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雅课堂】踏遍常山沟坎,火神苏轼求雨——《苏轼,在密州的岁月》(三)

 行人呓语 2023-05-02 发布于重庆

三、踏遍常山沟坎,火神苏轼求雨

苏轼到密州的那年冬天,真是冷,冷到骨头里去了。
他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里说:“但觉衾禂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被褥盖在身上,没有丝毫暖意,如同盖一床泼了水的湿被子,庭院里早已是积雪堆地。苏轼是被冻醒的!他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这位穷沟僻壤的密州太守,心心所念,是大雪能够覆盖那绵延两百里的累累蝗虫,能够还密州一个冰雪剔透的洁净世界。苏轼祈求神灵的护佑,密州从此风调雨顺,他说:“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瑞雪兆丰年啊!
密州的百姓,实在生活太苦了!
那些所谓的盗贼,费尽周折、劳心苦力抓捕归案一审,无非都是些为了生计铤而走险的普通百姓罢了。真正穷凶极恶的,是谁呢?
在密州过的第一个除夕,苏轼就病倒了。他扶病给同僚段绎写诗:“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本以为调来密州,“郡僻事少,足养衰拙”,结果如何呢?本以为调来密州,远僻朝堂,与弟子由沿牒可见,相近相亲。结果如何呢?苏辙说:“兄来本相从,路绝人长叹。”如何就路绝了呢?强盗出没,占路收费?雪后封路,音讯难通?先前在杭州,歌舞升平,酬唱应和,风流潇洒。如今在密州,捉襟见肘,举步惟艰,困顿难堪。到密州,苏轼犯了痔疾,这以后就跟了苏轼二十一年,苦不堪言。
除夕病倒,整个正月里,苏轼都在养病中。
正月十五,他想念杭州。“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账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笙,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正月二十,他想念亡妻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到密州,刚与京东路提刑段绎(释之)熟悉交好,这位“劝农使者古丈夫,不惜春衫践泥涂”的段绎即罢官远行。苏轼在赠诗里再次提到自己是“胶西病守老且迂,空斋愁坐纷墨朱”,苏轼这一病,确实太漫长了!

熙宁八年刚起头,苏轼的日子就过得不顺利。
生病且不说罢,仕途也不顺。他首先给顶头上司滕元发写信,感谢他提携弟弟子由,事虽没办成,但赏识之情必须表达诚挚谢意。滕元发知青州,当时青州辖管齐州和密州。熙宁八年闰四月,对滕元发来说,也是祸不单行,这位性情雄放,才能卓著的干吏,让苏轼五体投地的上司,母亲去世,又因妻弟卷入谋逆案落职调走。向经(京)接替滕元发知青州,这位老好人向朝廷大力举荐苏轼还朝为侍从,事情当然也没有办成。
既然调离的希望落空,我们的苏轼本着现实主义作风,老老实实地接受一切,继续安安心心呆在密州任上。他向弟弟借来《法界观》,预备着好好参悟一下这本佛教华严宗的代表之作。人生实在苦不堪言,求解脱!
但密州一开春,旱情严重,蝗灾过后,紧接旱情,这如何了得?佛陀也不管事,参佛没用!作为密州一把手,民生是头等大事。
四月初,苏轼马不停蹄奔向常山去求雨,他火急火燎地写祝文,他说:“哀我邦人,遭此凶旱。流殍之余,其命如发。”还好,天可怜见,下了一点雨,百姓赶紧把春耕做好。解了百姓燃眉之急,苏轼马上写喜诗感谢常山神。
这常山神大约也是喜欢捉弄人的,读苏轼祝文、喜诗感觉不尽意,耍起小孩子脾气。
五月,密州再次旱情告急!才栽下去的秧苗眼看要被晒死,苏轼于是又马不停蹄奔向常山泉水处第二次祈雨。他向山神陪了一箩筐好话,许了一大堆愿,又是祭文,又是祝文。雨总算是降下来了!苏轼一开心,马上在常山泉水处立石,取名雩泉。并践祷所言,翻新了神庙。他作《雩泉记》,自述道:“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

在苏轼的思想里,夹杂着儒释道思想,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苏轼思想的复杂程度,但如果联系苏轼一生走过的路,实在很好理解。苏轼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现实主义者,他内心坚定,却从善如流。他总是走到哪个山头就高唱哪首歌儿,随时俯仰,随遇而安。

有人说,苏轼是个火命,到哪儿哪儿旱。确实,苏轼诗文里,多的是喜雨诗文。他人生的第一个官职是凤翔府签判,任职期间,他写下《喜雨亭记》,写那一年的开春,连续几月不雨,写忧心忡忡,写雨后狂喜。他将“一雨三日”之力,归之太守,归之天子,归之造物,归之太空。在苏轼的潜意识里,有一个太空冥冥,把一切的运命掌控,人只能安之若素,安然守命,以待时运。

常山的第二次求雨,雨量并不多,但胜在刚好能拯救庄稼。但接下来,就是连续几个月不下雨,反复求雨,往返常山,苏轼心神憔悴。他所憔悴的还不止于旱情求雨——

因为旱情,百姓生计无着落,纷纷丢弃家中婴儿。苏轼一路狂奔求雨,还要一路弯腰拣拾弃婴。为了劝服百姓不要丢弃幼小的生命,苏轼拿出储存不多的官粮,专门用来收养弃儿,给家有婴幼儿的发补贴,每家每户一个月给六斗粮。“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读苏轼手书,震撼苏轼之伟绩!拯救百姓的,百姓将永远记住他,不仅记住他的诗文,更记住他的善行!

熙宁九年五月,京东、河北又是大旱。皇帝诏令赶紧求雨,苏轼自然又去了常山求雨,写祭文,六月大雨解除了旱情。既然求常山神这么有效果,皇帝一开心,七月就亲书诏令,封赏常山神为润民侯。谁知诏令一出,“自秋不雨,霜露杀菽”。干旱反复困扰密州,求雨时应时不应,苏轼百思不得其解,他翻遍有关常山所有记载,终于找出了原因。原来常山神本就是公爵之位,偏偏神宗皇帝未经查证,疏忽之下,竟写成润民侯。常山神爵位平白无故被削减一级,如何意难平?难怪常山神反复无常,不按时兴雨。找到原因的苏轼,马上兴冲冲上书朝廷,请求给常山神官复原职。十月,下昭再告常山神封爵,苏轼前往祭拜常山,祝贺常山神官复原职。这一回,常山神终于“神”颜大悦,普降甘霖,彻底解除了密州旱情。

在密州任职不足半年,苏轼算是大开眼界,他见识了什么叫民风剽悍!

蝗灾、旱灾,当然还有新颁布的不接地气的新法折腾,百姓活不下去,怎么办呢?人人争当强盗!当活下去成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有什么事情不敢干呢!家家抛弃家中婴儿。自己都养不活,要孩子干什么!

苏轼的密州之行,注定充满一路的忧伤。

至于解忧的酒,也是没得喝!朝廷削减公务费,规定造酒不得过百石。苏轼的偶像陶渊明就因为官田太少,种不了秫米,酿不了酒,一下之下就归园田居。苏轼也向朋友朱鄂州大倒苦水,吐槽自己喝不成酒。这对于喜欢小酌怡情,杭州四处酒食的苏轼而言,落差实在太大!

喝不成酒,这还是好的。等到入秋,苏轼的厨房也空了,吃不上饱饭了!真正应验了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苏轼的官俸,一部分养家糊口,一部分收养弃婴,本就捉襟见肘,遇着朝廷减薪,苏轼自然大为不满。他其实不知,国家缩减公务支出,实在财政亏空太甚,以致于到了不得不削减官员薪俸的地步,不然神宗双手赞同王安石变法作甚么?算国家经济帐,苏轼到底不如王安石。

苏轼写《后杞菊赋》,他说:“移守胶西,意其一饱,而始至之日,斋馆索然,不堪其忧。”一年四季都吃杞菊,到了秋天就吃花的果实。根据苏轼的记载推测,杞菊肯定不是枸杞和菊花,而应该是一种野菜,仰或是茼蒿。苏轼写诗调侃自己:“我昔在东武,吏方谨新书。斋空不知春,客至先愁予。采杞聊自诳,食菊不敢余。”胶西,东武,都是指密州。对于无肉不欢的吃货苏轼,沦落到招待客人,要发愁酒食的地步。堂堂太守,做到这份上,实在也无趣得很。
想一想,苏大学士,密州太守满院子找野菜下厨,是不是令人生出世事无常的悲叹!我常常怀想,何以千年来人们一直喜欢苏轼,是喜欢他的诗文吗,还是喜欢他身上别的什么东西?他的诗文,我们真的读懂了吗?苏轼,永远这么新鲜鲜地站在我们面前!他有常人一切的欢喜与悲伤。他也有超越常人的豪放与洒脱。他畅饮盛满生命的酒酿时,是否有举目远眺千载的深情?是否有胸怀百世感慨的反复沉吟?
熙宁八年五月,是苏轼去常山的第二次求雨,雨最终如愿以偿降下来了。苏轼在常山泉水边立石,书“雩泉”,翻新常山神庙。祭神归途,他一个转道,就去了铁沟打猎。因为开心,他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起句便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是他的得意之作。他给好友鲜于子骏写信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今天,我们读苏轼的这首《江城子》,读到他的“少年狂”,可否读出他的“老夫”味儿。我们读到他的纵马山冈,风中轻狂劲儿;我们读到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万丈。我们可否读出,苏轼正透过这些轻狂豪放劲儿的文字,大口大口呼吸,他将生命里全部的悲伤吐尽,他将人生所有的沉重解除。是的,文字带给他一生的苦难,但文字更带给他一生的抚慰。诗文,就是苏轼的一生皈依,就是苏轼一生的信仰!

【南雅课堂】苏轼,在密州的岁月(一)
【南雅课堂】苏轼,还是包青天!——《苏轼,在密州的岁月》(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