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才是毛主席的原配,解放后毛主席特意叮嘱:一定要将她写进族谱

 090 2023-05-01 发布于上海

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接受斯诺访问时说过:“我十四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

毛主席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对这名女子充满了满满的怀念。在此之前,他甚少会提起这位妻子,别人也就无从知晓。就是现在我们对这位女子的资料也不能说了解的特别充分。

在解放之后,毛主席还特意叮嘱:“一定要把她写进族谱”。

毛主席用这么坚定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可见这个人的存在对于毛主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那这位能写进毛主席族谱的原配究竟是谁呢?她与毛主席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旧时代的旧婚姻

在《韶山毛氏族谱》中,有人发现了毛主席在和杨开慧结婚之前还有一位结发妻子,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位毛主席结发妻子的真实姓名,就连姓氏都很少有人了解,毛主席也很少对别人谈论起这位妻子。

在1936年毛主席接受斯诺访问的时候,提起父母曾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给他娶过一位妻子,而且在解放后,毛主席也对他的亲随说过:“一定要将她写进族谱”。

由此可见,这位毛主席的结发妻子是真实存在过的。后经有关人员追寻探查发现,毛主席的这位结发妻子姓罗,当时的人都称她为罗氏,又因罗氏是她家的长女,也有人称呼她为罗一姑。

罗氏出生在光绪十五年,那还是一个旧王朝,思想腐化,人都被装进了无数的条条框框里,不能发声,不能反抗,没有一点自主的权利。

就在那个实行婚姻包办,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年仅十八岁的罗氏就被父亲许配给了毛主席。

文章图片3

在当时约定成俗的规矩下,需要结婚的男女双方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是否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年龄是否相当,是否有相同的学识,这些现在默认的一些标准在那个旧社会里是一点儿都不需要考虑。

或者可以说不是当时的婚姻制度需要考虑的太少,只能说这些所有的考虑与即将成为夫妻的两个人关系是不大的,反而和父母息息相关。

只需要双方父母的认可,甚至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都不用见面,看看八字是否相合,门当户对即可把亲事给定下来,对于毛主席和罗氏的婚姻来讲,更多的还是双方家庭生意的更进一步。

毛主席的家里人对罗氏也算是知根知底,罗氏的母亲姓毛,几个舅舅也都和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关系不错,双方都很了解。

文章图片4

对于这桩婚事的促成,毛顺生几乎是非常主动的。在他看来,毛主席眼前急需要一桩婚事来让他定定心。

毛主席与其父亲毛顺生的关系本就十分紧张,毛主席不服于毛顺生的古板严厉,毛顺生也看不惯毛主席的言语行为,二者之间的紧张气氛可以说是一点就着。

就在1906年秋天,毛主席因为不满私塾先生毛宇居封建教条的思想,还有那满是纲理伦常的书籍,以及他霸道蛮横的做派而选择了退学。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毛顺生眼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还会让他丢失颜面,所以他极力的主张毛主席去私塾继续读书。

文章图片5

毛顺生对于毛主席所看的那些先进书籍很不喜欢,更是对毛主席在田间读书读入迷的状态很不满。

“今天我们去把地里的杂草清干净,你带好干粮,中午不回来了”

“不能再带你的那些书去地里了”

“让我发现你再看那些胡说八道的书,你就去私塾读书”

尽管毛顺生说了那么多,但毛主席对刚刚所了解的新文化新知识很是感兴趣,依然的把书带了去。

毛顺生发现后自然是气急万分,在他看来,这就是毛主席对他大家长身份的一种无声的对抗。

文章图片6

所以当毛顺生知道罗氏的父母在为其找婆家的时候,他是非常乐意让罗氏嫁给毛主席的。他希望毛主席成家以后能够懂些事,认真读书,听家里的话,不再想着出去乱跑。

对于这桩婚事,在当时的毛主席身上根本就无力反抗,只能是无奈妥协。但对于这桩包办的婚姻,毛主席一直保持着抵触的情绪。

先不说毛主席和罗氏相差的岁数,就单说当时毛主席的年龄只有十四岁,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人,所以这段婚姻也只是空有名分,对于年仅十八岁的罗氏来说,毛主席也只是一个名为丈夫的陌生人罢了。

罗氏嫁入毛家以来,孝敬公婆,友好妯娌,毛主席的父母亲戚都很喜欢她。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新运动的新思想

毛主席虽然听从父亲毛顺生的话,娶了罗氏,但是在夫妻两人的心里谁都没有真正的接受。

罗氏在嫁过来后对上孝敬公婆,对下友好妯娌,对毛主席也是嘘寒问暖,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是罗氏她身上的这些行为和习惯,恰恰是封建时代给人的烙印,三纲五常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这些又正是毛主席所要反抗的,所以对罗氏也就自然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情感。

在五四运动的大浪潮下,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涌动下,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和新时代的恋爱自由两者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

毛主席也是积极的要求进步,思想比较新潮,反对旧式的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大家长的作风,提倡民主平等。作为一个接受新思想的有志青年,毛主席与罗氏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远。

文章图片9

罗氏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一个结婚女子的典型,就是旧式包办婚姻的一个牺牲品。

当罗氏来到毛家的时候,她也是不知所措的,但十几年的思想教育告诉她,你应该怎样做对你自己好的,她也就这样做了,却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在罗氏的思想里,这些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

毛主席的反应被罗氏看在眼里,罗氏无疑心里也是难过的,尽管有双方父母的支持和爱护,但日子总是要毛主席和罗氏两个人过的。但毛主席的态度就摆在那里,她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罗氏嫁给毛主席后身体也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封建社会“出嫁从夫”“以男人为天”这些对女子严格要求的话也一直都在不断的提醒着罗氏,还有各种的闲言碎语也开始传到了罗氏的耳朵里,罗氏听后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文章图片10

毛主席和罗氏两个人之间其实是没有任何矛盾的,毛主席反对的是包办的婚姻制度,而不是针对的罗氏本人,但罗氏作为毛主席这场包办婚姻里的另一方,难免会受到波及。

毛主席和罗氏的关系就好比新思想与旧文化的一场碰撞,碰撞的同时彼此双方难免都会受影响,在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就会有人受伤,有人失望。

心里深受冷落的罗氏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反观毛主席也在新旧文化的浪潮下不断地抗争着。

随着毛主席年龄的不断增长,毛顺生想要给毛主席和罗氏大操大办一次婚礼仪式。在毛主席家乡韶山的一些地方,一些婚礼流程是极为复杂的,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规矩更是变得越来越繁琐。

文章图片11

毛顺生的这个行为极大的刺激了毛主席,他决定再次离家出走,但是毛主席在外转了几天之后,还是被家里人给找了回去。毛主席的态度是坚决的,因为这件事毛主席和他父亲毛顺生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

毛主席这次离家出走最受打击的并不是毛顺生,而是毛主席的结发妻子罗氏。罗氏把毛主席离家出走,对父亲极力的反抗都看在了眼里。

罗氏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更不知道毛主席其实反抗的是旧社会,是封建的婚姻制度,是父亲的包办和古板专横。对于身在其中的罗氏,毛主席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也只能选择一次次的逃离这个地方,但对罗氏本人是没有丝毫责怪的。

就在1910年的大年初二,罗氏因为身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在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下,生病对人们来说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稍有不慎就是一条生命的流逝。

文章图片12

罗氏去世二十年后,宗族所修的《韶山毛氏族谱》齿录卷中说:“(毛泽东)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时殁,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堕,酉山卯向。”并将毛主席与第二任妻子杨开慧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列在罗氏的名下,承祧罗氏。

罗氏去世的时候才刚刚二十一岁,正是青春好年华,就这样生生的被埋葬在旧社会的制度和风气之下了。而当时的毛主席也是刚刚才十七岁的年纪,人生不过才刚刚开始。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毛主席决定离开韶山冲,外出求学。毛主席跟随时代的潮流,学习新文化新理念,接受新思想,一直都在不断地追求进步,从此开始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广阔人生。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忆往昔里忆旧人

在毛主席十七岁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罗氏就去世了,年龄不过二十一岁。

罗氏在毛家生活也不过就短短三年的时间。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和罗氏的交流并不多,旧文化和新思想本身就是相对立的两面,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且在双方父母的监督下,毛主席和罗氏更是没有任何的交谈。

毛主席对罗氏本人并没有任何的不满情绪,他也明确的知道罗氏也是一个可怜人,不过也是旧社会包办婚姻的一个受害人。所以在后来毛主席回到韶山冲的时候,还去到了罗家看望罗家的老人,对于罗氏的兄弟姐妹也是平等的看待。

后来毛主席在北京时听说有罗家的亲戚来找,还特意见了见,可以看出毛主席还是认罗家这门亲戚的。

毛主席是记得罗氏的,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访谈时说:“我十四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他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妻子”。

文章图片15

尽管毛主席没有怎么和罗氏一起生活过,但罗氏毕竟在毛主席的生活里存在了三年,更是自己少年时反抗父亲包办婚姻的相关人。

当时毛顺生的严格管教和罗氏的去世,让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多少都会有些压力,这让罗氏总会有些印象留在毛主席的记忆里。

在解放之后,毛主席有一天对他的亲随说:“一定要将她写进族谱”。罗氏虽然在毛主席的生活里存在的时间很短,和毛主席也并非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但罗氏存在自是有她的一份重量在的。

文章图片16

当毛主席再次想起罗氏的时候,总是会不可避免的想起把罗氏和他自己绑在一起的父亲。把罗氏写进族谱,当毛主席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心里对自己的父亲毛顺生也就没有了年少时的强烈抵触,在当时旧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社会风气、婚姻制度、封建习俗这些问题都不能只是简单的归结为一个人的错。

毛顺生那一辈人从小就受封建思想的教育,在旧社会所划出的条条框框里成长,自然也就会对毛主席所说的的新思想不能理解。

事情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或变得越来越模糊,或变得越来越清晰,而罗氏对于毛主席而言明显是属于后者。

文章图片17

罗氏去世了,毛主席也选择离开家乡,事情总是有因有果的。

毛主席老家的人有的还说,要是当年罗氏没有去世,怕是毛主席也不能够走出韶山冲去读书。但这只是一些老人之间的闲谈,打发时间罢了。

毛主席不仅走出了韶山冲去追求自己的信仰,而且还为此奋斗了终生。

毛主席在后来接待老家亲友的时候,还能用韶山方言来和老人开玩笑,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幽默和智慧。在对待罗家亲友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切,这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并没有忘记罗氏。

罗氏虽然离开了,但是毛主席却用另一种方式把她留了下来,留在了韶山冲,留在了族谱里,更是留在了世人的眼中,这足以看出毛主席的情深义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