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淄博:从百家争鸣到百家争烤

 陋室夜读 2023-05-01 发布于辽宁

淄博烧烤一火,各种冷嘲热讽也就来了,看了一下,最有代表性的是这两句:

  1. 烧烤根本就不是淄博的特色美食,没有什么历史含量

  2. 上一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五国伐齐的时候

而淄博作为舆论风暴眼,却展现出迷人的宽容、雅量,除了《淄博日报》出来说,临淄区大武乡西汉齐王墓1号随葬坑中出土了一个“多功能烤炉”,证明了淄博在两千年前就有烧烤之外,全体淄博人保持沉默,不跟外地网友一般见识。

图片

忍不住要替淄博人回怼一下喷子们:不懂历史真的很可悲。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淄博烧烤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

证据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昭公二十年是公元前522年,这一年的十二月,齐景公出城打猎回来,晏子在遄台(今淄博张店区房镇镇大高村北小学院内)接驾,景公宠信的大臣梁丘据(子犹)也驱车赶来。景公就对晏子说,你看,还是梁丘据跟寡人最合谐啊。晏子说,梁丘据只是跟您保持同步而已,不能算是合谐。景公就问,和谐跟同步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当然不一样。和谐,就好像烹饪美食,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鱼或肉,用柴火来烧,再加各种调味品,浓淡调到适中,君子吃了,能使内心和悦畅美。君臣之道也是这样……

注意晏子这段话中的这一句:“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其中,醯是醋,醢hǎi是肉酱,梅是指梅酱。燀chǎn呢,本义就是用火烧,《逸周书·周祝解》中有:“火之燀也,固定上。”是说用火烧东西,火势都是往上的。所以,“燀之以薪”,就是用柴火烧烤。

晏子的意思,烧烤并不仅是把鱼或肉烤熟就完事,还得加醋、盐、肉酱、梅酱等灵魂调料,最后还需要用蘸料来调和,“齐之以味”。所以,用来烤的肉,加上调料、蘸料,凑齐“灵魂烧烤三件套”,才可以称之为和味美食。后面他又讲了一堆君臣之道应该怎么做才和谐的事,治大国如烤小串,那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略略略略略略略。

晏子为什么随口就能吧啦吧啦讲这么一大堆?

只有一个解释,两千五百多年前,在齐国首都临淄也就是今天的淄博,烧烤就已经是传统特色美食了。

所以你说淄博烧烤有没有历史,有没有文化含量?需要到西汉去找证据吗?

至于“上一次淄博这么热闹”,当然也不是什么五国伐齐的时候。所谓的“五国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国乐毅为主帅,统率燕、秦、韩、魏、赵五国联军攻陷临淄,齐湣王弃国出逃,却被前来助齐的楚将虐杀。这是齐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我们不禁要问,把临淄被攻陷说成是“热闹”,到底是何居心?你们是想表达,这次全国各地的家人们齐聚淄博,也是一种导致淄博“沦陷”的“入侵”吗?

说轻点这叫无知,说严重点,就是肆意破坏我中华民族凝聚力。

从春秋到战国,临淄一直都是全天下最热闹的地方。两千五百多年前,《晏子春秋》中那篇小学生都学过的《晏子使楚》,已言之凿凿。

晏子使楚,楚王想借羞辱晏子以羞辱齐国,见到晏子就问,你们齐国无人吗?晏子明知故答:“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春秋时期一“闾”是二十五户人家,三百闾就是七千五百户,这在当时算是大城市了。临淄城里,人多到把袖子举起来全城就暗无天日,夏天,临淄人一甩汗,就像下了一阵大雨;每天在街上走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我齐国无人呢?

这么说吧,当时的临淄,天天都是五一长假。

到了战国时期,临淄就更热闹了。在《战国策·齐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一文中,苏秦以一个外国游客的身份,向齐宣王描述了他看到的临淄有多么热闹: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辇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晏子身后两百年后,临淄人口增加了十倍,GDP天下第一,淄博人家家都是中产,对精神生活也有高品质的追求,文化娱乐事业很发达,人人都会吹拉弹唱,声色犬马。在淄博的大街小巷上,车轮跟车轮互相碰撞,人与人摩肩接踵,随便挥一挥衣袖,就把每一片云彩都挡住了。

看到没有,淄博一直就这么繁荣、热闹。

当然,这些只是皮相,淄博在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热闹,还在于它是中国上下三千年毫无争议的文化圣地。

有人肯定又不同意了:出圣人的曲阜才是圣地,淄博怎么能算圣地呢?

对不起,是你肤浅了。儒家子弟肯定会把曲阜当圣地,但是,传说中的“百家争鸣”听过没有?那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而集齐诸子百家,打造出先秦文化金光闪闪的巅峰时期的地方,就在淄博。

稷下学宫,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型、最学术自由的官办高等学府。

稷,是当时临淄城外一座山的名字,临淄有一座城门正对着稷山,那一带就被称为稷下(专家考证,学宫遗址就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稷下学宫创办于齐威王时期——没错,就是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齐威王。也许因为“鸣”是齐威王一生的关键词,所以他砸重金建造了规模最大的学宫,延揽各国文化人,让他们大鸣大放,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扯多远。(可惜君主谥号中没有“鸣”字,否则,齐威王当称为齐鸣王。)

到了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在位期间,稷下学宫就更热闹了。齐宣王继承父亲遗志,给那些来齐国的知识分子以最大优待,不仅车站免费接送,185帅哥全程服务,还将他们“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就是给知识分子们相当于齐国大夫的待遇,为他们在黄金地段建造豪宅,送精装,免费入住,以示对他们的尊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这些从各国到临淄来的知识分子们,拿上大夫级别的工资,不需要上班,只要随便议论国事就可以了(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妄议”)。所以,言论、著书自由这些灵魂待遇自不用说,你们最奢望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当时的稷下学宫,就像人需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提都不用提。

如此优越的学术环境,自然吸引了各国人才,成了全天下最大的人才集散地。最热闹的时候,学宫里有一千多人。除了儒、法、道,还有兵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最有名的,除了上面说过的淳于髡,还有儒家的“亚圣”孟子、“后圣”荀子。荀子在稷下学宫当了三任祭酒(校长),采纳百家之所长,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被誉为“后圣”。

至于那位最早倡导阴阳五行学说,被司马迁讥讽为只会车大炮的邹衍,也曾经在稷下学宫混得风生水起,收割了不少流量。

一言以蔽之,稷下学宫真的是“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司马光《稷下赋》)

所以,说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圣地,没人反对吧。

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临淄,要烧烤有烧烤,要文化有文化,要“有文化的烧烤”也有。诸子百家们,一边撸串,一边探讨“七国该往何处去”,一夹、一撸、一卷之间,合纵或连横的灵感,就随着肉香滋滋冒出。

谁敢再说淄博烧烤没有历史文化含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