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之最(九)

 河洛娃 2023-05-01 发布于河南

96【现存单体最大的攒尖顶宫殿建筑--北海小西天极乐世界大殿】(1961年第一批国保)

文章图片1

北海小西天极乐世界

这处北海公园,美到极致,其以北海为中心,构建了北岸、东岸、琼华岛、团城四大区域。东岸有濠濮间、画舫斋、蚕坛等几组庭院式园中之园;北岸自东向西有静心斋、西天梵境、澄观堂、九龙壁、阐福寺和极乐世界。五龙亭沿湖点缀,与自然山水巧妙融为一体。

文章图片2

北海公园一览

北海小西天,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其主体建筑极乐世界殿较为独特,攒尖顶方亭式宫殿建筑,体型饱满硕大,是为同类建筑之最,类似方形形制的还有故宫的中和殿(极乐世界殿与中和殿建筑面积分别为1200平、580平)。

文章图片3

极乐世界殿一览

文章图片4

类似结构的故宫中和殿,单檐四角攒尖顶

关于攒尖顶,之前文章分析过其无关建筑等级。它的形制出现,在主体建筑中有客观巧妙规避建筑等级划分的需要,比如天坛祈年殿殿座三起、屋檐三重、非塔非楼,作为皇家祭祀建筑既要做到表面建筑形制最高,表达天人合一对上天的敬意,又不能在形制上盖过太和殿,怎么办呢?只能设置三重檐+攒尖顶予以巧妙平衡规避。

文章图片5

极乐世界及周边一览

文章图片6

极乐世界内部一览

这处极乐世界殿,总建筑面积1200平,其横梁跨度更是达到惊人的13.5米,故而能营造出内部恢弘的礼佛空间。殿内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精致,梁架高大空间开阔,上方八角穹窿团龙藻井庄严肃穆;殿外四面环水,有桥可通,东西南北各设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凿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栏石桥。整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97【唯一集五代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于一体的寺院--山西平顺龙门寺】(1996年第四批国保)

文章图片7

山西平顺龙门寺全景俯瞰

这处寺院并不大,虽无恢弘的建筑布局与形制,但却罕见地集齐了五代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于一体,其遗留建筑历史信息之丰富,为国内现存古建庙宇中所仅见,堪称“小型古建立体博物馆”。

文章图片8

山西平顺龙门寺,始创于北齐天保年间(550年)

文章图片9

龙门寺西配殿,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龙门寺始建于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年),北宋乾德年间改为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其中寺庙西配殿,殿宇虽小,但建年确切(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形制稀有,是为我国现存唐至五代时期悬山顶建筑的唯一实例。

文章图片10

龙门寺山门(金代)

文章图片11

龙门寺天王殿(金代)

文章图片12

龙门寺大雄宝殿(宋代)

文章图片13

龙门寺东配殿(明清)

文章图片14

龙门寺燃灯佛殿(元代)

文章图片15

寺院内部一览

寺内另遗存有大雄宝殿(宋代)、天王殿(金代)、燃灯佛殿(元代)、东配殿(明代)、十王祠堂(清代)等不一而足。寺院规模虽小,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空间设计层层推进,转折有序,基本维持了宋代重修后的布局形制。

98【现存古建唯一的“断梁”结构--山西高平崇明寺中佛殿】(2001年第五批国保)

文章图片16

山西高平崇明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

这处两进院落的小寺院,现存山门、钟鼓楼、中佛殿、后殿及两庑,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后经历代不断修葺,除中佛殿为宋代早期遗物外,其余建筑均为清代修建。按年代算,中佛殿应该是现存最古老的宋代木构之一。

文章图片17

山西崇明寺中佛殿及内部梁架结构一览

中佛殿最“奇特”的地方,莫过于屋顶架构四椽栿的“断梁”。具体做法是利用两根直径、长短相等的短梁对接而成,“断梁”正中缝下,采用顺袱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拱后尾,并将尾盖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之上(如下图)。采用短梁拼接,稍有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此处为受力薄弱点,其椽、平梁、蜀柱、栿组成的架构整体稳定性极度欠缺,在水平荷载下极易造成构件变形位移。如此欠合理的做法却引来无数赞叹,“古人因材设计、小材大用的创举”、“具有高度的实践意义”、“结构独特的神来之笔”,令人不知所以然。你看屋架下高度扭曲的平梁,难不成是古人营建时刻意而为之?

文章图片18

中佛殿“断梁”结构,平梁扭曲明显

“小材大用”,它确实做到了,但如果非要说成是创举与实践,为何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甚至放眼全国找不出第二例实物例证?所以,此处推断并非古人故意或所谓的创举,应为受当地大木构件资源匮乏制约等不得已而为之,类比自元代盛行的减柱造、大跨度内额辅额组合的驮字“桁架梁”,皆出自同样的客观原因。但不管怎样,其历经千年而不倒,实属奇迹中的奇迹。

99【现存古建绝无仅有的“断柱负重”--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1988年第三批国保)

文章图片19

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始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

上例是断梁,此处是断柱。当然也不是古人故意而为之,客观使然“断柱负重”近千年无虞,为国内现存古建结构中绝无仅有。

文章图片20

崇福寺平面布局总览

文章图片21

崇福寺近观俯瞰(下方为弥陀殿)

文章图片22

崇福寺主体建筑一览(轴线排列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这座崇福寺,创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鄂国公身为朔州人的尉迟敬德奉旨建造。至金代扩建重修,而这崇福寺的主殿弥陀殿,便是始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算算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其面阔七间广41.32米、进深5间深22.7米,940平的建筑面积与21米的通高,在现存高古的佛殿建筑中亦能算得上是宏伟巨构,单体建筑规模仅次于同时期的大同上华严寺与义县奉国寺的两座大雄殿。

文章图片23

崇福寺弥陀殿正立面

文章图片24

弥陀殿各角度一览

文章图片25

弥陀殿脊饰与鸱吻,金代琉璃精品遗存

弥陀殿内部的柱网采用减柱移柱法以营造大空间,不过类似另一处五台文殊殿的结构缺陷,后期立柱撑将减的柱子又给加了回来。其殿内檐柱与金柱各自分布一圈,四根金角柱高近6米,柱径偏瘦,柱头径仅40厘米,柱底径49厘米。在上世纪末对其修缮前,工作人员发觉其柱身上半部微显折弯,当时只以为是基础沉陷、殿身整体后倾而造成。拆卸时才发现,这四根金角柱上部腰间因四向袱枋卯洞交错叠置,已将柱身挖空,故于卯洞处将柱身截为两段,上下对接负重。

文章图片26

弥陀殿内部空间及梁架细节

通常来讲,中国古建筑都借助柱网格局和间架结构来完成力的传递。各古建筑柱网之间,要求下面有柱脚榫与柱础对应稳定,柱身有墙体护持,柱头之间有阑额、普柏枋绕周相系,才能形成基本稳定的柱网框架。而这弥陀殿却一反常态,既无榫卯相系,也无铁箍束固,神奇地存世近千年而不倒,足以令人称奇。

上世纪末修缮时按“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四根金柱并未更换,而是继续采用原柱,并对接处加铁箍束紧以防劈裂,至今其依然挺直弥坚。

100【中国佛雕艺术之巅峰--洛阳龙门石窟】(1961年第一批国保,2000年世界文化遗产)

文章图片27

龙门石窟

闻名遐迩的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各有其艺术特点,但“中国石刻艺术之最”,是来自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客观来讲应该比较有说服力,毕竟放眼世界,恢弘的柬埔寨吴哥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印度象岛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等一票著名世界石窟遗产摆在那里,无一不是惊世骇俗之作,横竖会有个比较。

文章图片28

世界著名石窟遗产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历代的营造,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1公里,总计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和2800余品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其窟龛数量是为中国现存石窟之最,同时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

文章图片29

奉先寺摩崖石刻全景

文章图片30

奉先寺摩崖石刻

文章图片31

奉先寺摩崖石刻

其石刻艺术的经典代表为奉先寺石摩崖群雕,是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一组石刻雕像。整体雕刻手法精湛、气势恢弘,彰显了唐帝国的精神意志与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而其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便是永恒的经典: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高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俯视下方;鼻梁高直,嘴唇微启,笑意祥和,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

文章图片32

卢舍那大佛像

文章图片33

卢舍那大佛细节展示

文章图片34

奉先寺摩崖石刻人物细节展示

文章图片35

奉先寺摩崖石刻人物细节展示

大佛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健硕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极具烘托表现力,同主佛卢舍那共同构建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石雕艺术群体形象。

文章图片36

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等石雕

文章图片37

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等石雕

龙门石窟碑刻众多,其中颇负盛名的有《龙门二十品》、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与宋真宗《龙门铭碑》,充分彰显了魏碑体、唐楷书体等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其中《龙门二十品》精选自石窟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风格融合了南北书体的优点,字形端正大气,刚劲有力,形成了独特风韵的艺术美感。

文章图片38

《龙门二十品》魏碑拓片

文章图片39

古老的龙门碑刻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评价为:“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01【现存最大的园林亭式建筑--颐和园廓如亭】(1961年第一批国保)

文章图片40

颐和园廓如亭

文章图片41

颐和园廓如亭

处为园林建筑小品—亭。颐和园廓如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俗称八方亭。其建筑面积高达130余平,亭柱采用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用以支撑顶部结构;亭顶采用重檐八角攒尖形式,造型舒展稳重,气势雄浑伟岸。

文章图片42

廓如亭与十七孔桥

文章图片43

廓如亭点景

文章图片44

廓如亭内优美框景

文章图片45

廓如亭立面细节

文章图片46

廓如亭内部柱网及顶部架构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是乾隆为十七孔桥和望蟾阁(现称涵虚堂)点景而建。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另亭内宽阔,故名廓如。其与昆明湖上的南湖岛,水面上的十七孔桥共同构成了起伏有序、颇为壮观的园林景致。

102【现存最古老的宗祠--山西运城闻喜裴氏家祠】

这一处可能会引起诸多争议,单从建筑遗存的角度来看,显然不成立,因为这处家祠主体建筑是当代复建的仿古建筑群,满屏浓浓的现代仿古风。这也是本系列中唯一上榜的非国保级单位,在历年国际汉硕考题中频频出现,答案且唯一。

文章图片47

山西运城闻喜裴氏家祠(裴晋公祠)

其建筑古迹虽已不存,但遗有多处重要的石碑亭及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有《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并由清代三代帝师祁隽藻书写,碑刻记载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碑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其历史溯源之久,在民间祠堂中绝无仅有。

文章图片48

《平淮西碑》

如果翻出裴氏家族的历史,足以震惊世人:“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具体什么概念呢?光一个唐代,就贡献了17位宰相,虽有世袭和政治联姻等成分因素,但也足以流芳百世,令世人惊叹。

文章图片49

山西运城闻喜裴氏家祠(裴晋公祠)一览

此外自秦汉至五代,出大将军、中书侍郎、侍郎、御史、刺史、太守等高级官员数百人,郡守以下更是不计其数。其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其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而这世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从家族悠久浑厚的历史底蕴看,其“古老”二字绝对名副其实,至于建筑本身,基本可以忽略。

103【现存最大的古戏楼--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文章图片50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清代有三大戏楼比较著名,分别为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畅音阁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而德和园的这一处,是现存古戏楼中最大的一座。

文章图片51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德和园是颐和园内专为慈禧看戏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戏楼、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等建筑组成。始建于1891~1895年,消耗白银71万两之巨。其全园占地面积3851平,是一个四进院落,以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

文章图片52

德和园大戏楼一览

文章图片53

德和园大戏楼及附属建筑一览

大戏楼翘角重檐,气势恢弘,庄严雄峻。其通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阔17米,进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每一层台面皆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

文章图片54

德和园大戏台内景

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穷极精巧壮观之能事。

104【现存古建殿堂造价高昂之最—金丝楠木大殿】

文章图片55

金丝楠木大殿

楠木之珍贵极品,属金丝楠。其生长周期缓慢,少则五六十年,大等成材则动辄百年以上。楠木多产于四川、云贵一带,且多生长于深山峡谷之中,自然环境恶劣,采运费时费力,因此一木千金,十分难得。

文章图片56

金丝楠木殿

此等木材由于刨片时光泽度强、色泽如金丝璀璨晶莹,故而称之为金丝楠。其清香千年不散,其材质千年不腐,虫蚁不侵,本色不上漆亦愈用愈亮。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钟爱,尤以明清为甚,大肆用于皇室宫殿、家具陈设的建造。其冠以皇家贡木,与其它名贵木材不同,仅限皇室专用。明清两代均严格禁止除皇家以外的建筑使用金丝楠木,违律者轻则抄家,重则处斩,所以有“一楠一命”的说法。

文章图片57

金丝楠木清西陵慕陵隆恩殿

经过多年无节制的采伐(尤以明代为甚),至清代时楠木资源枯竭,一木难求。典型的例子即为故宫太和殿,康熙年间再次遭火灾重建时,已实再找不出匹配的大等楠木成材,不得已退而求其次采用了东北的松木,且多为小块短料拼接而成,用铁箍加固,再沥粉贴金。所以,现如今的太和殿除了少数几根金柱是明代遗留的楠木外,其余均为松木构建。

文章图片58

金丝楠木,本色

更有甚者,清乾隆年间为囤楠木料,在修葺明陵时居然采用以大改小,改变建筑形制以及“构件替换”的方式“搜刮”明代楠木旧料,足见楠木资源匮乏到何种程度。

文章图片59

金丝楠木木构

现存整体或主要构件均采用金丝楠木的殿堂并不多见,著名的金丝楠木大殿有:明长陵祾恩殿(明成祖)、太庙享殿、北海西天梵境大慈真如宝殿、清西陵慕陵隆恩殿及配殿(道光)、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

太庙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殿内 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采用金丝楠木,柱高为13.32米,最大底径达1.23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文章图片60

太庙享殿(前殿),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

文章图片61

太庙享殿内部空间及结构

长陵祾恩殿】:建成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为明成祖朱棣及徐皇后的陵地。殿内大木结构的梁、柱、枋、檩及鎏金斗拱,均采用金丝楠木加工而成,整体不加修饰。共有60根立柱支掌殿顶,其直径最粗者达1.124米,高12.58米。

文章图片62

明长陵祾恩殿(明成祖朱棣)

文章图片63

明长陵祾恩殿内景

大慈真如宝殿】:其位于北海西天梵境,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寺院主殿。整座大殿由20余根高达10米、直径约0.5米的楠木柱支撑,其柱、梁、枋、檩、椽、斗拱、望板、门窗、天花板等主要构件均采用金丝楠木制作。

文章图片64

北海大慈真如宝殿

文章图片65

大慈真如宝殿一览

文章图片66

大慈真如宝殿一览

文章图片67

大慈真如宝殿内景

清西陵慕陵隆恩殿及配殿】:道光慕陵是清西陵四座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外表看似俭约朴实,但隆恩殿及东西配殿三座殿堂均采用了雕龙金丝楠木,体量惊人。其内外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

文章图片68

清西陵慕陵隆恩殿(道光)

文章图片69

清西陵慕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道光)

文章图片70

隆恩殿内景

文章图片71

隆恩殿内部一览

清代中后期大型楠木成才稀有匮乏,尤以金丝楠木奇货可居,市价为等重黄金数倍之巨。这道光慕陵如此体量的金丝楠从何而来,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另外这道光帝一生穷极馊抠,骨子里却是不折不扣的“楠木忠粉”,隆恩三殿,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金丝楠木大殿。

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为清代避暑山庄的正殿,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詹泊敬诚殿始建时并非采用楠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授命采用楠木改建,不施彩绘,保持楠木本色。上世纪50年代,楠木殿的明柱曾涂刷红漆,直至1986年才把所有红漆刮掉,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烫蜡,恢复了其历史原貌。

文章图片72

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

文章图片73

澹泊敬诚殿一览

文章图片74

澹泊敬诚殿

文章图片75

澹泊敬诚殿内景

纵观楠木建筑的历史,从明代大规模采伐集建殿堂时的永乐“楠木颂”,到嘉靖时代的“楠木控”,再到乾隆时期的“楠木粉”,最后到道光时代造就了一座“楠木坟”,帝王的钟爱,使楠木流芳身价斐然,亦使其遭受灭顶之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