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字文》解字:无

 昵称503199 2023-04-30 发布于湖北

“无”,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因此,要想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就必须充分了解“无”字的内涵和意义。

从目前了解到的华夏象形古文字的情况看,现代词汇中的“无”字起码有着三种古字象形,而且古意各不相同。我们在这里逐一地探究和诠释。

“无”,繁体字为“無”。现代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曰:“甲骨文'無’为'舞’之本字。”两者的古字象形确实十分相似。在远古时代,“舞”是用来祭祀的。在母系氏族部落时代,女巫们通过肢体语言与天地神明沟通,从而获得神谕,判断吉凶,决定作为。这也是所有现代人类祖先的共同特点,“巫”的古字象形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特点。而“舞”字应该是父系氏族部落时期创制的文字,这里的舞者已经不是女性而是男性了。《说文解字》曰:“無,亡也。”我们据此推测,“無”的古字象形为已经死亡的大人被架在木柴之上用火焚烧时的情形。华夏民族是讲究土葬的,而火葬只能发生在战争等特殊状态下,由于战场地处偏远的荒郊野岭,并且军情紧急,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及时得到慰籍,采用火葬的方式是非常适宜的。此时,舞者围绕着火葬的地点翩翩起舞进行祭奠,祷告天地,慰籍逝者。因此,“無”与“舞”表述的是同一个场景。“無”的古意是指死亡、逝去、消失等意思,引申为虽然物质肉体已经消亡了,然而精神灵魂却得以升华,是一个从“有”化“无”的过程。

“无”,本字是“兀”。“兀”的古字象形为人的头顶光秃突兀的形象。唐代杜牧《阿房宫赋》曰:“蜀山兀,阿房出。”因此,“兀”又寓意了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然而,多位现代古文字研究学者认为,“兀”字与“元”字的古字同源,“兀”是“元”的本字。《说文解字》曰:“元,始也。” 先秦道家经典《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无”体现着事物开始时的状态,即人们尚未察觉或无法感知的原始状态,是一个从“无”生“有”的过程。

“无”,这个“无”的古字象形非常奇特,也许是在卜文(甲骨文)中没有发现“无”字的重要原因。我们在探究华夏象形古文字的过程中深刻地体悟到,道家对华夏象形古文字的创制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道家的起始并非来自于思辨,而是来自于体验,也就是对自身生命体运动规律的感知和体悟。“无”就是最重要的生命体验之一。商代古医书《玄隐遗密·九真要》开篇曰:“大化同圜,一而天地止。大要以无,为有之始终。”意思是天地万物等一切有形事物都源自于阴阳交合所形成的圆圜之中,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就是从“无”开始到“无”结束。这里“无”的古字象形体现着阴阳交合的圆圜状态,尤其是在阴阳交合的圆圜中还存在一个始终无法弥合的缺口。在现代数学原理中,圆周率“π”就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宇宙中所有的圆都是不规整的,都存在缺口。然而,天地万物无一不是由圆形的事物组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

所谓“变化无常”,出自先秦道家经典《庄子·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是指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从来就没有呆板不变、僵化固定的模式可循。

与君共赏宋代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