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铁匠铺

 冬歌文苑 2023-05-02 发布于北京

铁匠铺

铁匠铺在茅草巷尽头,马小宇是什么时候当上铁匠铺掌柜的,他记不清了,因为没有确切的记录。自从跟着父亲抡起大锤学打铁,一年四季,无论什么季节,只要天气从凉转热,他就会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抡起大锤,把彤红的铁块锤打得火星四溅,直到放在砧凳上锻打的铁块由红转青,由青转黑,无法再延伸时,才把铁块用铁钳夹着,重新插入炉中。

马小宇从十六岁起就跟着父亲马学海学打铁,随着时间流逝,七十多岁的父亲渐渐有点力不从心,慢慢由执掌二锤的师傅变为下手,马小宇则由抡大锤的下手变为执掌二锤的师傅。看着马小宇成熟了,打铁的技艺也掌握得差不多了,父亲就让马小宇执锤,自己退居二线,很少再插手铁匠铺事务,马小宇则顺理成章地成了铁匠铺掌柜。马小宇当了掌柜,技艺虽然得到父亲真传,无奈个子矮小,人们对他是否掌握父亲传授的技艺将信将疑,于是就用“小铁匠”这一略带戏谑的称谓取代了他的名字。

马小宇离我家很近,大家同在茅草巷长大,有时我也跟着大家喊他铁匠,只是少了一个“小”字,日子久了,他也慢慢习惯了大家叫他小铁匠,自己则把名字也渐渐淡忘了。

自从马学海把手艺传给儿子马小宇后,他就很少再执锤打铁,除非儿子忙着给人赶工,又没有帮忙的下手,他才会抡起大锤帮着锻打铁块毛坯,但这时,马小宇会同父亲换工,由父亲执掌二锤帮着锤打铁块成形,自己则抡起大锤一锤一锤地跟着父亲的节奏锤打铁块。父子俩打打停停,合力把毛坯加工成形,再看着父亲用铁钳夹着成形的铁具放入盛水的木桶中进行碎火时,马小宇才会停下舞动的大锤让父亲去休息。但父亲不会退下,而是把退热成形后的铁具再一次插入炉中,才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走到风箱的位置,吐一点唾沫在掌中,随意搓揉一下,就握着风箱的拉杆,帮着儿子进一步把炉火烧旺,然后由儿子一人钳着烧红的铁具,挥舞着手锤进一步把成形的铁具再一次锻打,然后去粗取精,逐步完善。每当这时,看着儿子把烧红的铁具放在砧凳上像揉面团一样锻打铁具的边角时,他会颔首点头,做出肯定的样子来。

每次打造工具,只要父亲在场,马小宇再累也不会哼一声。因为七十多岁的父亲都不说累,自己怎敢说,如不是要供三个孩子上学,自己也不会让父亲帮着打下手,这个年纪的老人,城里条件好的人家早就亨清福了。看着父亲拉风箱时手臂凸起的青筋,马小宇把头低下,心里难过得像打翻了五味瓶。

马小宇的妻子刘惠珍每天要把家中事务做完,侍候好瘫痪在床的婆婆,才有时间帮着丈夫马小宇打铁。公公马学海帮儿子打下手时,如果炉火太旺,铁匠房太热,他会赤裸着上身。有时忌讳儿媳看到,就会穿件多年来被火星烧得破破烂烂无法遮风挡雨的狗皮褂子,看到公公这样,刘惠珍会极不好意思地退回家中,然后喊一声:妮妮她爸,我的事做完了!然后静静地等待着丈夫答复。长时间的默契,马小宇知道这是妻子家务事做完,要来帮自己了。于是停下手中夹着铁片的钳子,让拉风箱的父亲回去休息。父亲也知道儿媳之意,很自然地停下手中的活,脱下狗皮褂子,换上衣服离去。

几年后,公公马学海和婆婆相继去世,刘惠珍成为马小宇不可缺少的帮手。有时马小宇不在家,农户急着需要镰刀或锄头之类的东西时,刘惠珍会亲自上阵,学着马小宇打铁的样子给人加工农具,虽不完美,但也勉强应付,尽量不让需要工具的农户多跑一次。

马小宇和妻子刘惠珍就这样以打铁为业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为了三个孩子读书,不得不紧咬牙关。当年为超生第三个孩子举家外出差点丢掉的这个行当,后来因为不舍丢掉这门技艺又回到小镇茅草巷来继续打铁,如今这个行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像过去一样兴旺,但要供二个女儿继续上学,不得不坚持下来,好在老三这个儿子对读书没有兴趣,只好把打铁的技艺传授给他。

儿子马明军学得父亲马小宇的手艺后,父亲就把铁匠铺的生意交给他打理。马明军知道打铁是一门费力不讨好的技艺,因此对日渐衰微的生意也没放在心上,而是买了铁器铸造工艺方面的书籍,闲暇时像着魔似的钻研学习,有时还把铁块不停地烧红锻打,又不停地碎火烧红,偶尔还会把一些其它金属参合锻打,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因此夜深人静时铁匠铺里会时常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看着马明军有点不务正业的样子,父亲虽然着急,但又不便干预,心想铁匠铺交给他了,由他自己捣鼓去吧。

一年后,马明军把锻打铸造出的一些厨具放在网上售卖,不料他标注的“铁匠马”刀具成为人们追捧的品牌,人们在网上大量订购他的厨房刀具,铁匠铺打铁的技艺在第三代传承人马明军手里得到了创新,有了质的飞跃。

不久,马小宇的两个女儿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地考取了公务员,几年后随着女儿职务的不断升迁,茅草巷一一不,甚至是整个小镇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改过去对马小宇“小铁匠〞的戏谑称谓,取而代之的是马师傅一一马大叔一一马大爷了……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黎道忠,贵州黔西人,热爱文学,有作品散见《贵州作家》《贵州日报》《劳动时报》《贵阳晚报》《毕节日报》《乌蒙新报》《高原》《花都》等报刊杂志,偶有作品在全国征文中获奖。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