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一中大语文 2023-05-02 发布于福建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弘年六十,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蓄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以弘为御史大夫。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上问弘。弘谢曰:“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今臣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弘病甚,乃上书曰:“臣愿归侯印,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君不幸罹病,何恙不已,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

元狩二年,以丞相终。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B.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C.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D.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有国家、国都、地域等多种含义,在文中指的是汉朝时王侯的封地。

B.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其君长称为单于,君长之嫡妻称为阏氏。

C.“弘乃病免归”的“乃”与《孔雀东南飞》中“乃投水而死”的“乃”含义相同。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犯罪或年老等原因向君王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弘最初做官不顺,他出使匈奴,返回后上报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被认为没有才能,罢职而归;再次受到举荐后,才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B.公孙弘从不肯当面反驳和在朝廷上争论,总是放弃原来和人商量好的意见而顺从皇上的旨意,所以皇上特别喜欢他,以至于力排众议,最后让他做了丞相。

C.汲黯对公孙弘颇为不满,认为他盖布被行为狡诈,违背约定不忠诚,但其对公孙弘的攻击都被公孙弘化解了,皇上对公孙弘仍然很信任。

D.公孙弘在做人方面有突出的优点,比如他非常节俭,每顿饭只吃一种肉菜,饭食是脱壳的粗饭,但他却用俸禄供养着靠他生活的好友和宾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弘谢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2)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5.公孙弘在回答皇上问话时提到了晏婴,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人臣”是一个词,前面加一“大”字,语意不通,且“大”与“广”同义,是一个词,中间不宜断开。因此可排除B、D两项。整个句子的主语是公孙弘,所以第六处应在“令”前面断开,否则“不肯面折庭争”的主语就成“人主”了,语意不通。因此可排除A项。故选C。

2.D【解析】A、B两项,解说正确。C项,两个“乃”字的意思都是“于是,就”。D项,古代官吏犯罪是不能乞骸骨的。故选D。

3.B【解析】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皇上喜欢公孙弘,根本的原因是“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故选B。

4.(1)公孙弘推辞说:“臣曾经向西到京城接受命令,因为没才能而被罢免归乡,希望重新推选人才。”

(2)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的近侍宠臣常常毁谤公孙弘,皇上更加厚待他。

【解析】(1)采分点:“谢”“不能”“更”各1分,句意1分。(2)采分点:“然”“毁”“厚遇”各1分,句意1分。

【评分标准】(1)共4分。“谢”翻译为“推辞”“推脱”等得1分,翻译为其他不得分;“不能”翻译为“没有才能”“没有能力”等得1分,翻译为“不能”/“不可”等不得分;“更”翻译为“重新”等得1分,翻译为“更加”“再”等都不得分。句子翻译通顺、合理、无语病,无多译、漏译,得1分。

(2)共4分。“然”翻译为“赞同”“赞成”等得1分;“毁”翻译为“诋毁”“诽谤”等得1分;“厚遇”翻译为“厚待”得1分。句子翻译通顺、合理、无语病,无多译、漏译,得1分。

5.借晏婴的节俭和自己的节俭进行类比,(1分)表明自己节俭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不值得批评。(2分)

【解析】公孙弘盖布被,晏婴吃饭不吃两种肉菜,二人是同一种作风,这是类比。而“齐国亦治”是说晏婴节俭,齐国治理得很好,公孙弘的意思显然是:“我”跟晏婴的节俭是一样的,则治国的效果也会是一样的。

【评分标准】共3分。提及“晏婴”的目的是类比说理,答出类比结论给1分。若答“用同样节俭的事实来说理”之类的意思,也可给1分。答出“借此论述自己的节俭不该被批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公孙弘六十岁时,皇上征召他担任博士。出使匈奴,返回后上报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他没有才能,公孙弘于是称病被免职回乡。

元光五年,有诏书征召文学之士,菑川国再次把公孙弘推荐上去。公孙弘推辞说:“臣曾经向西到京城接受命令,因为没才能而被罢免归乡,希望重新推选人才。”国人坚决推荐公孙弘。对策文章被送到皇上那里,皇上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任命他为博士。公孙弘为人才干非凡,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阐明事情的多个方面,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反驳和在朝廷上争论。在这种情况下,皇上观察到他的品行很是敦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物,又能用儒家的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公孙弘上奏事情,有他不认可的事情,他不在朝廷上争辩。他曾经和主爵都尉汲黯请求在空隙之时向皇上报告事情,汲黯先提出问题,公孙弘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上的亲近和看重。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上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总是违背约定来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的人大多狡诈而没有真心,开始时与臣等提出这样的议论,如今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的近侍宠臣常常毁谤公孙弘,皇上更加厚待他。

元朔三年,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然而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晏婴辅佐齐景公,吃饭时不吃两种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如今我盖布被,从九卿以下一直到小官吏,没有什么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最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他每顿饭只吃一种肉菜以及脱壳的粗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仰仗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也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公孙弘病得厉害,就上书说:“我希望交回侯印,给贤人让路。”天子回复说:“你不幸得了病,什么病不能痊愈呢?竟然就请求退休,这是显扬我的无德啊。你要减少思虑,保养精神,再以医药辅助治疗。”于是让他休假,赐给他牛、酒和各类布帛。

元狩二年,公孙弘在丞相的职位上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