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李白家事身世再研究‖李后强 李海龙

 方志四川 2023-05-02 发布于四川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3期

李白家事身世再研究

李后强 李海龙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被誉为“诗仙”“仙人”。他的诗词飘逸隽永、气势豪迈,广为流传、深受爱戴。然而,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的身世却始终成谜。李白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绝口不谈,偶有提及也是闪烁其辞,只谈久远、不提近亲。学界对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主要观点可分为“李唐宗室说”和“非李唐宗室说”两大类。
一、李唐宗室说

 李唐宗室说是近几十年来的主流观点,主要指李广、李暠后人,又有多种说法。

 一是李建成后裔说。李建成为唐高祖李渊长子、唐朝开国太子、唐太宗李世民大哥,唐武德九年(626)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终年38岁,其五子一并遇害。唐贞观二年(628),追封为息王,追谥曰“隐”。唐贞观十六年(642),追赠为皇太子,史称“隐太子”。韩维禄(1988)认为,李白对身世讳莫如深,一定是背后有不能说的秘密,一旦被知晓将带来杀身灭族之祸,此间最大的事件莫过于“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中被杀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家人,当时李元吉24岁,儿子全部被杀,不可能有孙子辈。那么留有后代的只可能是李建成。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中的“五世为庶”,提出“李渊—李建成—李承宗—承宗之子—李客—李白”的谱序关系。李白为李建成的后代,《草堂集序》中的“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逃归”等就得到合理解释。方凤岐(1990)、徐本立(1990)、朱秋德(1997)等都支持此观点。方凤岐(1990)指出,“玄武门事变”事发突然,李建成、李元吉后裔逃脱的可能性很大,逃脱后必定被除籍,与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的“漏于属籍”吻合。唐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进宫,唐玄宗李隆基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由此可见李隆基高度赏识李白,若非不得已不能说之原因,“入籍”对唐皇以及李白都是彼此贴金之事,没有理由不做。

 徐本立(1990)认为,范传正之所以写“国朝以来”而不是“天宝以来”,可断定李白先祖“暠九世孙”属于李虎至李渊这一支,因为唐初李暠其他支属的后人不存在入籍问题。但他认为,李白是梁武昭王李暠的十二世孙而不是九世孙,是李虎的七世孙、李渊的五世孙。

 二是“扬、豫、博党”后裔说。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扬州刺史李敬业、豫州刺史李贞和博州刺史李冲为反对武则天夺权当政,分别起兵造反,简称“扬、豫、博案”。唐神龙元年(705),李唐子孙都恢复属籍,唯有三州不赦免。曹方林(2001)认为,李白是唐开国元勋李勣的重孙,因李勣之孙李敬业反对武则天之祸获罪,成绝嗣之家。他还指出,这一论断为杜甫、元稹、《旧唐书》称李白为山东人提供了依据。王辉斌(2003)、黄英(2004)认为李白是李贞后人,并列出李白的谱序关系:李暠(凉武昭王)—李歆(凉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门镇将)—李天赐—李虎(又名李龙迁)—李昞—李渊—李贞—李贞幼子—李客—李白。然而,李贞作为“扬、豫、博案”的主要参与者,其后代被流放于绣州、黔州,这与李白“先世尝流巂州”不合,也与《草堂集序》中记载的“暠九世孙”不合。

 三是李轨后裔说。李轨,字处则,甘肃武威人?,自称河西大凉王。唐武德元年(618)冬,李轨正式称帝,立儿子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史称大凉政权。王文才(1979)认为,李轨与李渊互称从兄从弟,因并争天下而结仇,唐武德二年(619)五月,李轨被杀于长安。李白的前辈与李轨属于同房,或曾为大凉政权中的要员,李轨被打败后,势必远走边地,隐姓逃生。周维衍(1985)支持其观点,并认为李白可能是李轨的第四代或第五代孙。汤华泉(2002)支持李白是李轨后人的观点,并提出李白可能是李暠的十一世孙。范震威(2002)指出,《旧唐书》《新唐书》中李轨传都没有李轨和李暠宗族的任何记载和介绍,李轨应是陇西李氏的其中一族,而并非李暠的直系后代。他还推测,如果李白是李轨后裔,也不是李暠九世孙;如果李白是李暠九世孙,就肯定不是李轨的后代。

 四是拥立中宗宗室后裔说。李从军(1986)认为李白不是“扬、豫、博党”的后代,而应是唐永昌元年(689)谋迎中宗之案被流徙的12人之一的后裔。何树瀛(2007)认为“中叶非罪”的“中叶”,是指唐武德元年(618)至李阳冰《草堂集序》成稿之年(762)中间的年份,即689年,正好与中宗之案时间吻合。

 五是李豫后裔说。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之子,为唐朝第八位皇帝。林贞爱(1989)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记载的“李氏武阳房出自兴圣皇帝李悬的第七子李豫,他的后代为武阳房”,认为李白是李氏武阳房始祖李豫的第八代孙。根据李暠乃李广的第十六代孙,李广是老子的第十六代孙,推测李白是李广的二十五代孙,是老子的四十一代孙。“武阳”是指四川彭山县东十里,南朝梁改置为键为县。然而,这一观点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虽能解释“逃归于蜀”“潜还广汉”的蜀人,但明显与《草堂集序》中的“暠九世孙”辈分不符,也无法解释“中叶非罪,谪居条支”。

 六是李陵后裔说。李陵为李广之孙、李当户之子,被匈奴俘虏投降,汉武帝将李陵一家灭门。张书城(1986)发现“隋末”期间发生的最大事件,是隋炀帝伙同宇文述捏造所谓叛逆罪,诛杀李浑、李敏、李善衡及李氏宗族32人,幸存者一律作为罪人被流放至西域地带。他认为李白的先辈必在其中,是李陵后裔李斌(李暠的族弟)的九世孙。范伟(1986)也支持此观点。然而,此观点有明显漏洞。汤华泉(2000)指出,李白隋末之前的世系是清楚的,其先人不属于李贤、李穆家族,李白没有必要避讳自己是李陵之后。钟兴麒(2001—2002)指出,李广3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李陵是李当户之子,而凉武昭王李暠是李敢之子,因此李白不是李陵直系后代,更不会是李陵直系后裔李贤的子孙。

七是李抗后裔说。西凉遭沮渠蒙逊灭后,李暠之孙李重耳和李抗南奔仕宋,衍为两支,李渊为李重耳五世孙,唐宗室以李重耳为宗祖。刘伯涵(1990)认为,李白的先世很可能是李抗后裔中不显贵那一支,曾谪居巂州,时间长了逐渐演变为平民百姓。陈寅恪曾提出李重耳南奔之说似为后人伪造,史学界也已公认李唐皇室假冒李重耳的后代。因李抗和李重耳这段历史牵扯到皇室先世的纠葛,其后人只好缄口无言。钟兴麒(2002)亦赞同此说,认为李白应是李抗的直系子孙。范震威(2002)认为,李白的先人或许是李抗、李思穆的后代疏族,极可能是庶出,居于寒门,因此身世被湮没。

 还有学者提出李伦后裔说(胥树人,1984)等猜想,都被学者们否定。

二、非李唐宗室说

 非李唐宗室说主要包括“西域胡人说”和“斗鸡徒说”两方面。

 一是西域胡人说。陈寅恪(1935)在《金明馆丛稿初编》中最早提出胡人说,认为“其父之所以名客者,殆由西域之人名字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为名,其实非自称之本名也”。李白生于西域,5岁随父迁蜀后改姓为李。李白既自称为李暠九世孙,却未编入皇家宗族属籍,以及陇西李氏和入蜀后复姓李,全都是 “文饰” 之辞,“诡称” 其先人隋末非罪,被窜于西域。此观点得到詹瑛(1984)、松浦友久(1990)和梁森(2017)的支持。自郭沫若开始很多学者进行否定,认为胡人说与“逃归于蜀”“潜还广汉”明显相悖。且李白汉文化功底深厚,一生诗歌文化造诣超群,与胡人相去甚远。

 二是斗鸡徒说。王元明、王志伟(1999)根据《叙旧赠江阳宰陆调》的“我昔斗鸡徒”,认为李白出身于寒俗的“斗鸡徒”之家,少年因“北门厄”事件家破人亡,此后遂“隐易姓名”,只身逃到四川绥山(今峨眉山)一带。此观点几乎遭到所有学者反对。李白作为流传千古的大诗人,作品流芳百世,一个游手好闲的斗鸡徒怎可能有此造诣?没有非凡才干、广泛学识、博览群书怎可能成为一代诗仙? 

三、李白是李建成后裔

 我们认为李白是“李渊五世孙、李建成后裔”的观点是成立的,除韩维禄(1988)、方凤岐(1990)、徐本立(1990)和朱秋德(1997)列举的例证外,还可从以下三方面佐证。

 《草堂集序》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研究李白身世和家事的可信资料,因碑文内容出自李白口述而不是道听途说。李阳冰连续三晚撰写成序,并念给李白听,李白听罢颔首认可。李白一生没跟任何人讲述过身世,只在临终前才讲给李阳冰听,并作《临终歌》后与世长辞。

 《草堂集序》关于李白身世家事的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禅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应是神功)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由此可以看出,文字含糊其辞,必定有不可告人的重大秘密。要么是李白在叙述时不敢讲全,要么是李阳冰不敢明晰地写出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当时还不具备公开李白身世的条件。综合李白的皇室情结、诗歌造诣、能文能武等特征,最好的解释就是他是遭遇“玄武门事变”的唐宗室后人。李白为李建成的后代,《草堂集序》中的“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逃归”等也能得到合理解释,“中叶”更是暗指李建成。《草堂集序》中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建成是李暠的五世孙,正好处于“中间”。

 从年龄推算,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时已有38岁,从生育学上推测应有孙子。李建成的长子李承宗生卒年没有记载,生母也没记录,这是最大的伏笔和疑点,显然是李世民故意所为。长子通常都是接班人,要立为太子,李建成对李承宗的保护一定倍加重视,说他生卒和生母无记,完全是欲盖弥彰、胡说八道。李世民杀害李建成,就是因为自己不是长子无法成为合法继承人。李世民16岁娶长孙皇后成婚,正常推理,李建成也应在这个年龄附近结婚,据此推测李承宗出生时间在605年左右(李建成589年生)。据记载,唐武德三年(620)李渊对已出生的孙子统一进行册封,将李承宗(可能已经15岁)封为太原郡王。太原郡在山西太原一带,距离长安600余公里,玄武门之变事发突然,李承宗完全有可能逃跑,隐姓埋名遥远之乡。即便之后被追杀身亡,李承宗的年龄也在20岁左右,按照16岁成婚推算,4年之间完全有可能生育后代,只是这个(甚至几个)无名孙子不在长安。“玄武门事变”是唐朝开国最大的血腥事件,其他事件都无法与其相比,因此只有受此案牵连的“罪人”才不敢说出真相,这是李白不敢参加各种功名考试的真实原因。其他李氏后代,特别是李渊的后人,即使犯了罪,也不会改名换姓,逃到遥远的新疆或碎叶城.

 从质疑声音看,学界关于“李白是李建成后裔”的几点质疑都能合理解释。一是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的“隋末”与“玄武门事件”时间不吻合(周维衍,1985)。二是当时中亚不在唐朝管辖范围,不可能发配到“条支”;即使流窜过去,因路途遥远、关卡众多,也很难办到(周维衍,1985)。三是从唐朝开国至神龙年间时隔80多年。关于时间不吻合问题,徐本立(1990)认为,范传正写“隋末多难”是一种迷魂阵,旨在确保安全。我们认为,相比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的“隋末多难”,李阳冰《草堂集序》“中叶非罪”更具参考价值。因为《草堂集序》为李白亲自口述,且立即撰写成文,而《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根据李白后代李伯禽“手疏”家谱而作,时间间隔50年左右,出现偏差可能性更大。此处的“中叶”更是耐人寻味,《草堂集序》中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那么李建成是李暠的五世孙,正好处于“中间”,“中叶”暗指李建成。关于中亚不在管辖范围,笔者认为李建成后裔属于逃亡,而不是发配,当然是越远越好,最好是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海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博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