和熟悉那些可望不可及的电脑和看不懂的术语,什么CPU、主板、内存…。


记得2003年除夕那天,三阳路有家叫"创坤"旳电商开业,"奔三"电脑只要三千元(市面上都得七、八千,甚至万元)。从头天晚上就排队领购买票,我早上去时,已人山人海,我只有在旁边诱的份。终于诱到一个人,站了一夜,票站到手钱没到位,我就用100元钱买下。实现了我电脑梦,全家高兴乘的士搬回家。


刚学电脑时,当教师的侄儿子跟我调试电脑后说“叔叔,你以后就学拼音打字简单”。之后我不但学会拼音,还不服老学会五笔,并且都是默打(远看键盘困难)。以后陆续学了PS图片处理、为老照片上色,学了3DMAS、为房间设计,(我的旧房装修就是用3D设计)。还学会"会声会影",记录旅游和活动视频100多篇发表在网上。


我还是最早在网上购物的尝试者。那时还没有"淘宝",只有网上交易,叫“网易"的网,不久才有了淘宝。那时淘宝不成熟,购了物要将购物票寄来,再去消费,后来才改为密码等。


每次我夫妇俩去消费,人家都用异常旳眼光盯着我们。因为那是年轻人的"专利",还没见过五六十岁的人会出示手机消费。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手机已逐渐取代了电脑。但有电脑的基础,手机就得心应手了。


电脑给我旳下半辈子和晚年生活,带来方便和无穷无尽乐趣。


唱歌


九十年代初,市面上兴起卡拉OK。我在外地"自谋职业"回汉后,也买了一套“家庭影院",休闲时全家谁有兴趣就"吼"一下。我虽然爱唱歌,但唱不好,特别是高音上不去,扯着脖喊,怪难听旳。


于是我又去请教我旳“万能教师"一一教科书。经过数次跑书店翻看,阅读,终于掌握了基本发音"三要素"、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科学唱法。通过不断练唱,我已在历次朋友K歌上不输他人。

2017年近200人的年饭上,群里组织k歌比赛,我还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呢。

我已75岁了,为充实老年生活,除了练唱外,我还以我的经济实力,购买了钢琴、电子琴、萨克斯、电吹管、长号、口琴等。萨克斯吹了一两年,因轻微中风后遗症,右指不灵活,停了吹奏。现在正改练钢琴、电子左手弹奏。争取能弹带唱,一并完成,实现我人生愿望。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926年汉口码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